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用减少农民的办法来富裕农民,这些曾经是昔日千千万万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日夜盼望的美好愿望,现在已经成为今日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即将变成生活中的现实。以陕西省为例,未来5年将有600万、约占全省四分之一农村人口的农民进城落户,变成城市居民。雄伟的蓝图、强大的决心、巨大的数字、美好的愿景,确实鼓舞人心。  相似文献   

2.
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自筹资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同年10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文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谓“农村妇女婚迁”,是指农村妇女因婚姻关系迁移外省外地落户而形成的人口流动。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管理农村、市郊、城市之间的人口,实行了一整套控制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农村人口之间因通婚而迁移,政策还是允许的。因此,婚迁现象历来有之。如灾区农村妇女为躲避自然灾害离乡婚配等。近几年,外省农村妇女来浙婚配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仅1985年以来,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一农民进镇务工经商是我国农村历史性大变革的必然结果。这一变革的主要标志就是农村的农业经济向多业经济的转化。首当其冲的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传统的多种经营的恢复和发展,农村多业结构商品生产的  相似文献   

5.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群众被先后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管理制度、农业户口和地方粮票等手段,牢牢地捆绑在土地上。70年代末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大量过剩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从农村扩展到都市、城镇,特别是特区和开放城市进入到大发展大建设阶段。农民在农村有了推力和城镇有了拉力,并在同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逐渐从封闭状态进入流动状态。由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上供求规律调节的,包括外出农民在内的各种人才和劳动的自由流动,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得以运行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罗蓉  罗澍 《西北人口》2005,(4):15-18
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所在。文章通过对西部城市近郊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情况的调查,发现农民进入市场不仅需要保障民办、民管、民受益,而且还需要提高政府的组织和引导水平,同时也需要在土地使用性质、征地安置、金融支持等方面有一定突破,提高农民经济组织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经营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多搞小城镇”的方针。中央在1984年1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政策措施,它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 最近,笔者到基层了解到:一些地方的农民通过种种关系,将户口从派出所迁出放在自己口袋里不落户,从而使户口“挂空”成为“袋袋户口”。仅苏北某农村3个村民小组调查,就有“袋袋户口”二十多个。为什么农村会出现这一新现象?据调查分析,导致“袋袋户口”现象出现的最直接原因,是由于农民负担日趋加重,已使相当一部分农民不  相似文献   

9.
<正> 1980年以来,农村社会学以及其它学科对农民离土问题有不少研究,大多数人认为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改变自己的身份,进入非农业领域,进入城市(集镇),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他们看来,如果不在如何减少农村人口方面取得突破的话,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一些有关论述都是鼓励农民离村、离土的。这些理论是否正确?是否能客观地反映和正确地指导当前越来越高涨的农民离土浪潮?是大可研究的。10年来,一方面政府有意识地放松了农村人口流动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农村内部存在着流动的驱力。所以,大量的农村人口从他们世世代代生  相似文献   

10.
旧中国,村镇人口的流动大部分属于破产农民流入外乡或城市,只有少数官宦商人盘居城市,大部分农民祖祖辈辈生息在农村。建国初至70年代,除在大跃进时期及以后兴修水利、交通设施建设等暂时引起大量农村劳力离开故土进入城市、工矿等建设地区外,农村人口基本上也是长期作息在农村,生活在自然经济状态的环境中,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发展基本属封闭式自然增长。80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自80年代后期开始,为数不少的外省育龄妇女来我省农村择偶落户,至目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据推算总人数至少在10万以上。“外来女”来浙婚配,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计划生育和婚姻管理等造成了很大冲击,已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摸清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青年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通过对东北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致富观念已经有很大的转变,大多数人渴望了解致富信息及新的致富途径。结合调查对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三类因素:农民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进入市场的方便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是否具备上网条件对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有很大的正向作用,而拥有土地情况是负的作用,家里是否有人外出打工、青年农民的年龄的作用不显著。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应该在促进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等短期措施,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等长期措施方面做好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在农村,男到女家结婚落户出现一种新趋向——同村择婿。定州市这种同村择婿的占男到女家结婚落户总数的60%。这个市自70年代起大力倡导和支持男到女家结婚落户,至今已达1.5万户,约占全市总户数的5%。这种同村择婿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流动人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流动人口 :我们了解多少 ?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城乡出现了一个格外引人关注的人口现象 ,那就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 70年代末 ,这一流动人口的规模尚比较有限 ,因为当时的人口流动还受到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 1984年 10月 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和 80年代中期政府及学术界大力提倡的发展小城镇战略为广大农民参与流动提供了政策上、理论上的依据 ,从而中国人口流动进入了历史上罕见的高峰时期 ,人口流动问题也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尽管流动人口问题如此引人注目 ,但我们对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5.
原新  丁琪 《西北人口》2023,(5):14-26
近年来,我国公共部门就业数量和质量明显扩张,导致劳动力资源错配阻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户籍制度是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落户”是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必须考虑的问题,公共部门就业即可破除户籍藩篱,进而导致公共部门就业不断扩张,户籍制度改革成效对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充分释放配置型人口红利至关重要。利用2011~2016年城市落户门槛指数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库(CMDS)匹配的混合截面数据,探讨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公私部门就业选择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第一,城市落户门槛指数每降低一个单位,流动人口进入公共部门就业的概率将会下降1.2%;当城市落户门槛降低,高学历群体比低学历群体更倾向进入私人部门就业,发达地区高行政级别城市流动人口进入私人部门就业的概率最高。第二,非农户口流动群体相比于农业户口流动群体拥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当城市落户门槛下降时,非农户口流动群体更倾向进入私人部门就业。第三,当城市落户门槛降低,女性在服务业等相关行业比较优势突出使其更倾向进入私人部门就业,高学历女性进入私人部门就业的概率也明显提升。第四,城市落户门槛下降会通过减少流动人口福利获取成本,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人口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建明 《人口研究》2006,30(2):62-6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与时俱进而又符合国情的战略思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的概念,最早在1950年代就已提出,1980年代初我国提出的“小康社会”概念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1我国农村…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冲破早有的体制束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踏步前进。农民通过自己的创举:家庭联产责任制,进入市场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和大规模跨区域流动,推动着中国第三次现代化的浪潮,推动着中国农村朝纵深发展。作为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农村社会出现了阶层分化。这种分化以其鲜明的特点,以其社会影响和作用,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一、农村出现阶层分化的原因我们知道,改革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农村,除了干部和农民两个群体之外,农民内部几乎不存在任何阶层划分。由于共同拥有集体财产、共…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镇新增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净流向城镇。这一方面推动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带来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由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其贫困发生率大致在3%以上。为预防和保障人口流动中的城镇新增贫困人口,应该采取措施分类引导人口的城镇化,建立和完善进入城镇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城镇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避免过度的城市化带来城镇贫困问题的扩大。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如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条件下,人口流动是一种基本要求。其实,从中国经济改革伊始,户籍制度改革就已经悄悄地进行着:首先是家庭承包制释放出大批的劳动力,转向农村和城镇的非农产业,随后形成了数千万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从进入21世纪开始,户籍制度改革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不仅2万多小城镇全面放开户籍控制,许多中等城市甚至大城市也大大降低了落户条件。人们形容这  相似文献   

20.
进入转型期以来,中国农村人口高彩礼婚姻屡见不鲜,彩礼水平飙升.高彩礼给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新农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文章通过构建经济学模型,结合转型期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特征,对比转型前的农村特征,具体分析了高彩礼婚姻产生并蔓延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