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国上市制造企业数据,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在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的提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密切相关;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该影响可以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解释;异质性检验表明,国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的影响不显著,而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区域差异上,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4—2019年我国省际层面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贸易开放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贸易开放显著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基于环境规制的双重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强度处于一定合理区间时,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由负向转为正向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西部内陆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且均存在基于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为发挥贸易开放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应制定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推动各地区生产方式绿色化,促进绿色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层面剖析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与调节机理,并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年至2020年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优化内部环境、提高风险管控水平、强化内部控制活动执行力度和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效应大于非制造业企业,且对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显著但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影响不显著。同时,企业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201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数字化测度体系,实证检验产业数字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空间效应和市场机制。结果证实:产业数字化对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二级指标存在直接提升作用;提升一级指标的地区异质性较弱,提升二级指标中经济效益和绿色发展的地区异质性明显;产业数字化对邻近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虹吸效应;技术市场规模正向调节产业数字化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而国际市场规模则负向调节该提升作用。基于上述结论,应弱化要素集聚层面的政绩考核指标和技术应用服务的属地属人性质;强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创新应用和创新集成;优化创新要素集聚后的长期性、稳定性政策扶持和技术孵化;建立健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5.
孙献贞  李言  郑芳 《调研世界》2023,(10):24-30
本文从要素配置效率和人力资本积累视角构建数字创新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将全样本微观层面ICT专利申请授权量数据汇总到省级层面衡量数字创新,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探讨数字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创新能够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推动技术进步和提升规模效率。在计算机类数字创新、沿海地区、南方地区等情形下,数字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更显著。在2008年之后,数字创新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对规模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数字创新将通过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渠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创新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TOPSIS熵权法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指标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新型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基础设施不仅直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可以通过传统基础设施和民生基础设施间接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传统基础设施的中介效应大于民生基础设施的中介效应;门槛效应显示新型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变化特征,当新型基础设施跨过门槛值后,作用力度显著增强;新型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无论是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均对其有显著提升作用,且对北方地区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基于以上研究,文章提出应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和民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2020年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并匹配数字化关键词和绿色专利等数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绿色创新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我国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且该影响在考虑各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随着专利类别、企业成长阶段、制度壁垒、融资约束、生存能力和技术需求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差异。政府绿色补贴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绿色创新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考虑专利周期后结果依旧稳健。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及增加研发投入等方式,提升绿色创新水平。本文研究结论为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绿色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提升碳排放效率,且可通过扩大社会经济规模、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两条路径来促进碳减排。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对邻地的碳排放强度带来负向溢出效应,而对邻地碳排放效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强的地区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远大于数字经济发展弱的地区。因此,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年大样本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探讨了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制造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但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地方化经济而非城市化经济,仅高效率的企业受益于城市化经济。集聚经济还存在产业和区域差异,沿海地区的多数产业的企业受益于集聚经济,中部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弱于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业密度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产业尚不具备集聚效应。国家应根据集聚效应的区域和产业差异特征制定区域和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增长极,迫切要求依托绿色技术创新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并识别绿色创新的节能减排渠道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节能效应”是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有效路径,但“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遮掩效应;因技术异质性和城市区位异质性,不同特征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虽均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但影响机制存在明显差异性。应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推动绿色创新协同发展,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完善产学研绿色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节能减排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7年大样本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探讨了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制造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但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地方化经济而非城市化经济,仅高效率的企业受益于城市化经济。集聚经济还存在产业和区域差异,沿海地区的多数产业的企业受益于集聚经济,中部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弱于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业密度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产业尚不具备集聚效应。国家应根据集聚效应的区域和产业差异特征制定区域和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探索碳中和与稳增长相协调的发展路径,选取2005—2020年中国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SBM非期望产出模型以测算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电气化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表明,电气化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效应,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受到电价水平与电力生产结构的调节,低电价水平与高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的情境更有利于发挥电气化水平的正效应;基于此,电气化水平的“理想”区间或阈值存在区域差异性。机制分析表明,电气化水平可以通过抑制碳排放,降低能源强度,提高技术水平,进而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方式,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动态能力理论、“资源”三角形理论,以2015-2021年广东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显示:数字化转型能正向显著地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有一定滞后性。特别是,非国有企业、非制造业企业、大型企业、高股权集中度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明显。在影响机制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的途径进一步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4.
制造企业实施数字化有利于提高运营绩效,促进转型升级。本文以2014-2019年121家实施数字化转型的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软件、硬件投资和数字化投资总额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并采用Sobel检验对中介效应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数字化投资总额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数字化软件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数字化软件投资对劳动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数字化硬件投资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绩效不具有显著影响(;4)数字化软件投资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存在部分的中介作用。本文开展的实证研究,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深入认识企业数字化投资、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面对当前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必然选择。基于2007—202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构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并结合国泰安数据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成本加成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成本加成率,该结果经一系列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对于高生产率企业、非国有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及高市场规模地区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资源配置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及研发创新效应带动企业成本加成率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所采用的数字技术中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更为显著,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边际成本对企业成本加成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微观企业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基于2012—2018年999家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数字技术作用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和机制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效率,其中大数据、云计算的作用效果较明显;从中介机制看,数字技术通过影响企业的人才结构、融资结构和产学研合作强度间接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7.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要求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这一过程中涉及的绿色发展问题值得关注。以2007—2019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数据为样本,通过计算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指数,实证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中国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首先,全球价值链嵌入能够有效降低装备制造业的碳排放,有助于实现降碳减排的目标;其次,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装备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且不同的嵌入方式对碳排放的抑制程度有所差异;最后,从作用机制看,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两个途径影响行业碳排放量。因此要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绿色发展,除了要坚持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嵌入程度,更要专注技术提升、优化能源结构、协同行业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港澳台地区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的减排效果及其微观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未进行试点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区域的碳减排,降低了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挤出效应、激励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等3种微观机制达到碳减排的效果。基于此,提出完善环境规制体系,扩大政策试点范围;培育企业环保和绿色创新新业态,为企业提供技术补助和绿色创新的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区域协同创新效率,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双门槛模型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减排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协同创新效率能够直接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上,协同创新效率不仅会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而且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降低邻近地区的碳强度;同时,协同创新效率对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门槛值达到0.30时,对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抑制作用,当其大于0.42时,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基于此,从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注重区域差异性和增强区域协同创新的共同治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设计准自然试验,借助2011-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从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两方面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对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显著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与非试点区域相比,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地区内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效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是碳排放权交易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进一步研究显示,在不同城市层级与城市规模条件下,碳排放权交易对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效应存在异质性作用,在中心城市与大中型城市中政策激励效应更显著。有鉴于此,提出持续实现碳市场主体与品种扩容、激发绿色技术创新减排作用、制定差异化激励措施相关建议,为提升企业碳减排成效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