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英 《理论界》2012,(12):104-105
张载《西铭》中"天地之塞,吾其体"与"天地之帅,吾其性"互文为用,说体已赅性,说性已赅体。这样,"天地之塞"与"天地之帅"也可互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气"与"志"的关系。"天地之塞"所塞已经不是张载那里的形而下的气,而是张载所谈的形而上的气,它的最高状态是一种浩然之气,已经具有精神属性。由此可知,张载这里的气具有朱子那里的气所没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荷马的《奥德塞》的互相交错和衬托的互文性关系,鲜明地表现在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和影响,又体现在后者对前者的孕育和滋养。在结构上,莫里森利用了《奥德塞》的"回家"模式,并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主义观念,使《宠儿》的女主人公塞丝跻身于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之列;两者在情节上的相似,则表现出在道德伦理内在价值尺度上所形成的一种暗合,凸显出精妙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以近年来较流行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指导,从文本互文和文化互文的视角对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了解读。在文学研究中,互文性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借鉴,还包括文学文本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等的关联,因此,互文性不仅仅对文学传统有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可能。通过这独特视角下的解读,笔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莫里森作品中的人物的特性,作者语言的力量,及她的作品在当代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学界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互文”看诗性文本之间的转换与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理论认为,诗性文本生成的原因是强力诗人在前辈诗人压力下爱恨交织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勃发.他们因自己的迟到而感到"焦虑",对前代作品与同时代作品产生一种"颠覆"欲.文本间的转换与位移,主要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两种.所谓历时的,就是对前辈诗人或前代文本的转换和位移.所谓共时的互文则是同时代的不同文本的转换或同一作者不同的文本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老子》中的组合问包含二句组合问和多句组合问,体现出一定的互文辩证性。在形式上有利于语篇的衔接连贯,有助于互文见义,在内容上凸显了语篇的思辨性。在时间上相去不远的"苏格拉底的诘难"与老子的组合问在形式和旨趣上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视觉文化的盛行引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图文“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并没有导致文学的凄凉退场,文学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被提出.张艺谋认为,影视艺术的繁荣与否主要取决于文学.由电影的创作可知,视觉艺术离不开文学的发展,文学艺术给电影提供了感性和精神层面的资源.通过对文学与视觉的双重超越,电影成功实现了对文学的改编.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学艺术并没有没落,它的一些光彩只不过是通过电影艺术凸显出来.而且,视觉文化也并非洪水猛兽,文学艺术的发展需要保持开放与坚守两种心态.  相似文献   

7.
吴昊  吕复娟 《理论界》2012,(10):116-118
在文学与图像的互文研究中,语境是不可或缺的微观研究视域和方法。因为"互文性"本身所具有的"语境"内涵,以及互文性理论发展的需要,"互文语境"在学理上是合法的,且在文学和图像的微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绝对功能、解释功能、滤补功能和生成功能等。  相似文献   

