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关系问题揭开当今世界工业化水平较高国家的农业发展史,可以发现没有哪个国家是离开农业劳动力的外转移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当然,所谓农业现代化并没有绝对的数量标志。各国的农业也是因自己的国情不同而各具千秋的,例如人多地寡的日本农业,是以投入较多的人力和技术,依靠国家的价格保护(其主要农产品国内生产价格是国际市场的2倍左右),维持了较高的土地产出率;美国则是依靠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现代化装备创造出劳动生产率极高的“石油农业”。我国逾9亿农村人口,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亩,而且以劳动力的数量优势创造了较高水平的土地产出率和极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我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以过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追求目标,又无力指望通过保护价格来维持土地的产出水平。于是,依靠农业劳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发展国民经济的许多有利条件。 1.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耕地1.3亿亩,平均每人占有耕地4亩,比全国平均每人1.5亩,多1.7倍;每一农业人口占有耕地6.3亩,比全国每一农业人口1.8亩,多2.5倍2每一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24亩,比全国每一农业劳动力5亩,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省开发农业,现已进入区城化、基地化的综合开发阶段。如今,全省已围垦滩涂二百多万亩、开发低丘红壤三百多万亩,整治圩田六十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地八十多万亩,建设吨粮农田三百多万亩,为农业综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途经。农业综合开发,是建立在以土地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基础上,服从商品经济规律,以配套技术的优化组合为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产出率、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并由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支撑,兼顾近利和远谋的持续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因此,现阶段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质就是商品农业的开发与生产。本文试就这个命题,来讨论商品农业开发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产能不能尽快的大上?怎样才能大上?这是当前农业学大寨的伟大革命运动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巴彦县两年的实践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形势 巴彦是我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之一。全县甘七个公社,三百廿六个生产大队,耕地面积二百五十万亩。一九六六年前亩产粮食只有二百多斤,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过开展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一九七四年巴彦县一跃跨过了“纲要”,亩产达四百一十五斤。一九七五年,虽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产量仍然超过去年,成为巴彦历史上总产、单产和向国家交售粮食的数量最多,交售…  相似文献   

5.
“斤粮成本逆控法”是农业生产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方法 ,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方面的意义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意义。实施“斤粮成本逆控法”主要是把住“三关” ,抓好“三个公开” ,突出“四种行为”。  相似文献   

6.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村深化改革过程中伴随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其实质是在一定自然、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适度集中和组合而进行的生产经营。世界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历史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定条件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获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例如,北京郊区顺义县采取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办法,使农业生产出现新的飞跃。1987年,一举结束了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徘徊的局面,全县平均亩产提高了150斤,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两种制度竞赛的决定性领域是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通过劳动生产率远比资本主义高表现出来。资本主义企业关心的是生存和利润。对企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供养失业者是“局外的事情”。社会主义国家关心的是社会利益,注重创造就业机会,安排每一个人的工作,这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部分原因。美国的大型农场主要靠雇佣临时工人,农场不需要工人时,工人则失业。失业的农业工人和生活水平低而工作条件差的流动农业工人,正是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把"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作为奇迹,其实只是近30年来中国才解决温饱问题,"千年古国贫愚弱"盖出于此.许多人通常以此为荣,却无视我们的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50A,等现实,而美国农业劳动力约占全国就业劳动力总数的2.1%,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可供100人消费[1].人类社会的发展,从经济上划分是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商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我们经历了2000多年的农业社会,工业化还处在中期阶段,又面临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实在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一、劳动者的质量与数量农业劳动者是农业生产力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农业劳动者所具有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探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可能增长幅度的时候,有些人往往忽视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过份强调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愈来愈深刻地表明了,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自然界。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揭  相似文献   

