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过程,这是我们党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内涵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把握,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由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这种演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的自觉转换。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统一,表现为物质文明的进步;与政治建设相互包容,表现为政治文明的进步;与文化建设相互融合,表现为精神文明的进步;与社会建设相互支撑,表现为社会管理的进步。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前行的路径,坚定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大庆市妇联;大庆市让胡路区纪委监察局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事业,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细致地研究家庭美德建设的方方面面,提高对它的认识,是我们搞好家庭美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一、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把物质文明建设搞上去,而巨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邓小平同志说过,两个文明都摘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们形成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一起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五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不可分割又各有自己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里讲的文化建设,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二者在内涵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对同一命题的两种不同的概念表述.精神文明建设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而言;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而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是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么,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是思考草原文明时应遵循的理论原则。在基本概念上,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草原文明就是建立在草原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础之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具有传承价值的动态的物质、政治、精神的成果。建设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就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中,在内蒙古建设适应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这几个方面正确处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草原文明与创新的关系,并以此推进文化大区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系统地了解内蒙古地区多民族的历史,是我们认识草原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提高内蒙古各民族干部和群众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类社会的文明不仅仅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还包括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可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水平 ,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向前推进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党在新世纪阶段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参照,茂名经济社会发展任重道远.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通行证",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形成新思路,加快物质文明建设,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茂名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事业.建设社会i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我国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子坤 《河北学刊》2003,23(6):11-15
生态学视阈中的政治文明是一个系统的多维的结构。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不仅要研究政治文明的"内生态",即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三维结构及内在统一,也要研究政治文明的"外生态",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精神环境,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生态化目标。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明表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 ,主要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部分组成 ,其内涵又包括政治正义、政治运作科学和社会的政治素养水平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 ,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必然性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内涵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深刻理解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总体布局,循序渐进.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它的形成是四代领导核心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历了初步探索、基本形成和发展完善的过程,实现了从邓小平“两位一体”到江泽民“三位一体”,再到胡锦涛“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的创新.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杜环欢 《河北学刊》2006,26(1):73-75
政治文明建设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任务和主题,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样,在整个社会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营造文化氛围、建立运作机制、整合优化配置资源等方面,探讨构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托举平台,并提出了制度创新、政治社会化和意识内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论毛泽东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虽然该理论产生于民主革命时期,但对如今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路线”要求“以人为本”,推进民生工程新发展,实现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毛泽东思想的“党的建设”理论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开创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文化软实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历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两手抓”、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程。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深远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演变过程。它是在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并为我国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的实践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