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封建传统教育束缚了女子教育的发展,而近代以来女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清末新政时期的直隶教育改革一度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创建了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而且形成了近代新教育体系。清末直隶作为教育较为发达的省份,女子教育就是从这一时期才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开始兴办女子学堂,打破了封建传统对女子教育的禁锢。具体而言,清末直隶女子教育的创办最早来自于社会人士的积极推动,随后在直隶总督袁世凯、杨士骧、陈夔龙的推动下,各级官绅大力倡办,女子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大批女子学堂被设立,学堂数和学生数日益增多。清末直隶女学的兴办也得力于报刊媒体对新教育的积极推动。他们从女子教育的作用、直隶女学兴办情形以及刊登女子教育的论说等方面积极倡导兴办女子教育。女子学堂的创办打破了封建传统对女子教育的束缚,而直隶一系列女子学堂章程的设立使得女子教育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作为晚清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女子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由禁止女学到开放女禁的转变过程,他推动了《女子官学章程》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出台,并且身体力行,亲自创办和鼓励民间开办了一批女子学校、女子师范学堂,确立了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促使了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初步觉醒,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当代中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为实施新学制,培养师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庆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民国建立后,该学堂改名为川东师范学校.1932年,该校设立乡村师范专修科.次年,专修科迁至沙坪坝磁器口,并先后改名为乡村建设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与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西南师范学院.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迁促成了我国女学运动勃兴,女子教育的兴起与繁荣则提升了中国女子的社会地位.分析各女子学堂的课程内容及作用,可窥见隐含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女子学堂课程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1、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2、女性权利意识的萌芽;3、女性社会责任意识的显露.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权思想的萌动始于晚清女子教育。清末教会女学的肇起启蒙了中国女权思想;国人自办女子教育尤其是爱国女学为提倡女权,主张男女平等作出了贡献;《奏定女子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女子有了合法的受教育权;清末女子留学教育助推了中国女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各种女权运动的宣传使女权思想付诸行动:走出闺门,走向自立。  相似文献   

6.
维新运动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改良派,为实现救亡图存、兴国富民的政治目的,倡导和重视女子教育.在康、梁女子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先进妇女开始觉醒,女子学堂陆续创办,女子留学渐成风气.这些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晚清政府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对近代女子教育这一新生的事物 ,采取了由镇压破坏到最后承认的态度。在 2 0世纪前 ,它试图扼杀女子教育于萌芽状态 ,但事与愿违 ;2 0世纪初它开始把女子教育提上议程 ,并于 190 7年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 ,最终承认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但其要培养的女子是顺从的贤妻良母 ,而不是有各种权利与义务的新型女性 ,限制女子教育朝不利于清统治的方向发展 ,以更好地为己所用 ,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与自私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人的身体始终处在生成中。晚清时期,女子身体被视为弱种,而女子则是弱国的始作俑者。晚清时期在保国强种的目标下,通过改造女子身体来改变国家未来的身体形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女子学堂是晚清女子身体改造的重要场所,将社会精英人士的言论和王朝的政治需要所构成的话语体系制定成学堂的规章制度来塑造学堂女子的身体,并主导着女子身体的生成取向。晚清教育对学堂女子的改变,使女子逐渐适应新的角色,促使女子身体展示出立体的、丰富的内涵,并把女子身体存在的价值由依附于家庭转向依附于国家,女子身体从此步入生产化、工具化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女性受教育的权益在学制当中从遭受漠视到有所体现再到完全确立,经历了艰难的演进历程,大体萌芽于《癸卯学制》,初定于《女子学堂章程》,发展于《壬子癸丑学制》,定型于《壬戌学制》。它是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逐步确立起来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女子教育学制的变革从模仿外国到逐渐贴近本国实际,呈现出渐进性的特点,也昭示了女子受教育的被动性和非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陈衡哲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历史学家、作家、诗人和散文家,她的求学经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幼年时代陈衡哲深受亲人的文化熏陶,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少年时代陈衡哲进入上海的学堂接受医学教育;1914年,她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作为中国第一位官派留美女学生以及现代大学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在美国所接受的教育超越了时代多数女性所接受的教育。以陈衡哲的早年自传为载体,探讨陈衡哲在这三段重要教育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学习内容,可以折射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11.
简论西方女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西方女学的传入密切相关。以西方女学的传入为视点 ,不仅梳理出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孕育、西方女学制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学的兴起、西方女权思想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男女同学教育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而且对每个阶段西方女学传入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行了总体的把握 ,进而展示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的中国女子学校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都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从属品,但我们也不应忽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影响,教会女学产生的影响,开始改变清末中国妇女的教育现状,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女子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多层面的借鉴,教会女学对清末中国妇女的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3.
朱剑凡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女子教育改革,提出了富有创见性、时代性的女子教育思想,并通过在周南中学的长期办学生涯不断实践与完善其教育理念与思想。其女子教育思想不仅在女子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当今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扇子表现了中国古代女子独有的含蓄美、韵味美,妆点和美化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本文分析了扇子作为单纯实用的器物与女子的诗情画意的象征意象境界,对中国古代女子的扇子情结进行了思考和解答,揭示中国古代男权压迫下的女子与扇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近代女学的创办,中国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是近代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本文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教会女学及外国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作用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发表的研究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以历年度中国女子中长跑运动各项前10名成绩为数据数列,对中国女子中长跑运动成绩增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到2000年中国女子中长跑运动成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和“女子智力低于男子”的谬论,主张女子应与男子一样受教育,并论述了女子教育对于女子自立、下一代的教育及健康成长以及民族国家的强盛的重大意义;提出了“相夫教子”、“兴国智民”的女子教育宗旨;提倡兴办女学,并拟订了第一部较为详细的女子教育办学章程;提倡女子社会教育,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女子参政。  相似文献   

18.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2):F0003-F0003
为更好地推动高校女子体育教育改革,促进高校女子体育文化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女子体育科学体系,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的支持与指导下,由中华女子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发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女子体育研究会筹备会于2013年1月18—19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朝吴地经济的繁华和文化的昌盛,使民间部分女子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她们对通俗文学和戏曲唱本尤为偏爱。吴地女子阅读群体的形成刺激了市井文士的创作才思和民间出版界的经销热情,促使吴地通俗文学新作的成批上市。同时,民间女子由欣赏、评论到主动塑造,创作出为广大女性读者偏爱的通俗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有要求男女平等、鼓励女子自强自立的内容,对民间女子的影响颇大,甚而在近代女学肇始之际,通俗文学仍保持着新式学堂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具有民主意识的新女性赋予通俗文学以新内涵,教育和鼓励女子自强自立,自觉步入近代社会。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国近现代的女子留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子们一直处在社会的底层,传统的封建礼教家规把她们牢牢束缚在家庭内。直至近现代,才有一批女子勇敢地冲破闭锁的国门,求学于异地他乡。本文就近现代女子留学教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女子在外留学的生活、学习、政治活动等情况以及对中国女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作了简要论述,以期通过回顾历史能够对今天的留学教育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