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木斋先生对古诗十九首的创见,带来古诗研究的新视野。总体来说,木斋对于《古诗十九首》的看法,大致可以罗列如下:首先,他区别"五言诗"与"文人五言诗"的差异,并将五言诗的成熟归于曹魏之后,认为此前的作品当不得代表"古诗"的体系,而作为古诗中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自然属于文人五言,并成于曹魏之际。此点将过往"西汉说"、"东汉说"、"建安说"作出一明确的取舍。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是成熟的文人五言诗,其内在之"意"与外在之"象"有其独到之处,本文通过对其意象及其组合方式的分析,把握古诗十九首意象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以台湾学者吕正惠的研究为中心,透过其"中国抒情传统"论述视域,重新观照《古诗十九首》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吕正惠认为《古诗十九首》中交织着"物色"与"缘情"两种美学倾向,论证了其为中国抒情美学的真正源头之意义。通过论析吕正惠对《古诗十九首》美学特质的阐释,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诗十九首》的整体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体认"中国抒情传统"这一"学术型态"的多副面相。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代思想家,王船山对《古诗十九首》这一组汉末文人五言古诗情有独钟。从王船山的《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不仅能够看到船山对之一往深情,而且能感到他体现于鉴识十九首的特别思想卓见。船山古诗十九首情结与船山的古诗十九首见解均深刻,值得玩味,于此同样能感受到一个遗民思想家的孤愤情怀。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代思想家,王船山对《古诗十九首》这一组汉末文人五言古诗情有独钟。从王船山的《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不仅能够看到船山对之一往深情,而且能感到他体现于鉴识十九首的特别思想卓见。船山古诗十九首情结与船山的古诗十九首见解均深刻,值得玩味,于此同样能感受到一个遗民思想家的孤愤情怀。  相似文献   

6.
<正>《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得到古今评论家的激赏,相关研究不绝如缕,二十世纪尤甚。关于"古诗十九首"对五言诗形式的开启,抒写生命意识与人的觉醒,情的真率与景的传神,浑然天成与雍容大气,凡此种种,不可谓不切中研究之肯綮,但是,不足也显而易见",古诗十九首"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何人所作?具体的文学关联如何?这些难题始终没有得到深入探索。在千余年彷徨、踌躇之后,木斋先生的探索,大大推进了相关研究。木斋先生的古诗研究,具有明显的开创性。许多学者常常不自觉地将"古诗十九首"单独研究,但局限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汉末,被钟嵘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是一组无名氏文人的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中,中国古代士大夫第一次比较集中敞开心扉,诉说他们的痛苦、愤激、孤独与寂寞,表现他们欲为世所用可是又被排斥、摒弃的傍徨与苦闷。他们反省人生,感觉到人生的短暂与虚无,进而用诗的语言和意境表现出强烈的悲秋意识。为了滋润他们那焦虑不安的心灵,就用愤世疾俗的语言直言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和对异性情感的强烈渴求。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人生和情爱这两大主题,在此发出强烈的颤音。东汉王朝为了巩固政权,采用的是西汉武…  相似文献   

8.
木斋先生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从诗本体的原生视角、诗客体的立体释读、诗主体的通盘考量等三个层面发覆正谬,又通过多学科之间的的嫁接、杂糅、融贯、跨界,扩展视域,形成了一种圆融的柔性机制,共同推进了《古诗十九首》的深入开掘,最后完成了学术积累的集成绽放,得出《古诗十九首》作者及写作年代的木斋"新说",其古诗解蔽路径具有方法论的学理意义、启发意义和指南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本真与士人心态──《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诗十九首》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诗歌开始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人生情感、体验生命价值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宇文所安的《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和木斋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对文本传播中的多种可能性的考辨为立论基础,"古诗"类早期文人五言诗主要应为宫廷乐府的清商乐歌辞,它们包括《古诗十九首》、苏李诗等,总数超过59首。由于多为宴会即席创作,它们有创作中显共性和传播中具变动性两大特点。因此在分析文本时应有充分考虑,同时亦应注意分辨歌辞、本辞。对《乐府诗集》所载奏乐时代情况的考证,说明了一向所说的汉民间乐府诗作如《陌上桑》等确非两汉乐府诗。  相似文献   

11.
蔡邕是汉灵帝时代文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对鸿都门学的批判,表明当时的创作环境仍处于经学笼罩时期,不可能产生个人体验为中心的文人诗。作为当时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蔡邕自身的诗歌创作并未达到《古诗十九首》的成就。同时,假设《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灵帝时代,诗歌作者不可能遗失姓名,从而得出结论,直至汉灵帝时代都不可能产生《古诗十九首》。  相似文献   

12.
古诗起源及其形成与发展,是否如同传统文学史所言,大约是东汉中后期无名氏文人所作,在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与宇文所安《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二本古诗研究相关著作问世后,这个概念濒临重组或解构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情与景两大因素以及由情景融合而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换个角度思考,就是说意境的创造必须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且意境创造的特征应具有多重性。《古诗十九首》意境的创造就是这种创作理论的典型实践,《古诗十九首》呈现出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古诗十九首》还开创了悲情意境创造的先河,成就了它"汉代五言诗之冠冕"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陆机的《拟古诗》是对汉末《古诗十九首》的模拟之作,与古诗相比,《拟古诗》除了在主题方面有所超越外,艺术表现上如修辞、炼字、感物等方面亦有创新之处。从内容到形式,《拟古诗》都表现出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统观《古诗十九首》中运用植物意象的十首诗歌,其植物意象可以分为四类进行诠释,即“时序之草”、“生命之树”、“遗远芳华”和表现“情爱依附”的植物意象,而每类植物意象又各自具有较为深远的文化意蕴。在对《诗经》、《楚辞》植物意象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了“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一诗,学术界曾发生过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这首诗写的是妇人思夫,还是女子盼嫁。争论的结局,似乎是前一种主张获得了胜利。所以今天解释这首诗,几乎形成众口一词一边倒的局面。例如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说:  相似文献   

17.
《琼州学院学报》2017,(6):37-43
《古诗十九首》以其极高的艺术成就被刘勰赞誉为"五言之冠冕",其文采温丽,但诗意悲远;情感真挚,却显苦闷颓废,含有浓烈的"末世情怀"。《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战乱频繁,人民生活流离失所的东汉末年,从6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些诗歌中所蕴含的"末世情怀",即诗歌书写的时间轴、地点轴、人生短促的感伤、及时行乐的描写、失意人生的痛苦和离散人生与情感失衡。饱含"末世情怀"的《古诗十九首》给了盛世和衰世的中国文人们创作灵感和营养,是中国抒情文学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叶嘉莹的《古诗十九首》研究既具备传统的品格,又具有现代的意识,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襟怀和识见,使她的《古诗十九首》研究始终坚持感性与知性的结合,品与鉴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批评风格和美学追求,在当代诗歌研究史上独树一帜,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历来被人称颂,比如钟嵘就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当然,《十九首》也存在一些瑕纇之处,特别在思想内容方面;但是,如果我们从总体上将《十九首》与汉乐府、建安诗歌进行比较,就会深感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确实可以说瑕不揜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是对诗歌创作动因之合理表述,而在汉代浓厚的诗歌氛围中又以“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对人情加以限制,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诗情的表现,那么,中国诗歌创作发展到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之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则意味着诗歌艺术中人生情感的一次解放。而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独特的文学更新力量,汉末诗潮不仅在创作上使自东汉中期以来文人之个性情感意识从潜滋暗长发展到汪洋恣肆,而且在思想观念上改变了汉儒说诗重教化之风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以“情”为主体的表现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