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国家权力状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权力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力处于一种弱化状态,晚清时期中央集权的衰微、北洋政府时期的分利集团、南京国民政府的软政权以及近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分散状态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坎坷与曲折。  相似文献   

2.
1897年至1937年,青岛早期城市经济现代化依次经历了德租时期的奠基阶段、日据时期的转型阶段和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主政时期的整合阶段。青岛也由一个传统的封建小市镇跃身成为带有明显西方色彩的现代化城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历程、统治政策等原因,与中国其它沿江、沿海城市相比,青岛早期城市经济现代化发展轨迹迥然不同,因而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现行省区,台湾具有岛内少数民族、华东南地方、传统中国、现代西方与现代中国五种文化互动的丰富经历和经验,堪称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实验室。台湾在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两个方面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华现代化早期即中华民国时期的学术传统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若要摆脱积弱积贫、民不聊生的困境,就必须步入现代化道路。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前,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之早期。宏阔而敏锐的世界眼光,触发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广博而丰富的西学知识,则成为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源泉。孙中山早期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农业、教育、工业、经济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方面,旨在通过“改良”与“革新”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救国济民”。孙中山尽量汲取被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失败之教训,紧密结合晚清中国之具体国情,致力于探寻谋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外源型的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理性精神是在外力推动下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鸦片战争前国人非理性的妄自尊大到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技艺的仿效,从戊戌维新时期的“西政之善本之于科学”的认识,到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先进分子“科学救国”的呼唤,再到“五四”时期科学精神的阐扬,展现出了中国人理性精神觉醒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革命时期的创榛辟莽、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与新时代的创新突破四个阶段。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色,其所具有的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包括工业化、科学化、市场化、城市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同时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方面特色。要从整体与部分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与“分”,包括总括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或简称“中国道路”与分领域的具体路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域推进与区域协调,等等。要从知行关系角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陈学文 《浙江社会科学》2015,(3):137-143,160,161
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新旧社会因素交替交织在一起,学术界过去称之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今有人称之中国市场经济萌芽期,也有学者称之为早期工业化或现代化因子萌发期,简言之是一个转型社会。保存在日用类书中的乡规民约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形态的珍贵资料,必须将它梳理、考释、有选择的引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其在经历多重探索后与马克思主义建立了本质性联系。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流行并广泛传播的时代,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期和孕育新范式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主义”传播彰显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发展的总体性趋势。作为历史过程的中国式现代化因“主义”的传播而开启,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语境中得以发展,规制于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发生学”意蕴,应着眼于民族复兴的大历史观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历史境遇,追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联,深入考察“主义”的传播何以规制并培育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革命—现代化”路径、领导力量和根本动力,进而从整体性角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的必然逻辑和历史支撑。  相似文献   

9.
许效正 《殷都学刊》2012,(2):122-124
最近,我拜读了张华腾先生的新作《新政、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研究》一书,大有耳目一新之感。 清末民初时期(1895-1927),又被称为北洋军阀时期,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之一。所谓现代化,"指的是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城市化社会的这样一种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以实业教育的形式发展并由附设在洋务实业到逐渐独立设置;职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职业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宣传、研究、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志的全国性教育机构正式成立;女子职业教育是这一时期的新生事物,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锋 《江汉论坛》2002,2(11):56-61
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明代中期至汉口开埠,它是传统商业市镇的兴起与鼎盛时期;二是汉口开埠至张之洞督鄂,它是早期现代化的萌动时期;三是张之洞督鄂至清朝灭亡,它是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历史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不论是从城市史的角度,还是从早期现代化的角度,都值得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南京政府时期的发展代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最高成就,但是中国现代化并未就此走向成功。究其原因,政府自身现代化要素之不足乃是关键。具体而言,南京政府的现代化意识有了极大突破,但并未克服根本缺陷;其现代化资源具有一定优势,但不足以提供最佳供给;政府能力则经历了由聚集到锐减的变化过程。另外,各要素之间缺乏良性互动,难以形成互补和发挥整体效应。由于上述历史局限性,中国现代化必须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平淡型地方当政者特指那些在早期现代化方面无业绩或业绩较少的地方督抚,他们数量多,分布广。在晚清,地方是否进行现代化及怎样进行现代化,与督抚个人有莫大的关系。如果说通过考察现代化业绩较为突出者(如曾、左、李、张等)所得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的是某种典型性的话,那么通过研究现代化业绩平淡者所得则在更大程度上显示出普遍性。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况看,那些现代化业绩平淡者并非个人悲剧性的平淡,在相当程度上铸成了其辖区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悲剧性的平淡。为了最终解开中国早期现代化何以平淡之谜,必须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平淡型的地方督抚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142-148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时期,此时的社会救助工作也出现了现代性因素。当时社会救助有所发展是因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影响加大,自然灾害频发,人类自身活动也使兵燹、疾疫、匪患增多,这些原因导致社会救助工作必须加快发展速度。清末民初社会救助工作的现代性因素,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有改变社会不公的想法,救助强调"教养并重"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思想,而且管理机制更趋科学严密,同时注重利用新事物、新科技帮助社会救助的开展。但由于当时中国尚处于现代化早期,因此社会救助的现代性因素也仅是萌芽,不能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南京政府时期的发展代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最高成就,但是中国现代化并未就此走向成功.究其原因,政府自身现代化要素之不足乃是关键.具体而言,南京政府的现代化意识有了极大突破,但并未克服根本缺陷;其现代化资源具有一定优势,但不足以提供最佳供给;政府能力则经历了由聚集到锐减的变化过程.另外,各要素之间缺乏良性互动,难以形成互补和发挥整体效应.由于上述历史局限性,中国现代化必须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思考职业教育现代化问题,可以从职业教育现代性开始。职业教育现代性可界定为职业教育的现代精神气质、思想态度与行为方式,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职业教育现代性的特征包括:融合性、终身性、国际性、民主性、法治性、自主性、科技性、优质性、公平性和多样性。这十个方面的特征基本上表现出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 ,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 ,传统中的陈旧因素严重阻碍着现代化的变迁 ,另一方面 ,传统中的若干成分对现代化发生直接支持或间接结合的作用。晚清经世实学便是传统文化积极作用于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范例。正是立足于经世实学的基本立场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精英毅然走向变革和开放 ,从而揭开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帷幕。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现代化背景下,产生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问题,把握这些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逻辑过程的关键。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十分迫切的思想启蒙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现代化从外源到内生的根本转化问题;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理论解决了现代化过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的主体与动力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则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历史与价值的矛盾问题。这个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自觉,也标示着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城镇化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战略载体;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一支中坚力量,是城镇的主人。二者关系紧密。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对于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和现代化非常关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可分为城镇化前的职业教育、城镇化进程中的继续教育和城镇化后的拓展教育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有职业教育的相应内容。同时要形成一个以政府引导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职业院校服务机制相互协调的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常态化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丁宝桢并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领袖人物,但他的洋务思想、洋务实践与相对突出的现代化推动人物李鸿章、张之洞相较,仍富有特色,卓有成效,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颇有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