10.
<正>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本世纪未“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路目标,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规律。战略目标总是和社会基础相联系的。马克思把作为社会基础的东西称作“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个“劳动生产率”仅仅满足劳动者的个人需要不行,还必须超过劳动者的个人需要。毫无疑问,实现本世纪末的农业战略目标,必须达到相应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政策和科学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党在农村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已经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要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9):36-41
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部门转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城市工业部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转移者本身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且这种劳动力配置结构的调整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这是经济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效益的一种经典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动,城乡间、产业间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重新配置,这种劳动力资源再配置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农业劳动力转移成为化解"三农"难题、促进城乡融合以及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当前,广东农业要有新的发展就必须选准主导产业,进而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就主导产业而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观点是,粮食生产应该是广东省农业的“重中之重”,因此,有人提出“要为建设吨粮田而加大投入”。这一提法符合广东的省情吗?笔者试从投入产出关系、比较成本优势、市场范围和竞争优势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进而对广东省应如何选择农业的主导产业提出一些看法。一广东省一直是粮食输入省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从1978年的7003.5万亩下降到1993年的4840.8万亩。近年来,省政府采取一系…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研究王凤霞一、对农业规模经营的界定农业规模经营是在既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智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以达到最佳规模收益的一种微观运行方式。规模收益是指由投入规模的变动所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国营农场加快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在向农业现代化的进军中起带头示范作用。劳动就业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重大问题。本文仅就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黑龙江垦区国营农场劳动就业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有关政策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 社会生产力包含人和物,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这两个基本的因素。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不足,必然引起活劳动投放量过小,阻滞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增长;相反,如果生产力过剩,则又将出现待业人口或是引起劳动的浪费,降低经济效果,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般地说,在以手工劳动为主、进行简单协作的情况下,活劳动的需求量总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与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与途径的探索商伯成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实行的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分配承包土地的方式,致使每户都有大体相等(户均8.3亩)的土地,又...  相似文献   

16.
韩启民 《社会》2015,35(5):122-141
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只有老人和妇女留守农村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将如何转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服务将如何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无疑会促进农业生产服务的规模化,而规模化服务并不以土地的集中和小农经济的消亡为前提。乡土社会网络降低了农业规模化服务过程中的组织成本,在农村乡土社会面貌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农业生产服务的规模化,从而建立了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刊》2021,(2):101-124
日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产生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部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同时,老年劳动力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经济增速放缓后,高龄劳动力大规模向农业回流,又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从而对农业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村落共同体功能维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形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综合效益和收入水平偏低,而阻碍农业收入水平提升的深层原因是大部分农户长期以来经营规模过小。为充分利用大批老年农业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契机,加快构建以农业核心经营者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日本近年来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日本为摆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困境而进行一系列农业改革的经验,或可为中国农业农村治理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低平原区,计有富锦、汤原、桦川、集贤、宝清、绥滨、同江、萝北、饶河、抚远、密山、虎林、佳木斯、鹤岗14县市以及这个范围内的46个国营农场。面积为81,460平方公里。人口302万,占黑龙江省总人口的10%,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人,是我国人口最稀少的农业地区之一。在历史上多以渔猎为主,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直到解放后工农业生产才有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国营农场群的逐步形成,农业开发进展很快。198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为274,354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10倍。尽管如此,目前垦殖率仅为36.4%,尚有各类荒地3,319.3万亩。具备建设以生产商品粮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基地的优越条件。如果能够合理的开发治理,可以成为我国近期或中期就能够大量提供商品粮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相似文献   

19.
一、尽量避免连续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或生活四小时以上,不能中断工作者,宜每1~2小时到室外活动10分钟左右。二、每日定时打开门窗,使室内空气与室外新鲜空气保持经常的充分交换。三、定期用湿抹布抹干净室内的灰尘,并定期清洁打  相似文献   

20.
一、劳动力转移和吸收的不同机制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按照产业结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社会朝着更为经济的方向进步的结果是:在农业中就业的人数相对于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也趋于下降”。①这一论断已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我国劳动力分布的变化也符合这一历史趋势。在1952年至1985年中,我国第一产业使用的劳动力由占总劳动力的88.11%下降到75.99%,第二产业由6%上升到13.23%,第三产业从5.89%上升到10.78%。②近几年来,其变化趋势更为明显。然而,由于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吸收是在双重机制和不同导向的作用下进行的,致使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首先,在收入和就业双重机制作用下的劳动力转移使各产业低效和无效劳动力无法在短期内析出,也使大量非自愿就业者存在于各产业之中,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