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279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检验了互联网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并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两个维度探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互联网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差异性。具体而言,在选定20、50和80分位点上,互联网对旅游经济提升效应随分位点的提高而递增。互联网的旅游经济效应会因地理位置、城市等级的不同而呈现异质性。路径分析表明,互联网通过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但当前要素结构存在扭曲,产业结构在其中发挥遮掩效应。此外,技术创新是互联网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考察数字经济对碳减排的影响,对推动江西省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11—2021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直接效应模型、间接效应模型和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碳减排的内在机理,深入分析了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吉安市和抚州市5个低碳试点城市的碳减排效应,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商业魅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碳减排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碳减排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碳减排;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碳减排作用更显著;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总体上显著促进了碳减排。  相似文献   

3.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和科技创新正成为引领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双重引擎。文章基于对文旅融合、科技创新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三者关系的理论探讨,以2009-2019年中国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科技创新作用下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文旅融合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增长,且在中西部城市、非旅游城市更为凸显;文旅融合的旅游经济效应受科技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环境上,受科技创新投入的影响有限;科技创新产出对文旅融合的旅游经济增长效应具有强化作用,而科技创新环境与文化赋能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重新构建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定量评价2010—2016年广东21个地市旅游竞争力,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分析其差异性特征,利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其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内区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普遍较高,其他地市大多较低;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整体上有明显的自相关性,呈现较强的集聚效应,但该效应有下降趋势;各地市旅游竞争力已形成较稳定的空间格局,即中间突出、四周凹陷;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在空间上的局部自相关性不显著;热—冷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珠三角城市逐渐向四周推移的圈级特征,形成了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热点区的核心—边缘结构。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需在继续保持珠三角地区旅游竞争力优势的同时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政府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区域(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等建议。文章可为其他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为促进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正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该研究选取2004~2018年中国37个大型空港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考察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创新在临空经济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不同规模的临空经济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区域创新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有所差异,大型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且其区域创新的中介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从人文长沙、生态长沙和活力长沙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的城市文化;从大力发展湖湘文化旅游,构建人文支点;积极推广红色旅游,为提升旅游品位,务实旅游重点;发展会展旅游,打造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充分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塑造城市亮点等四个文化节点为长沙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城市矿产开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打造“无废城市”的重要抓手。从产业链脆弱性视角构建协同治理影响城市矿产开发不良绩效的理论模型,并借助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312份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调节回归分析开展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协同治理的协同主体素质、协同结构质量和协同机制效力三个维度对城市矿产开发不良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效应;动态协同能力在两者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协同感知力、协同适应力和协同恢复力三个构成维度在两者关系中产生显著但程度有别的部分中介效应;协同氛围在协同主体素质与动态协同能力间产生负向调节效应,在协同机制效力与动态协同能力间产生正向调节效应,而环境不确定性在动态协同能力与城市矿产开发不良绩效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这些结论揭示出协同治理解决城市矿产开发不良绩效问题的内在机制,为提升城市矿产开发绩效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系统阐释了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环境的内在机理,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8年市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经济增长质量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显著降低了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意味着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2)分区域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促进了长江中游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对长江下游和上游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不明显,并结合东部、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实际进行了分析.(3)城镇化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改善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而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在长江经济带并不成立.从坚持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原则、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制定差异化环境治理政策等维度提出长江经济带绿色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实证考察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战略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且结论通过了一系列检验;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战略的实施对带内省市和周边省(区、市)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战略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上中下游经济发展,且为下游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要远大于上游和中游地区。研究结论为继续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发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经济发展“领头羊”的带动作用以及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武陵山片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其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从武陵山片区全域来看,旅游资源禀赋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明显,但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不显著。从局域来看,县域旅游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湖北片区受自然旅游资源的影响最不敏感;重庆片区和贵州片区以及邵阳市的部分县(市)受人文旅游资源影响较小;公路密度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明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则存在较大差异,湖南片区的经济带动作用明显较弱。为促进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武陵山片区需以张家界市为龙头打造区域旅游层级体系,并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切实提高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利用2012—2017年我国281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和优化资源配置两条渠道推动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从推进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制定环境监管法规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黄河流域在实现旅游业绿色发展目标方面存在冲突抵消效应,而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2014年和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1)单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构成旅游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因素间交互组合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协同推进的最优选择;(2)对比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出前后二者协同推进组合路径的变化,由2014年的2条组合路径转变为2019年的1条组合路径,且增加了3个核心条件;(3)无论是促进旅游业发展还是减缓旅游业发展均不存在唯一的组合形式,模式具有多元性;(4)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出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游业发展速度,但其组合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基于组态视角发现,配合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以有效降低旅游业污染强度,能够帮助实现旅游绿色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构建了三种空间权重矩阵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绿色金融和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绿色金融不仅能提升本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能提升邻近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环境规制加强了绿色金融对本地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减缓了对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4)绿色金融对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绿色金融对Ⅰ型及以上大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Ⅱ型大城市次之,中等城市最小,对小城市未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徐毅  姜长运 《调研世界》2023,(10):31-44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进步,城市电商化已经成为助力低碳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基于我国283个城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建立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城市电商化对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电商化显著减少碳排放和提升碳效率,并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显著;异质性检验表明,城市电商化对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以及东部地区城市效果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说明城市电商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效应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和提升城市的碳效率;进一步空间效应检验发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政策不仅促进了本城市的低碳发展,还对周边城市有着显著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结果为更好地发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政策效果并助力城市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东部城市北京和西部城市重庆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旅游收入、旅游收入依存度、旅游贡献率、旅游业拉动率、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旅游业对外汇收入的贡献七个指标,研究对比两个城市旅游业对本地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表明,相对于快速发展期的重庆,已经进入成熟期的北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更大;北京急需产业转型以促进北京旅游业的再次快速发展,重庆可以大力借助旅游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发展数字经济是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抓手。利用2016—2020年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能源环境效率和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等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加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在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进程中存在双重门槛,只有在数字经济发展超过特定门槛值时,碳减排效应才会显著,且其效应呈现出递减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降低非中心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但对降低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政府应积极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底座,实现城市碳减排。  相似文献   

17.
全面准确地评估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对于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7—2019年20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生态效率产生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不仅显著提高了试点城市的生态效率,而且对周边城市的生态效率产生了正向的溢出效应。中介机制分析表明低碳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促进了试点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低碳试点政策在西部地区的政策效应最大,低碳试点政策仅在东部地区产生了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加快长三角城市的绿色发展转型,是长三角城市在一体化进程中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运用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同时考查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和城市群扩张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增加城市创新投入可有效缓解城市一体化对绿色发展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城市群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准确识别中国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2—2015年我国11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大气污染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分别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动态效应;大气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衡量的产业结构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密度显著加剧城市大气污染,技术进步和城市绿化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污染,而城市环境治理投入对大气污染的改善作用并不显著。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改善城市大气污染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数据,文章通过引入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旅游吸引力与交通可达性之间的内生双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分区(东、中、西部)层面,区域内的旅游吸引力与交通可达性存在双向促进关系.在全国层面及西部地区,旅游吸引力与交通可达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交互抑制影响,即邻近区域的交通可达性(旅游吸引力)提高促进本地交通可达性(旅游吸引力)增长,却抑制本地旅游吸引力(交通可达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