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敏敬 《国际论坛》2011,(1):73-78,81
伊战后,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政治上高度自主,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力量不断壮大。由于受伊拉克库尔德问题影响,土耳其反分离主义的困难加大,伊朗库尔德反对派以建立联邦制作为新的政治目标和动员口号,标志中东库尔德问题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库尔德自治也导致伊拉克民族矛盾从国家政治层面蔓延至民间层面,伊拉克库尔德人的地区影响力扩大,从而形成两伊、土耳其和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三国四方"的地区关系格局,进一步影响未来伊拉克和中东库尔德问题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肖文超 《国际论坛》2015,(2):39-44,80
一战前,为了维护英国在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与商业利益,英国政府致力于维持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稳定与领土完整,对库尔德人独立的政治要求采取了不支持政策。一战爆发后,英国对库尔德人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向。英国不但要求分割奥斯曼帝国,而且于1918年直接出兵占领了南库尔德斯坦。英国政策的转变,除了与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剧变、石油的战略价值有直接的关联以外,一定程度上也是库尔德人主观政治诉求的结果。从本质上来说,从一战前不支持库尔德人独立到战时直接占领南库尔德斯坦,英国对库尔德人的未来发展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这种转变仅仅是维护其战时战略、政治与经济利益的权益之计,对战后英国的中东外交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也为战后库尔德人悲惨历史命运的开启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库尔德问题是伊拉克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自1921年伊拉克王国建立之后,库尔德人就在为争取自治而斗争,其民族认同也经历了民族意识觉醒、民族主义高涨到民族分离主义滋生等发展阶段。库尔德人"民族认同"的变迁与伊拉克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库尔德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塑造了1921年以来伊拉克的政治生态。2017年9月25日,库尔德自治区举行了独立公投,严重冲击着伊拉克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文章通过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民族认同"的根源、发展路径及原因的探析,试图厘清伊拉克库尔德问题发展的脉络,以期为解决多民族国家中出现的"国家认同危机"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1921-1979年间,苏联与伊拉克、库尔德关系的变化是以1958年为分界线的.1958年前,苏联欲以中东为跳板,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伊拉克是西方阵营的一员,库尔德人力图建立独立的国家,苏联亲库反伊.1958年后,苏联的大中东战略没有改变,但伊拉克采取亲苏政策,三方关系重组,苏联亲伊反库.苏联、伊拉克、库尔德之间关系的变化,从根本上讲,是由各自利益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美国确立以对伊拉克出口绥靖政策为明,"贷款换武器"等"秘密行动政策"为暗,来达到政治、经贸、外交甚至国家安全上的战略目的的外交决策思路。通过宏观纵向解析美国对伊拉克政策推进中的三点原则,可以看到美国对伊拉克出口绥靖政策最终破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外交政策的模糊原则与政策实践的逻辑冲突。  相似文献   

6.
库尔德问题是中东地区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问题。伊拉克库族经历族群民族主义孕育和长期发展,率先实现了自治目标。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中央政权约束力下降,库尔德族群民族主义开始向民族主义转型。中东剧变后,随着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库族面临独立建国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在美军占领当局主导下,伊拉克在分权制原则基础上建立联邦政府。但联邦制的架构存在结构性问题,伊拉克实际上仅建立了准联邦国家。库族独立运动对伊拉克联邦的存在构成严重威胁。但由于库尔德独立的内外条件尚不成熟,这使它留在联邦与什叶派一起主导伊拉克政治发展,联邦内暂时以教派分权的固定框架维系脆弱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在整个80年代,日本的对外政策是为实现“政治大国”准备条件和打下基础的话,那么90年代初日本的对外政策便进入积极行动阶段。90年代初日本对海湾政策,集中反映出日本加快推行“政治大国”的进程。 一、日本与海湾危机 1990年8月2日拂晓,伊拉克以10万大军,突然袭击的方式占领了邻近小国科威特,科威特政府被迫流亡国外,海湾危机爆发了。日本政府对海湾危机迅速作出反应,日本积极参与解决海湾危机的原因: 美国的积极“邀请”是日本参与解决海湾危机的主要外部因素。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国成为解决危机的急先锋。此时的美国实际上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决不能容忍新兴起的地区霸权国家伊拉克控制住海湾地区。但是为避免“出兵他国”的忌讳和影响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美国竭力呼吁其他国家出兵组成多国部队解决海湾危机。对于日本来说,首先日本是进口海湾地区石油最多的国家;其次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另外日本与美国有“伙伴关系”的约束。8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给日本首相海部俊树打电话,要求日本从经济上援助因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而受到损失的中东国家。8月28日,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会见日本记者时说,美国对日本政府在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后没有拿出具体对策表示强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民族构建问题,即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之间的民族冲突以及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教派冲突;伊斯兰教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与现代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石油对伊拉克社会的影响;战争对伊拉克现代化的破坏作用;伊拉克政局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新独立国家成为联合国成员,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延期审议”方案在联合国难以为继。就在此时,英国在1961年改变了原来支持美国的立场,不仅反对美国的“延期审议”方案,而且公开赞成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迫切需要英国的合作以获得成功,因此,美国在政策调整时不得不与英国充分协商。通过这种协商,英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龙向阳  郑建成 《国际论坛》2011,(6):47-51,78,79
政治发展理论本身就是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种外部因素。而亨廷顿不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强调"政治稳定",还是在80、90年代呼吁"政治民主",这些主张基本上都是当时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一种反映,在非洲地区的具体表现就是美国调整对非洲的政策和向非洲国家输出民主。因此,"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究竟哪个才是"好东西",这主要不在于亨廷顿的政治思想是否发生了变化,关键是当时美国的对外政策需要哪个。这不仅是我们在研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在应用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实践时更应该谨慎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每况愈下,就连福克斯新闻频道支持美国对伊宣战的人士都不免感到疑惑:“为什么美国会在伊拉克举步维艰?”关注伊拉克战争研究的人提出了更为尖锐的问题:“久经考验的美国官员怎么会做出如此错误的决策?”至于关注俄罗斯与原苏联政党的人士可能会提出另一个疑问:“难道美国官员没有从冷战终结以及冷战后的事件中汲取教训吗?”(其实,布什政府的高层官员中不乏原苏联和东欧国家问题专家。)由于美国人对美国外交事务的评判往往存有多种标准,因此深入分析华沙条约组织崩溃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验证美国对伊拉克实施了错误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2.
以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为切入点,从反恐与伊拉克战争、经济与贸易、非法移民问题以及教育、司法、传媒等角度,着眼此次美国总统选举的选情,分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文化冲撞与交锋,前瞻美国社会的变迁。笔者认为,近年来美国政治和社会经历了少有的变革,政治经济上的失策及大众的不安造成了美国社会的巨大分化与不稳定。由此带来的美国内外政策和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与转变必将在此次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中得到体现和印证。它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十年美国内政外交的走势,对美国自身的力量涨落、政策取向和国际格局带来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冷战结束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外交理念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中走上复兴之路。“9·11”为新保守派把其思想化为实际政策提供了一个契机,从而确立了新保守主义在布什政府外交中的强势地位。当其影响在伊拉克战争前后达到顶峰时,战争的非预期性后果使新保守主义陷入困顿与衰落。  相似文献   

