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5,(6):71-77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固有属性。作为特殊场景下的机构性话语,医患会话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语言。分析模糊性语言在医患会话中的语用功能可知,模糊性语言增强医患交际双方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客观性,顺应交际双方互相尊重的礼貌原则,同时也是进行自我保护的语言体现。适当模糊度下的模糊性语言在医患会话中的合理应用,一定程度上缓和医患交际矛盾,可为在语言层面上寻求和谐医患关系构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作为反映客观世界、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存在模糊的语言形式。模糊语言在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它不是糊里糊涂、模棱两可。语言的模糊性既体现在语言本身,也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中,如话语意义模糊。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模糊话语有很大的运用价值,运用得当能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中,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自身内在的模糊性和人们对客观对象认识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结果。本文从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角度分析了模糊语言在日常交际中的语用功能,以及它在文学作品和应用语体中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人类的认知心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类属划分、语言及交际活动四个方面说明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和有限性,这种不确定性和有限性导致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类属划分的模糊性,指称这些模糊范畴的语言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性;语言和客观事物或现象是通过认知活动产生联系的,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产生模糊反应时,其对应的语言符号必然具有模糊性;由于其独特的语用功能,语言的模糊性成为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刘颖 《社会科学家》2007,(4):193-196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对语言中模糊现象的系统研究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本文基于扎德的模糊集合论,提出模糊词义的定义,即词的标志范围界限不明确,并从主客体与语言符号三方互动、词义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言语交际的需要几个视角进一步分析词义模糊性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6.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言语交际功能与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模糊性,决定了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模糊性。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自然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起着润滑刑的作用。采用何自然等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对模糊限制语的言语交际功能及其与语用失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正确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够增强话语表达的灵活性和得体性。但如果误用滥用,也会导致语用失误甚至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交际的固有特征,既对语言交际起积极作用,也会为欺骗和谎言提供滋生的温床。根据语言顺应论观点,由于命题的交际语境、交际者的期望和目的与参照标准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对模糊语言的正负面认知。模糊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是语言使用协商、顺应和调整的结果。另外,模糊语言的产生与语义模糊、逻辑错误、语用模糊、文化知识缺省以及美学追求等原因有关。总之,它是人类交际普遍追求用经济简洁的方式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并遵循“省力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文章先界定了"模糊"和"模糊语言"的概念,进而从模糊的客观性、语言符号的模糊性、人类认知的模糊性、语用的模糊性等不同角度探究了自然语言模糊的根源.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准确的语言内涵和外延确定,显得单调,而模糊的语言给人以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韵味无穷。如同数学中不可缺少模糊数学一样,在人们的交往工具中模糊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过去研究汉语,人们对语言的准确性强调多,而对模糊性的认识不够,把模糊语言与语病混为一谈,甚至把模糊语言作为逻辑错误,有的人根本不接受模糊性语言这个概念。诚然,语言的准确性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语言环境(如公文体、科技语体)中,它甚至占绝对优势,但要使语言丰富。形象生动,就不能不凭借模糊性语言。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如车之两轮、…  相似文献   

10.
章婷 《学术探索》2004,(7):115-118
时间词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中的语言词汇。时间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模糊性和精确性的对立统一特点。我们结合哲学 ,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知识 ,从语言的思维特征 ,概念化角度探究模糊时间词的语义特征。对时间词作了简要的划分 ,并从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模糊时间词进行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了旅游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现象,并从语用学角度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景点名称和旅游饮食四个方面,探讨旅游英语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便人们恰当运用模糊语言,顺利达到跨文化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模糊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关联理论的相关性,探讨模糊语言翻译是一种双重明示——推理的实质,以期探究有效的模糊语言语际翻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思维形态和信息传达手段,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中有着非常灵活的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常在主观上故意使用模糊语言,将模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从而使语言更加委婉、含蓄。模糊语言的使用能帮助说话者进行自我保护,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外延不确定的模糊词语,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模糊限制语以及虚拟语气、反语和双重否定句模糊句式。  相似文献   

14.
黎千驹 《云梦学刊》2005,26(1):120-123
现代汉语各级语法单位之间的模糊性包括语素与词之间的模糊性、词与短语之间的模糊性、句子与句群之间的模糊性;现代汉语词类的模糊性包括实词与虚词之间的模糊性、各类实词之间的模糊性、各类虚词之间的模糊性、各类实词与各类虚词之间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5.
欧洲人在明末清初对汉语的最初印象,是后来人考察汉语的起点,一些观点甚至延续了几个世纪,比如:汉语简略生动,但语焉不详;又如:汉字丰富多彩,却资源不足.之后,洪堡从其语言哲学理论出发,追究"汉语精神"亦即汉语与思辨的关系,认为汉语不追求语法上的精确概念,他的价值判断倾向于西方语言的精确性和逻辑性.洪堡之后的一个典型的西方观点是:汉语因为汉字结构而不太适合于抽象思维,更有利于直观的形象思维;中国思维较多地带有审美和伦理色彩,缺乏理论性和思辨性,汉语特性使哲学思考充满模糊性.而所谓欧化文法的精确性和逻辑性,在20世纪的中国得到不少新文化、新文体倡导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有机的结合将会极大地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拟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现实语料,加深语词模糊性的理解,并初步探讨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霍红  刘猛 《学术探索》2013,(2):97-100
语言的模糊性产生于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创造语言的经济性。语言天生具有模糊性,它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符合社交情感需求,符合物理世界与语言相互映像的可能。因为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存在提高了说话人在话语中提供的信息的信度、详细度以及关联性,因而,模糊的语言也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讲话时需要使用一些语用策略。研究目的是从语言交际角度出发,对国际贸易交际语境下语用策略的运用进行研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是语料研究。口头交际语料分析方法的运用,为本文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是言语得体策略、委婉语策略、模糊语言策略、间接言语策略、不实施威胁面子行为的礼貌策略等的运用关系到国际贸易交际的成败。  相似文献   

19.
试论模糊性语言的生成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精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体。从主体、客体、语言世界三个方面分析模糊性语言形成的原因,并以具体的俄、英、汉语的语言材料为依据,分析模糊性语言的作用,对我们理解模糊性语言具用重要的作用,也使得我们游刃有余地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