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大爆炸学说"是目前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关于宇宙的科学学说.从这一学说可以揭示现代科学的基本规定和局限以个别存在物为直接对象,以所有个别存在物及其全体为间接对象,以个别存在物及其全体的一般存在状态为目标,以假设及其验证等理性和经验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一整套对存在物一般存在状态与方式的可予以验证的解释.这样的对象、目标、认识方法最终将科学限定在经验现实领域,使之成为人类从经验超越经验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大爆炸学说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对宇宙及其起源的科学认识,被认为标志着认识领域的实质性拓展.但从认识论看,它与其他一切认识并无实质性差别在该学说中,认识的直接对象和间接对象分别是经验现实中的个别存在物和所有存在物,认识的目标是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假设及其验证是使该学说作为对宇宙的认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方法.这些方面从根本上制约着这一学说的可能性,并将其对宇宙的认识限定在可经验领域.  相似文献   

3.
以"气"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是张载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北宋道学思潮中新理论建构不可或缺之重要一环.张载的"气"本体论,较好地处理了形上与形下、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初步为儒家学说建构了一个宇宙本体论的基础.这一理论的形成,既是佛、道二教思想挑战的产物,也是批判汉唐儒学和当时新起种种思想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法的核心.在如何说明和发挥这个"核心"的问题上,一方面先后出现了用存在缺陷的"一分为二"命题和失范的"一分为三"命题的来表述对立统一学说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长期以来对对立统一学说只停留于狭义的认识水平上,忽视了对立两极之间的"中介"在统一物内的应有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过但没有详细地考察的"中介"范畴正在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得到确立.我们要明确地把"中介"范畴引入对立统一学说,把狭义对立统一学说提升为广义对立统一学说.  相似文献   

5.
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陈抟融合易老,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对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富有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其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6.
统计分析汉语存在句"有"字句和英语存在句"there+be+NP+(LP)"的译文,发现"有"字存在句英译时最典型对应形式是"there be"结构,而"there+be+NP+(LP)"结构汉译时最典型对应形式是"有"字存在句.汉英这两种表存在的结构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对应关系,表述功能上基本对等.在认知上,这两种语言在表达存在概念时都聚焦"存在物",在译文中以不同形式来凸显"存在物".  相似文献   

7.
"气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本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念.而这一形而上本体又是以"韵"的表现方式被呈现和传达的."韵"不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追求表现超出形象之外的事物的精神状态或内在特质,它既源自对象自身的丰富性,又依赖于主体的心灵境界,并依靠两者的充分交融而得以生成. "气韵"范畴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思维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气"、"韵"各自内涵的丰富性也为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演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著名命题,深刻反映了希腊城邦政治生活和希腊人的政治理念,其包含的明确的自然人性思想和潜在的自然人观念,开创了以自然人性为政治学说奠定形而上学基础和寻求逻辑起点的学术理路,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重要内容.深入解读亚里士多德这一命题,对于全面认识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厘清西方政治学说的学理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天"的哲学是对先秦原始儒学宗教化提升,他的"天"之观念是超越性的最高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是带有原始思维痕迹的神秘力量,孔孟原始儒学将"天"与人的伦理道德相比拟,"天"是道德之天,义理之天,实际是对人的认识,董伸舒视"天"为宇宙的主宰,世界的最高神,万物的创造者和万物衍生的源泉、运动变化的规则,"天"成为宗教的至上神."天"之性质从属人向属神的变化,是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理性力量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的焦点在于,前者认为环境保护是对非人类存在物的间接保护,非人类存在物在人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而成为间接保护对象;而后者肯定非人类存在物的道德地位,认为环境保护就是保护非人类存在物。如今,转基因食品在其应用及推广上同样存在激烈的争议,本文从环境伦理学角度研究,通过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观点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进行深一层分析。  相似文献   

11.
康德认为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自身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它们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并对先天直观杂多进行综合整理,这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范畴"。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唯独如此,知识才能具有先天性和普遍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史载述着中华民族特质的认识论.儒家的认识论思想主体地支持了中国哲学大系.儒家的认识思想着落在人的主体性的发见和培养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其哲学认识论的早期使命预设.后来的思想发展,其倾重点投注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认知与践行上.这就建立起了人文特性的认识论.这一民族哲学特色,与古希腊哲学以自然宇宙为认知对象、宗教哲学以上帝、神、佛为认知对象的特征相参较,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天人之辨"的理性精神、知识与道德并进的价值意识、心性与义理同臻的主体资质,是儒家认识论的基本视域.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之所以能够存在,首先要回答的是它的生长点是什么.这关系的这门学科生长的根基.但是教育学既有它的学科逻辑又有自身的内在逻辑,教育学应该是执著于知识的探索还是钟情于意义的发现,从认识上澄清这个问题无疑对"学科迷惘"的释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观点是,淡化本质,突出生成.本质与生成并不是两个相冲突的命题,生成的过程恰恰也是本质无限澄明和敞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刘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4):130-133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俄汉语中的“рука——手”同属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手部动作认知、情绪认知、场景认知、权势认知、身体结构认知等方面研究俄汉语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交互作用在词汇层面的连续体关系,将有助于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俄汉语转喻和隐喻思维模式的异同,探求造成两个民族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战国中期诸子心性论的产生有一个理论前提,即用"精气"来说明"道"。《管子》四篇将老子"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由宇宙生成的客观化描述指向了心性化,实现了这个理论转变。《管子》四篇的心性论深深扎根于气化的连续性之中,"心"与"精"、"气"、"神",乃至于"道"是性质相同的。人通过心性的修养可以贯通于道,于是个体的限制得到突破,人与天地万物即可成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和"是王船山和合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宇宙万物"和"的实现,其形上学基础为"太和","太和"之气乃是构成宇宙之质料因;"天命"乃是宇宙万物之和的动力因。天人相绍,为宇宙万物得以"和"创造了条件。人在宇宙中的主宰地位,决定了人能"继天立极","继"使人之性情之德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厦门人对陈嘉庚的事迹“如何得知”、“了解程度”和“怎样评价”,并与非厦门受访者进行比较,描述厦门人对陈嘉庚的知悉和评价如何受到年龄、职业和学历的影响,并提出“厦门因素”对于厦门人了解陈嘉庚具有正负两面影响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西方著名生态思想家托马斯.柏励,针对地球现在所面临的严峻危机,提出“生态纪”思想,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可能,给环境伦理带来了深层的生态纪伦理的理解。对于“生态纪”伦理的领悟,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生态纪”;其次,理解在宇宙过程的广泛背景之下人的可生存性之伦理;最后阐明生态纪伦理是一种宏观伦理。  相似文献   

19.
根据西周金文和周代文化考古的成果,结合文献研究,可发现老子在西周担任过柱下史职务,就是御史,后改任收藏史,负责盟誓、法律法规的管理工作,都是司法职事。晚年,他著《老子》一书,其中充满了批判精神,也包含着丰富的法律哲学和思想。他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天下有道,法制理想是善政爱政,提倡做人、为政都要“正”,认为战争和犯罪的根源是社会的不公平。老子很多的法哲学见识,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西周金文和周代文化考古的成果,结合文献研究,可发现老子在西周担任过柱下史职务,就是御史,后改任收藏史,负责盟誓、法律法规的管理工作,都是司法职事.晚年,他著《老子》一书,其中充满了批判精神,也包含着丰富的法律哲学和思想.他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天下有道,法制理想是善政爱政,提倡做人、为政都要"正",认为战争和犯罪的根源是社会的不公平.老子很多的法哲学见识,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