14.
以大多数穆斯林眼中的精灵(Jinn)的形象,难以解释为何库尔德人中流传着一则以精灵为民族始祖的族源神话.事实上,精灵的神格特征和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很大变化,早期精灵常以守护神的神格出现,有关近代库尔德人的民俗资料中也记载了对这种精灵神格的信仰.精灵形象变化的原因与宗教发展规律和地区发展的政治逻辑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库尔德人讲述的"精灵始祖"族源神话,一方面与民俗信仰共同保存了精灵的原始神格特征和形象,帮助库尔德人建立起文化身份属性,另一方面也成为其他族群认识、识别、构建库尔德人形象的工具.至今仍被库尔德人讲述的"精灵始祖"族源神话凸显了神话不仅具有作为文本的解释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在与现实生活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呈现自身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伊拉克农业贸易政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美国解密国家安全档案,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伊拉克的外交政策的转变,以及美国对伊拉克实行的农产品贷款担保计划的考察,可以看到新形势下的美伊外交关系与美国战略重心的改变.农产品贷款担保计划其实质是美国对伊外交绥靖政策的具体执行,其一方面挽救了美国国内存在的农产品过剩危机,并使其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另一方面通过该政策的实行保障了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战略利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美国的务实主义外交政策本质.  相似文献   

16.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实施 40年来对欧盟农业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同时其采取的主要措施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的改革带来了基础性的变革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从价格支持转为直接收入支持。持续的改革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仍在继续。这些改革也反映了欧盟对内和对外政策的调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会关注其改革并调整自己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后冷战时代,民族问题在国际政治中已成为引发地区和国际危机的又一个新“热点”。在中东,长期困扰多国的库尔德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库尔德问题不仅牵扯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关系,而且对中东乃至国际政治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它被称为中东的“另一个巴勒斯坦问题”。本文对库尔德问题的由来、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进行了多视角的透析。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东政策历经冷战、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三个分水岭。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因素除了基本的战略、政治和经济利益外,还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政党外交理念、国内利益集团以及美国与大国的关系、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都有着紧密联系,是一个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美国企图借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之“风”,以台制华,遏制中国。为此,美国逐步调整其对华和对台政策,在调整过程中,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两重性更加明显。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加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上升,美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不得不重视中国的态度,寻求中国的支持和合作。另一方面,为了防范与遏制中国,又以多种方式加强和提升美台关系,由原来偏重中国大陆的“倾斜性双轨政策”转向对大陆和台湾“相对平衡的双轨政策”。  相似文献   

20.
当前年轻人的“不愿生、不敢生”生育顾虑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体现,这必然要求以更为宏观的视角理解生育支持政策的人本内涵,并以整体性的政策组合为公众的生育意愿调整创造友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针对现有生育支持政策缺乏协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的问题,需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运用政治向心和政策协同的交互逻辑:一方面是向心逻辑的引领,主要表现为在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政治向心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多元诉求,建立和完善“上下互动”的协调机制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以政策协同为基础,加强不同部门和相关主体在政策上的协同治理,具体包括积极生育支持的政策内容协同、政策机制协同和政策工具协同。只有政治向心和政策协同统筹推进,才能最大限度保障积极生育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