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也是滋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格物穷理、功崇惟志的精神特质,精忠报国、天下为公的深厚情怀,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无畏气概,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价值理念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新时代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谱写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史诗。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论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科学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挖深度,用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回答为何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高度,以国家战略资源的把握回复为何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广度,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思考实践理路,回应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有一种实学传统,其优点和精华是务实求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治国兴邦,其缺点和糟粕是唯心史观、体系庞杂、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现代中国哲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从旧实学走向新实学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与时并进,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立足中国现实,通过中国古代实学这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形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把中国古代的旧实学发展为当代中国的新实学。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有着重要的历史基础、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二者相结合有着极其重要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似之基和相异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从民本论到人民主体论;从"天下大同"到共产主义;从传统文化的革命话语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从知行合一观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从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在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演进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发展的过程,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思想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直接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论品格,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时熔铸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为民奋斗历程。作为激励党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初心具有诸多鲜明的思想特质,主要包括民族性、世界性、科学性、实践性等。党的初心占据着道义和真理的制高点,具有超越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道义比较优势以及超越民粹主义思潮的理论比较优势,对于从治理主体这个维度理解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沃土之上,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习近平用典》一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词句点缀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中,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钟情与重视,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智慧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从治国理政、社会治理、仁政为民三个维度阐释习近平用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动力,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并探掘出更多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源与实践进路提供了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指导中华儿女应对和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国家、人与财富、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国家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基因和密码,与时俱进地为现代化提供持久主动的精神力量,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扬弃同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成分,同时也促进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话语体系的时代转化和实践路径的拓展。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历史智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激发全体人民昂扬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使之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优势和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8.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象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秉持“人本”逻辑,基于“现实的人”的需要,勾勒出人的美好生活图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自由自主的活动和劳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占据重要位置,蕴含着实现人的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向现代国人展示美好生活的遵从自然、义利统一、天下大同的应有之义。由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既需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美好生活思想提供理论源泉,也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历史根基,更需要立足现实,通过协调经济、政治、精神、民生和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实践举措全方位推进。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取得了一大批辉煌的历史成就,形成了一系列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解决近代以来两大社会矛盾与实现两大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坚守理想的政治信仰、实事求是的使命担当、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形成发展的共同特质和精髓要义。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塑造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信仰之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早期共产党人建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精神财富。它内生性地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政治灵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追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韧意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质。新征程上,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持续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赓续传承党的红色血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投身实践中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而深刻,是新时代新征程理解把握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和谐共生的思维理念上建构起彼此相契合的同一形态;就实践逻辑而言,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之路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确立了批判继承、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理念;就价值逻辑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根”“魂”渊源的内在关系,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示中国气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的独特价值作用,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与自强。  相似文献   

12.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精神被动到精神主动的伟大转变。在理论维度上,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主动特质、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关于精神主动的理论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主动的重要论述,为党引领人民掌握精神主动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构筑。在历史维度上,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掌握精神主动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进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接续探索,不断推进人民精神主动水平的提升。在现实维度上,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精神状态的彻底转变,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建设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凝聚起空前团结统一的中国力量。在未来维度上,中国人民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对于更高水平精神主动的接续探索,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推进为前提,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基础,以坚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为支撑,以坚持开放视野为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地域文化为特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安徽革命实践中涌现出的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渡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三不朽"具有关联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安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对"三不朽"做了新的诠释,丰富了"三不朽"的内涵与深度.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本质界定,是从价值观层面对二者高度契合性作出的重大理论判断,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中实现的理论发现和思想升华,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内在的前提和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典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经历了1949-1956年批判改造、1957-1978年逐步僵化、1979-2012年拨乱反正与批判继承、2013年以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四个阶段。通过整体梳理其关系与态度的演变历程,可以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始终保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自觉性、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论、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实践等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能够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今对其文化功能认可并未达到普遍共识,对其内容和价值的挖掘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合理有效的建设对策。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实践功能的分析出发,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着力点:自农耕神话发展的“人本精神”与自然和谐发展观、自农耕文化引申的守望相助的家庭伦理与耕读传家思想观,指出高等农业院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可行路径,包括强化高等农业院校党委统筹领导、引导课程思政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推动农耕文化建设区与农林特色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农林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在传承中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而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的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真善美的品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哲学思想、精神观念,其塑造理想人格、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文化认同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现,要遵循育人与育才、传承与创新的规律。在教育实践当中,教育主体要增强文化自觉,以优秀文化育人;教育客体要优化思想品格,推动传承创新;教育介体要推陈出新,深化承载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养、文化创新、文化认同等都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有助于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美育理念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重要论述构筑了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华美育精神”重要理论来源,启迪了新时代美育建设中的美学理念、美育要求、美育方法和美育理想。总体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美育的过程中,基于中华美学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实践本体论之精华,突出了“美”及美育问题的现实性本质。通过凝练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成人”精神和“德性”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美育建设的核心要义;通过汲取传统“礼乐”教化的积极因素,为美育工作搭建了以艺术教育为重点,以系统视野为高度的实践路径;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美”情怀,最终将美育通向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追求,构建了实现“真正的自然主义”和“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战略的强大历史背景,中国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其发展目标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和价值观念。中国梦是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成果。中国梦彰显“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理解中国梦战略的民族文化特色,弘扬“中国精神”,通过多种途径丰富中国梦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反对复古主义与虚无主义,科学地对待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艰辛、辉煌的奋斗历程。习近平“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思想意蕴维度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的精神信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服务人民的政治本色,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忠诚于党的爱国情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从理论意蕴维度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为指导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基本方略。从实践意蕴维度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重要论述构建了发挥好新时代人才资源、保护好红色基因物态资源、弘扬好红色基因精神资源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