8.
释“文”     
由于中国古人对"文"的备极顶礼,坚持道是"文以载道"之道,人是"人文主义"之人,这使"文"的概念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指称。而一种深入到词源学的考查揭示了,中国古人所谓的"文"有相互关联的三重含义,其一,"象形"为文:文作为审美形式;其二,"交错"为文:文作为"互文";其三,"依类"为文:文作为族类生命的象征。这三重含义不仅发端于中国古代的文字形式这一文的"原型"里,也进而体现在包括文学艺术、社会礼仪以及人的思维方式在内的一切中国古代文化形式之中。故这种揭示既是对"文"的概念本身的澄清,同时又为我们真正破译中国文化之谜提供了一条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文本,《文心雕龙·神思》叠合了多种相关文本的差异性。借助西方互文性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层次、较系统的考察分析,可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也有助于对《神思》作进一步的研究。汉语修辞学中的"互文"手法,在《神思》中也有所运用,对它作同步考察分析,有助于厘清中西"互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语-图"互文现象在古代的绘本小说中表现突出,图像可以内化为思维语言,语言也可以建构图像。"语-图"互文在绘图本《红楼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像的出现使语言表达的情节更加生动形象,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二、图像与语言的互文可以使观者加深对原著人物性格的理解;三、图像与语言的共同点是场景的运用,场面描写更容易贴近原作,图像也在此时更能够与语言互释。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通过使用圣经戏仿,或直接引用,或采用反讽的手法,加强了《尤利西斯》戏谑风格,重塑现代西方人扭曲空虚的心态。由于小说思想与主人公间的冲突性,《尤利西斯》与《圣经》间的关联性变得晦涩难懂。本文以乔伊斯的原版《尤利西斯》(1986年出版),萧乾、文洁若翻译(1994年出版)和金隄翻译(1994及1996年出版)的中译本为研究文本,对其进行研究。试图通过解析《尤利西斯》对《圣经》的戏仿,从而更好地理解乔伊斯的原本意图。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语篇分析中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从互文的角度分析背诵法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指出背诵法这一传统学习法对外语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不会因学习方法的现代化而被淘汰,并讨论几种有效背诵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背诵材料,透彻领会,充分理解材料和灵活运用背诵所得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王燕子 《阴山学刊》2014,(1):46-49,94
网络时代的文学文本多以超媒体文本类型为主。博客文学、微博文学、微信文学等不同种类的网络文本,都是技术与文学的结合体,他们的文学性探讨必须在超媒体文本特点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言说。超媒体不是简单的将超文本与多媒体进行叠加。它既要处理超文本和多媒体之间的内容安排的设计问题,又要解决两种技术结合带来的组合问题。超媒体文本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14.
《尤利西斯》中语码转换的文学意义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姆斯·乔伊斯的巨著,被誉为“天书”、“奇书”的《尤利西斯》中大量出现语码转换,成为该意识流小说的一大特色。语码转换在《尤利西斯》中以两种形式出现:人物思想活动中的语码转换和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一反传统小说中作者不断站出来解释人物意识活动的作法,乔伊斯将自己隐于人物背后,通过人物内心独白和会话,借助语码转换手段,真实揭示了人们意识变化,在呈现斯蒂芬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语码转换在发展文学创作手段和改变传统阅读方式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用引文与正文间的互文参照关系做隐喻,来映射原文与译文的互文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原文各语言层面上的表达可视为激活译者的相关译语语篇储备的互文符号。宏观策略上,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等相关翻译情境来决定如何使用原文;微观操作上,译者应不囿于语言表层的一一对应,而要增强语篇储备意识,并在翻译创作中积极地调动相关语篇储备。  相似文献   

16.
翟乃海 《齐鲁学刊》2012,(2):157-160
互文性与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影响误读同为现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常用术语,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同受解构主义影响,强调文本来源的多元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但是影响误读理论强调文本中心理的、想象的和修辞的因素、作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传承与维护的是人文主义传统,而互文性则侧重于文本的语言层面,作者主体性的消解,体现的是文学批评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许多优秀诗歌。迄今为止,他的一些诗歌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流传,其中英译本有十几种。本文将从互文性理论角度对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本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居于重复来研究文学,成为20世纪诸种研究方法的切入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重复诗学的研究已根深叶茂。学术史表明,人们往往只是将重复作为洞烛微明的有效工具,而对工具本身却缺乏应有关注。本文力图描述重复诗学的核心问题,即其基本的诗性功能。拟从重复之间的不同关系入手,推定出三种基本的功能形态:再现式、反讽式和互文式。进而发现,这三种功能不仅相互对立,而且彼此交织缠结。任何重复所衍生的意义,都是这三种功能合力的结果。而且,它们在不同重复现象中显现出来的力度各异,也就带来了诗性意义的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9.
殷商甲骨文和<周易>中蕴涵着远古的诗歌信息,其中<四方风>、<今日雨>和<后土颂>就是发人深思的宝藏.三首古歌是穿透时空的漏斗,让天地人神的博弈跃然纸上;也是化解学科块垒的卮器,为古今中外的诗性吞吐太荒.从古歌反思诗性的时效,或可推进小年轮向大年轮的榫接;由今学比照古歌的旋律,便于体察人性诗和神性诗的交响.  相似文献   

20.
舒开智  张丽 《阴山学刊》2009,22(6):22-25,46
互文性理论注重把经典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坐标体系中予以观照:从横向上看,它将一个经典文本与其他文化文本、潜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经典文本在与其他非经典文本的对话和移位中显露出它的平民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打破传统文学研究中对影响、渊源和承继的探讨,否认经典的崇高地位,从而获得对文学史和文化传统的全新认识。用“互文性”来描述经典文本间涉的问题,不仅显示出了经典文本内部多元文化、多种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示出了经典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但是也有抹煞经典文本此时此地的独一无二性和原创性之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