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德育"是当前中国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德育体系的实效性依然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与现行德育体系的矛盾,提出了通过立目标教育、社会实践和感恩教育等模式开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力求加强大学生群体的主题意识,进一步将德育"内化"以实现良好的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但是教育为社会培育真正的"人"的目标始终如一。高职教育作为传统教学体系中更侧重于技能教育的一个分支体系,能否让高职的毕业生达到当代社会对"人"的要求,顺利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面临着改革的必要性。笔者尝试以"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性改革,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术语的精准翻译能够更好地向国际社会解读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政治经济政策和思想文化。《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是解读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状的权威读物,日译采用"同形词"、外来语、字面直译等方法,对中文原文的忠实度非常高。以《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为研究文本,分析探讨政治术语的日译策略的特点,为构建统一对外话语体系助力。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德育问题尤为突出,构建既能适应社会主流又能促进独生子女个体发展的家庭德育体系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图从确定体系目标、划定主要内容以及提出基本对策三个部分来构建独生子女家庭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党在十八大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我国实现繁荣昌盛和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而大学生作为高文化、高素质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探求出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社会治理"政治话语和社区多元化权力的结构格局,从网格化管理模式与社区自治的运作关系研究入手,构建了当代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模式,首次提出了"多元复合化治理"的新概念。文章通过梳理和总结网格化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及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并基于行政权力与社区差异化利益诉求对立所造成的基层社会制度性"断裂"这一事实,提出了突破网格化管理理论和实践困境的创新行动逻辑,进而尝试建构全新的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可操作性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努力克服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负效应",促进社区治理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医保)的各主体趋于理性,更符合"经济人"假设的特征,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了诸多不诚信行为,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不均等问题。本文从经济建设以及医保的发展中寻找医保诚信建设的现状,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从中探索出医保体系的构建路径,为医保诚信体系的构建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治理体系的基石就是处于我国基层政权组织中最底层的乡镇政府。乡镇政府承担着规划和组织乡镇公共设施以及公益事业的建设、为乡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在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中,如何不断增强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及供给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化普及的现时代,社会话语环境较之过去更加开放、复杂和多元,加之青年大学生本身具有追求个性、反抗权威、自由不羁等群体特质和诉求,传统强调单一化、权威化,拒斥负面问题和"不和谐声音""异见"等的高校思政课"正向话语"面临巨大的困境和挑战,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话语接受特点。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应该顺应社会话语变化现实,主动探索将与"正向话语"相对的"逆向话语"引入课堂教学,以此为诱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关注,进而以辨析的方式直接面对、回应和驳斥"逆向话语",正本清源、回归正轨,最终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实现思政课的课程使命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制度与结构:中国社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莺莺 《社会学研究》2012,(2):60-85,243
非正式关系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之中,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本文梳理韦伯以来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研究,归纳出四种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不同路径:"特殊主义"和科层制、庇护主义、儒家社会理论与"关系",以及社会网络研究。这些路径在理论背景、研究主题和写作时间上各有特点,有些路径中还隐藏着不同程度的价值判断。梳理显示出三支讨论社会关系的脉络:侧重特定政治经济背景的制度视角、侧重伦理涵义的文化视角,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所代表的结构视角。本文认为,应当将文化、制度与结构视角相结合,分析社会关系的结构特征与伦理内涵为转型社会的科层制建设以及制度变迁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把个人理想以及价值实现作为学生的最大目标,因此,加强学生管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将柔性管理贯穿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能建立并完善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有效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中国当代国家性的讨论,一直是当代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由于经济改革转型所引发的国家转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学者们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家特征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也引发了一些学术争论。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将海外学者对当代中国国家定位的观点整理成国家能力、政府—市场以及国家—社会三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内部对已有文献中的观点进行分类归纳,力图展现有关该论题的整个研究图式。此外,结合文献梳理的成果,本文作者也提出了有关当代中国国家定位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上海30年来的改革开放是一段经济、社会等领域全方位发展的辉煌历程。本文总结归纳了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成绩以及主要经验,并围绕"构建全球城市"这一战略要求,分析了上海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同时,本文以构建全球城市为主线,提出了上海在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思路、目标与突破口,以及相关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了淄博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做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进入新时代,要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开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理论是当今政治学、社会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理论之一。公民社会将在今后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由公民社会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公民社会在社会救助体系构建中的角色分析,以期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便是公平正义,同时这也是人类不停探索向往的理想。马克思在探索公平正义的分配体系时,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提出的分配理论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思想进行了批判,在废除私有制这一关键性的行动中摸索出了问题的答案。现如今,我们国家社会分配中凸显了一些分配不正义的矛盾。本文结合实践,以马克思提出的分配正义思想为理论导向,研究了当代中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分配正义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社会保障与之相适应,客观上既要否定单一层次的传统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也要更新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所固有的模式,实现制度和体系的创新;即要构建一个法制健全、各项制度完整、组织管理统一、基金运作规范、社会服务有序的纵横向之间相互协调,体现社会保障制度多层次,避免社会保障财务危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适合国情、国力、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中国现阶段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总体改革并整体协调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和个体特征的不断变化,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发现现今管理刺度的不足以及更新管理模式就成了提高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臧得顺 《社会学研究》2012,(1):78-105,244
本文以周雪光的"关系产权"为学术起点,基于产权研究的社会视角提出了"关系地权"的分析性概念,明确了其原则、层次和类型,尝试构建一个地权研究的分析框架,用以观察和分析当下中国乡村的地权制度与乡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并用臧村的几个典型农地纠纷案例予以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在以臧村为代表的村落中,"关系地权"的强力原则在地权配置实践中占据强势地位。在市场化、城市化日渐深入乡村共同体的背景下,一个围绕农地牟取私利的"谋地型乡村精英"逐渐形成。作为新时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实体要素之一,该群体的行为对当代中国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以"均等原则"为特征的地权分配方式起着严重的扭曲和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始终致力于寻求治理理念及治理方式的转型;而"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与发展也对地方政府治理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为了实现"善治"与"精细化管理"等地方治理目标,地方政府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显示了新的治理特征。应从"变革政府治理理念,创新政府服务模式,营造安全网络环境,创新信息共享方式"等方面入手,实现地方政府治理的良好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