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义是公民的最高美德,是文明社会追求的价值,正义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需要构建起适合这一实践的新的正义理论,而新的正义理论的构建,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厘清正义概念的抽象内涵,加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方面的正义思想的对话,用一种融合贯通的思想方法,肯定、吸收、统摄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正义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著名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家G.A.科恩以平等主义正义论质疑诺齐克的自由至上主义正义论和罗尔斯的平等自由主义正义论,成为当代西方正义论研究中独树一帜的学术象征。《为社会主义平等主义辩护》可谓集中体现段忠桥教授20余年来研究科恩思想的力作,反映了他应用科恩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自觉意识,展现了理解科恩的中国视角。借鉴平等主义正义论的合理论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建设幸福中国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正义"是一个当代的问题,它的提出与中国社会改革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是密不可分的,因而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当代意义也凸显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议题。与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正义相比,马克思厘定的人类社会正义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内涵极其丰厚的立体概念。这决定了他的正义思想不仅有其独特的当代性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会在多个面向上得以昭显。不过,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不能只是满足于在哲学史的层面上单向度地证立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当代意义,而应本乎不断变化的现实来予以探索。  相似文献   

4.
环境正义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事实与价值的张力平衡为破题切入点,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张力平衡视域中展开论述,要求在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张力平衡中实践环境正义。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在历史的检验中充分证明了自己的科学性。充分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明确马克思主义在环境正义领域的话语权,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正义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热点和争议的中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正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试着从古希腊时期--近代--当代这样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粗略探讨一下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正义观,力求探索到其中的思想轨迹,使之对我们的思想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学术月刊》2020,(3):79-95
在农耕大国的背景下,历史中国产生了以"均平"为代表的有关分配正义的实践与思想。农耕中国的特征,决定了分配正义必须同时考虑"家"(村落)和"国"两种共同体的需求。在实践层面,中国古代有关土地和赋役的分配,其目标在于既要促成大政治共同体的发生,又要维系村落共同体的稳定和互助。在思想层面,儒家的"不患贫而患不均"注意到分配正义只可能存在于"家"和"国"(而非"天下")的共同体中,并充分考虑了村落共同体中的分配难题。分析中国传统的分配正义,可以打通中西学术对此话题的交流,也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分配正义实践同样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2012,(5):247
高兆明撰文《人民的正义:正义理论的中国问题意识》指出,通过深入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的语境,揭示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的真实语义,认为"人民的正义"受到伤害是当代中国正义问题提出的历史语境;"人民的正义"是普遍、普通的正义(所谓普遍的正义,是指社会各阶层普遍认肯的正义;所谓普通的正义,是指更倾向于维护社会底层民众权益的正义)。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正义?我们必须正视并有理论勇气提出这一问题。党中央数年前就明确提出建设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正义思想业已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马克思的"正义产业"论域广泛。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涵摄了两个相关的命题:一个是有关"超越正义"理想何以可能的价值判断,另一个是有关"超越正义"社会何以可能的实践判断。当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阿格妮丝·赫勒的理论旨在阐明她与马克思之间的学术关联,她同样推崇"超越正义"观,但是她以微观范式构建了有别于马克思的"日常生活"的正义范式。赫勒的正义思想与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产生了直接交锋。赫勒严重误读了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正义观,她对《哥达纲领批判》的批判是不成功的,所以进一步拉大了他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探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挑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定分修权与宪法正义──传统权利义务观的新仁学思考杜钢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利义务观主要表现为定分修权的思想。定分修权也是现代宪法正义的主题。分未定,权未修,宪法正义便无从确立。传统文化虽然也注意保护权利,但更着重义务。传统文化以促进人人安分...  相似文献   

11.
滕驰 《南方论刊》2014,(3):59-61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本性,我国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并充分重视受教者"人的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人本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孔子生活在周王朝名存实亡、时局动荡、新旧交替之时代。面对翻天覆地之社会大变革,孔子从政治正义、经济正义、教育正义三方面之制度设计解决社会秩序问题。同时孔子具有社会正义之理想追求与情怀,他的“理想国”是个大一统的天下为公之尧舜时代。孔子社会正义观中的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教育公正等方面思想能够为当代中国以至世界的公平正义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论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溯源,指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在结构上表现为显型法律文化与隐型法律文化的严重分离。构建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以传统法律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显型法律文化与隐型法律文化和谐统一、使作为西方文明成果的法治观念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相契合,弘扬法治精神,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经典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前承先哲、后启来者,给后世直至当代留下了大量值得再思和探究的思想与论题,其中关于正义问题的思想便是其一。在今天正义理念普遍受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各界学者极大关注的文化语境下,从当代人类生存境况的现实视角,深挖其思想脉络,并掘其值得借鉴的底蕴,也许是一件不无助益的理论研究尝试。       一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政治纷争、战事频繁、学术争鸣的多元纷呈的时代,有关正义理念的歧异杂陈就是这个时代特征的曲折映现。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即是…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正义的角度分析“三个代表”,在当代具有非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正义、文化正义和执政正义展现了“三个代表”的当代视野。社会正义是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尺度 ,只有在这个尺度下 ,才能在西方化了的世界体系中端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正义话语体系中,平等主义无疑占据着支配地位。应得作为古代社会实践过的正义原则和观念依然对平等主义构成了巨大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劳动取代了德性成为应得正义的内在标准。洛克赋予劳动以特殊的意义:它既为自由主义的个人财产权提供了发生学意义上的解释,又为自由主义的应得正义观确立了新内涵。劳动、应得和正义内在的思想关联为我们反思当代语境下的应得及其时代意义提供了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辑刊》2007,(4):22-26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社会价值休系的重构,势必要穿行于经济与社会、传统与现实、事实与价值的张力之间。它们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对立,使和谐社会的建构在理论上面临着当代中国所独有的正义困境,而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和权力腐败的严重局面,进一步加重了实现社会正义的难度。要走出这一理论和现实的正义困境,必须澄清如下几个问题: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权利意识?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对待平等、分配正义和权力?当代中国的正义应该捍卫何种利益?而可能的路径就在答案之中。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了三大思想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思想文化。以何种方法和评价标准来整合这三大思想文化资源,成为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努力探索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正确对待三大思想文化资源的学术范式。“马学为宗、国学为根、西学为鉴”是这一学术范式本质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在政治哲学视域中,理解与诠释社会正义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尚未得到足够的彰显与重视.因女性主义的社会正义研究始于对各派正义论辩的广泛介入,故而凸显女性主义的正义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当代西方正义论辩各自之偏颇,而且有助于于论辩中透视并阐明理想的正义伦理理念应超越当代西方正义论辩的偏狭视野,而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为旨归来促进正义之多元价值的综合平衡,以期对当代中国正义制度建设及和谐社会发展给以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引入"话语"概念,"道德话语""政治话语""法律话语"可以作为当代中国纠纷解决的三种话语。"道德话语"是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指导、以儒家伦理中的"礼"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强调实质正义的话语体系;"政治话语"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为了一定政治利益和政治目标并经历了共产党建设到国家建设演变历程的话语体系;"法律话语"是以保障现代社会"权利—义务"关系为核心、以国家制定的法律规则体系为导向、强调程序正义的话语体系。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三种话语指代了三种不同的合法性生成系统,并呈现出"显性分化"与"隐性冲突"两种相貌。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探寻三种话语之间的关系协同与权威配置。只有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法治建设,才能持久运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