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章法 《老年世界》2008,(10):16-17
有人说.再婚的人由于经历过婚姻的痛苦.因此更懂得珍惜。对于这句话,胡正国深有感触。今年70岁的他和老伴谢志萍已经相伴走过了15年的再婚岁月。按常规,老来相伴的两个人有可能就这样牵着彼此的手,直到生命的尽头。  相似文献   

2.
布里吉德:当新生儿被看做“污染者”,死亡被描述为“有尊严的行为”时,有些年轻人不珍惜生命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自杀很容易让人们感到担忧。我们发现年轻人自虐性的主动结束生命特别让人忧心。自杀对我们心理上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因为英国人到现在仍然在超市和酒馆的闲聊中谈到“布里吉德自杀”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人们因琐事引发矛盾时,我们常会听到被惹怒的一方大呼小叫:“我要杀死你!”“把我惹急了,我就杀了你!”这样过激的言词,不少人听后,都认为一时气愤失态之语,一笑了之,  相似文献   

4.
杨江 《金色年华》2008,(5):50-50
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家语》里说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个法令出来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5.
曹操道:“千口水,组成一个‘活’字。要活,要长生,就要在干口水上做文章啊。”千口水即唾液,可见口中唾液对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常常告诫人们:“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故日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可见珍惜唾液可以养颜养精气。而不珍惜唾液,容易引起肺病,皮肤也不好。有唾液的人,肾水往上走的功能良好;反之,如果唾液缺乏,肾的精气不足,就容易生病。  相似文献   

6.
猜谜游戏     
若水 《老年世界》2008,(8):30-30
我有一位老友“曾局”(自他担任局长后,我们一直这样称呼他),退下来后就向老友们说,今后就别再叫“曾局”了!就叫我老曾吧!我们都遵照他的“意见”,相见时喊他老曾。可是一个月后,听他的女儿说,她爸在家总是长叹:人啊,真是势利眼。人刚离岗,人们对他就另眼相看,连称呼也改了!这时我才明白:老曾的骨子里对“曾局”的称呼其实是很在意的,后来,他竟整天闷在家里,不与人们接触。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定义为“完满的幸福(eudaimonia)”,意思是和身体快感相对的具体精神状态。在区分奴隶和自由公民时,亚里士多德说一个自由人必须能够独立于必需品法则,否则,他就不是自由的。如果一个人工作生产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是为了更多地生产的恶性循环,很难说他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8.
以色列人具有强烈的与人结合的愿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以色列犹太人在四十岁之前至少结过一次婚。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以色列人着迷孩子。对所有以色列人来说,生命是脆弱的,这片土地上永远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里娜的丈夫在承认他渴望孩子时流露出他的脆弱:“我可能在战争或恐怖事件中死去。我想留下个孩子,身后有我的一点儿血脉。”  相似文献   

9.
准备把毕业论文选题定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大四学生吕诚,在搜索引擎里键人“大学生自杀”,0.065秒后,相关网页搜索项高达2650000篇,一页一页点下去,他感到震惊和难过:“很多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时想不开就结束了风华正茂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哲学家巴斯噶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至理名言:“人不过是一棵芦苇,在自然界中是最脆弱的……一股气流、一滴水,就足以杀死他。”同时,他又这样给人们以警示:“所以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如果跌倒后想再爬起,就要从思想上爬起,而不是从我们所无法填塞的空间和时间爬起。” 而今静静品读巴斯噶的这段妙喻,禁不住让人怦然心动。15年前,我就是如一棵芦苇那样走进现实生活中的。那时,我高考落榜后在乡镇企业于装卸工。挣钱寥寥,仅能填饱自己的肚皮。一年后,面对家里贫窘的状况和残酷的现实,我决定像握绸摧关东那样到外…  相似文献   

11.
论美     
潘琦 《女性天地》2008,(9):44-44
时下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啊,爱美的人,就是生活的人,一个在美的面前都麻木不仁的人,他就失去了人的天性。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当生命揭下她圣洁的面纱时,美就是生命。  相似文献   

12.
名人     
时下中国真是“名星”闪烁,唱了一支走红的歌,便成了歌星;演出了一出叫座的影视,便成了“影星”;球场上来了一个绝活,便成了“球星”。我真担心:中国“名星”的泛滥,书会导致“星河”的坠落……(2)当我们远离一位名人的时候,常从内心生发出钦佩感;当我们贴近了这位名人的时候,神秘感就会徒然减弱许多,随之而来则是一种若有所失的惆怅。我想其间的变化不在于名人价值的幻化,而是注视者书名人从天上接回了大地……(3)一位名人若被人打上了“?”,他便会精神枯萎,生命名包,他给人们的将不是仿效与激励,而是警觉与多思………  相似文献   

13.
人生的韵律     
有的人主张把人生看得很短,但也有的人喜欢把人生看得很长。这都不无道理。因为看短了,会使你更加珍惜生命的时光;看长了,会使你对生命更加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4.
佚名 《老年世界》2009,(16):1-1
一个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相似文献   

15.
《公关世界》2009,(4):60-60
一个农夫进域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相似文献   

16.
平凡 《当代老年》2013,(3):31-31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小女人,我常常会很“无耻”地问自己所爱的人:“你会不会变心?”和所有热恋中的女人一样,我害怕爱情变老,对方会变心。 一日,遇见一位老师,他说:“其实每一段分手的爱情,首先改变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心,而是他对事情的看法。” “是这样吗?” “难道不是吗?”老师一脸肃然,“两个人相爱的时候,大家对事情的看法几乎一致,因为一致,所以大家都觉得这段爱情不可多得,更加珍惜对方。然而当两人中一个人比另外一个成长得快,差距就出来了,尤其在对待一些事物的看法上。  相似文献   

18.
科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古希腊人对科学和艺术没有严格的界限,那时的杰出人物差不多份是精通科学与艺术的“通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艺术繁荣,科学和艺术间的裂痕已经逐渐弥合,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一鲜半爪地认识世界,而是把自然界作为盈体进行综合探索。因此,一位真正的文学艺术家,如果认泛关注、研究目茨科学的现状以江发届,那么他就能在科学与艺术上达到高度和谐与统一,互相借鉴,相得益形,就能创追出正正伟大的文学2术作品。达·芬奇——杰出的工程师有人说.达·芬奇一人集中了十”人的大脑;也有人说、他不仅是他…  相似文献   

19.
最近看一本谈疾病如何自愈的书,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说人有病啊,其实是身体在和你闹别扭,这时候,你想到的可别光是怎么修理“他”,而是应该静下心,坐下来,和自己的身体好好谈谈,究竟“他”有什么想不开的,还有什么要求,双方尽量达成谅解,这样,你的身体就会充分发挥“他”的潜能,自动把病给治好。  相似文献   

20.
大海 《老年世界》2010,(15):37-37
一提到癌症,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害怕。因为,癌症是不治之症,是“死亡”的先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恐惧害怕。其实不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或者说不很了解癌症是什么。这就像一个儿童呆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一样,他产生出的怕、恐惧心理不是由于屋子,而是屋子里到底有什么?因为他看不清。如果一旦把灯打开,看清了屋子里的所有一切,事情就变得没那么可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