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余华 《西藏研究》2023,(4):78-86+158
阿尔布巴之乱爆发后,判断准噶尔部是否介入是清廷治藏政策制定与调整的关键。历经出兵、暂缓出兵变动后,清廷在综合分析西藏地方内外部因素的情况下,选择于颇罗鼐战胜阿尔布巴这一时机派兵入藏。最终,川、陕、滇三路清军入藏,平息阿尔布巴之乱,实现清廷维护西藏地方稳定与边疆安全的目的。在应对阿尔布巴之乱时,清廷从维护国家政治权威与实践国家治藏方略角度出发,支持代表国家权威的颇罗鼐,以昭示国家权威的严肃性与不容挑战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作者自己整理翻译的西藏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探究乾隆皇帝和西藏郡王颇罗鼐父子之间的蒙古文往来文书,主要论证了清朝在探索治藏政治制度的过程中,如何与颇罗鼐家族互动的问题。文章认为,清朝与西藏地方世俗精英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建立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噶伦官职     
西藏地方始设噶伦一职,为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其时清廷派员送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入藏,遂封康济鼐等为噶隆(伦),协助达赖喇嘛等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后因“阿尔布巴之乱”,公元1728年改由颇罗鼐个人掌权。其逝世后,传位于子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总理全藏事务的“多罗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扎勒发动叛乱被平息后,清廷废除郡王、贝子办理藏事之制,在西藏正式建立了噶  相似文献   

4.
康熙五十六年,卫拉特准噶尔部大策凌敦多布率军进入西藏,结束了和硕特汗庭在西藏的统治,建立起以达孜巴为第巴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往的研究主要受著名藏族文学家策仁旺杰所著《颇罗鼐传》的影响,将达孜巴视为准噶尔人统治下的傀儡。但是《颇罗鼐传》关于达孜巴的记载并不十分可靠。相关汉文、满文、藏文及外文等不同来源的史料证明,达孜巴在藏地拥有很大的威望与权力,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准噶尔人任命的傀儡。而准噶尔人也正是由于对达孜巴信任有加,颇为倚重,才能在卫藏地区较为稳固地统治了近3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十八世纪的《卫藏战争》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著名的西藏首领颇罗鼐即是在这次战后被清廷封为贝子,总理全藏事务的。在他执政的二十年间,“遵奉谕旨”,“克尽忠诚”,加强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促进了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西藏地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和繁荣。颇罗鼐之所以能够成为西藏历史上煊赫著名的藏王,是与这次战争有密切关系的。本文拟对这次战争进行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颇罗鼐年谱     
公元18世纪,是西藏社会风云变幻莫测、战乱频仍的年代.这一时期,西藏出现了一位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他就是赫赫有名、屡建功勋的爱国民族英雄——颇罗鼐.颇罗鼐一生历经数次战争。其中主要有:反击准噶尔军侵扰西藏的斗争(1717年);协助配合清军围剿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防止其战火蔓延西藏的战斗(1723年);平息西藏地方上层噶伦间争夺权势的斗争(1727年)等等。他总是坚定不移地站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立场上,尊重清中央政府,禀承朝旨办事,故深得清廷的倚重和赏识,累官至台吉、扎萨克一等台吉、孜本、噶伦、固山贝子、贝勒、多罗贝勒、郡王等等。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我国的西藏,号称“世界屋脊”。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息在这里。早在1300多年前,藏族所建的吐蕃政权就与唐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到700多年前的元朝,西藏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到了清代,朝廷开始向西藏派设驻藏大臣,完善了西藏政体的结构与功能,西藏地方同祖国的统一发展到新的高度。《清史稿·卷八十·志五十五》中写到,“西藏,禹贡三危之地……康熙五十九年,官兵西讨,歼伪藏王,以西藏地赐达赖喇嘛,使蒙古!日臣颇罗鼐等五人分守之。”①这清楚地说明: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的行政权力,其合法性来源于中央…  相似文献   

8.
冯翔 《西藏研究》2022,(1):33-48
民国时期,英国向西藏地方出售武器,一方面试图阻止中国中央政府力量回归西藏,一方面加强对西藏地方的控制。多方档案特别是印度国家档案馆一些未被使用过的新史料,不仅记载了英国历次售武于西藏地方的数量、金额,而且重点关注了这一售武的实现过程及对西藏地方社会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吕亚尼  朱德涛 《西藏研究》2023,(4):87-96+158
结合盖印档案、印章实物及文献史料,对清朝西藏地方政府官印的使用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后认为,清朝西藏地方政府所用官印可分作中央政府封授、西藏地方制作和明朝遗存旧印三大来源体系。其中,中央政府封授官印与西藏地方自制印在使用过程中,它们的使用场合、受用群体、钤盖载体,以及发布公文权力的来源和文告的行政措辞都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并且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明朝遗存旧印是西藏特定时代背景和政治格局下的历史产物,其使用特点与清早期西藏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上述问题的讨论,对于认识和理解清朝西藏地方政治制度以及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清雍正五年(1727年)在西藏发生的阿尔布巴事件,酿成了历时一年之久的卫藏战争。当时,由清朝政府任命负责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的五名噶伦,全部卷入这场冲突。这次事件,以后藏贵族颇罗鼐战胜前藏贵族阿尔布巴而结束。本文试图依据现有资料,分析说明阿尔布巴事件的历史背景及清朝政府对这一事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3.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