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琛 《经营管理者》2013,(19):246-246
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我国刑法理论界将自首分为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特别自首是基于一般自首基础上的自首,具有特殊性。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准自首的选择与竞合。  相似文献   

2.
单位犯罪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制一度,我国刑法对此却没有具体的规定,仅在2009年3月12日“两高意见”中作了简单规定,尽快在刑法申完善单位自首制度及相关量刑制度,无论从立法角度还是从司法角度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着重从单位自首制度确立的依据、单位自首认定及刑罚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对单位自首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成立一般自首的两个法定条件。而其中“自动投案”是自首成立的首要条件,这一条件的认定一直存在不少争论。最高人民法院在1998年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实践中遇到的涉及自首认定的问题纷繁复杂,法条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仍嫌粗疏。“自动投案”认定问题在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5年的年会研讨中被作为理论研讨的重点,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在司法实践中,自动投案的认定不一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故而需要对如何正确认定自动投案做系统的分析及理论性的指导。 论文采用归纳分析及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自动投案的认定问题展开论述。首先明晰了自动投案的概念,对其五个构成要素逐一进行了阐述,继而重点对自动投案的行为类型进行了归类分析,其中着重阐述了特殊自动投案的三种类型,分别辅案例予以说明。论文最后对自动投案认定问题的重要性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论文将自动投案的行为类型作为自动投案认定研究的突破口,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其对自动投案认定问题的系统分析,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一个总结,同时也带有作者的独创性,对刑罚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鸣 《决策与信息》2011,(10):22-23
自首制度是刑罚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司法机关有效追究和预防刑事犯罪以及对于犯罪人的改造和人权的保护方面不可或缺。自首认定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疑难、复杂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自首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甚至免除处罚的量刑情节。对自首的认定应当严格依据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自首的范围,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不当放宽自首时间条件的现象不可取。本文以一则案例为视角,将自首的时间限制界定为“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并且“未被采取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自首制度就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但因为法律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自首制度在适用中存在一定分歧.本文通过对自首制度本质的探讨来理解自首的构成,并就司法实践中几个有关自首的问题予以探讨,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概要阐述自首的概念和分类后,探讨了自首的认定和完善,使之对我国自首制度有一个简单概括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曹林 《决策探索》2011,(15):70-70
检察院只是说有人带钱自首,并没有公开这5个自首者的名字,也没有透露他们自首的细节,到底贪了多少钱,到底牵涉到哪些土地违法案件——民众无法证实检察院所言,所以“腐败课后5人自首”是存疑的。而且,即使真有5人自首了,是否都是因为听了课受触动而去自首的,在当事人缺席下,也是一个问号。并不能排除有关部门夸大了事实。  相似文献   

9.
王小军 《经营管理者》2011,(3X):311-311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我国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从该罪的行为性质、证明责任、行为人被责令后如实供述是否构成自首等方面入手,提出有关这几个问题的看法。同时就本罪的一些缺陷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姜嫦蓉 《决策与信息》2011,(11):122-123
非法占有目的是否金融诈骗罪的必备要件,理论界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笔者从立法功利主义、刑法体系和刑法务文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赞同肯定说的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是金融诈骗罪的必备要件。在此基础上,阐述金融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即在司法实践中,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案件全部事实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情况下,运用事实推定的方法解决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1.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中较大的类罪,刑法总则和分则都对其做了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该类犯罪也很常见,多发,但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在认识上很不统一,存在诸多分歧,笔者认为分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聚众犯罪基本问题的把握不清。“聚众”的认定在聚众犯罪基本问题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众”的范围及“聚众”的法律性质等方面来展开论述,以期对达成共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行为人非法获取他人犯罪所得赃物的案件时有发生,对此应能否认定为相应的财产犯罪,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困惑,其反映在刑法理论上,则表现为财产罪法益上“本权说”与“占有说”两种不同立场。笔者认为,坚持“占有说”立场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状况相协调,而且,更能体现刑法对财产所有权及其它本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结合刑法总则及刑法理论上的共犯原理,对抢劫罪的共犯通常不难认定。然而,抢劫罪属于多发性侵财犯罪,司法实践中,抢劫罪共犯的表现形式也复杂多样,这直接导致了某些情形下抢劫罪共犯司法认定上的困难。本文拟就其中的若干情形,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璨 《决策与信息》2011,(7):116-117
非法占有目的是构成金融诈骗罪的必要要件,司法实务中准确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认定过程中须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将行为人供述、司法推定以及行为人的反证相结合,以准确界定“非法占有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杨维立 《决策探索》2011,(15):68-69
6月1日,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周军以查处的身边案例说法,给400多名干部上职务犯罪法制预防课。次日,国土、村社干部5人带着钱来自首。“想不到这堂课的效果出奇的好。”涪陵区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局有关负责人称,他们说听课后深受触动,觉得自己在征地补偿中干了犯法的事,应该向纪检监察和检察部门交代清楚。  相似文献   

16.
周舰 《管理科学文摘》2009,(11):235-235
鉴定人出庭应是正当程序的应有之义,但是由于立法的缺位,导致我国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出庭率很低,影响了法庭对事实的认定。建立完善的鉴定人出庭制度成为我国司法诉讼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王义云 《科学咨询》2010,(17):94-94,106
翻供,是指被告人当庭供述与在侦查或审查起诉阶段的供述不一致的现象称。翻供一词,其本身仅表明了推翻或改变原有供述,只是对事实客观的中性描述。但司法实践中,翻供一词却往往被公诉人和法官当作贬义词来使用,并作为认定认罪态度的依据,其实质上暗含了浓重的有罪推定色彩。同时,当庭推翻原有的稳定供述,也对公诉人指控犯罪、法庭认定证据带来一定的困难和考验,如何对该现象既能客观、理性的评判,又能从容、巧妙地应对,是公诉人亟待解决的实务难题。  相似文献   

18.
翻供,是指被告人当庭供述与在侦查或审查起诉阶段的供述不一致的现象称.翻供一词,其本身仅表明了推翻或改变原有供述,只是对事实客观的中性描述.但司法实践中,翻供一词却往往被公诉人和法官当作贬义词来使用,并作为认定认罪态度的依据,其实质上暗含了浓重的有罪推定色彩.同时,当庭推翻原有的稳定供述,也对公诉人指控犯罪、法庭认定证据带来一定的困难和考验,如何对该现象既能客观、理性的评判,又能从容、巧妙地应对,是公诉人亟待解决的实务难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诉讼诈骗行为的定性,刑法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均对此问题存在争议,虽然“诈骗说”在其中占有通说地位,司法实践中也同样大部分认定诉讼诈骗行为为诈骗,但是诉讼诈骗行为并非完全符合诈骗罪的三角诈骗特殊形式的构造。法律漏洞问题不应依靠有争议的结论来解决,而应由完善法律来得到问题的澄清。  相似文献   

20.
司法鉴定是司法实践中认定分析案件的一种有效手段,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问题的决定》实施以来,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仍然遗留了去多问题亟待解决,广泛存在于司法实践中的“多头鉴定”“重复鉴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并引发了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本文以刑事司法鉴定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司法鉴定中“多头鉴定”“重复鉴定”问题的原因危害以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