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教育的文化内容。传统家训中可以挖掘的诚信文化包括诚信立身、诚信交友、诚信为官、诚信经商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传统家训中记载了卓有成效的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和严慈相济的诚信教育方法。传统家训中关于创新诚信文化、注重教化功能、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实践教育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符合道德文化教育规律,具有文化共识性的特点。对传统家训中诚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推动我国现代社会诚信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诚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包括人际诚信、政治诚信、商业诚信、教育诚信等内容,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也谈诚信     
诚信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诚信在今天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不仅是因为诚信的缺失,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能否应对呼唤,适应需要,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能否基础牢固的问题。本人拟就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筑诚信问题,谈点浅见。一、诚信的重要性诚信与我们息息相关,可以说无处不在。诸如个人、集体、企业、国家、社会、民族、市场经济,都离不开诚信,都需要诚信。首先,从个人来讲,诚信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关注诚信,把诚信作为…  相似文献   

4.
论诚信的地位变迁--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由于传统和传统伦理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性 ,以及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传统伦理文化正在实现当代转型。传统伦理文化得以转型首先在于 ,在当代社会最具生命力的诚信已取代忠孝成为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诚信的地位变迁 ,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解决当前道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诚信模式由原来单一的人际诚信转变为人际诚信与契约诚信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是家族与朋友间的伦理诚信,这种诚信只靠道德来支撑,是我们诚信缺失的主要根源;传统文化中的义高于信、成王败寇思想也是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进入现代社会,现代西方的契约诚信成为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主要借鉴。要想改变诚信缺失的现状,重建我们的诚信,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变人们的伦理依附,扬弃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古为今用,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赵丽涛 《兰州学刊》2013,(2):173-177,191
传统诚信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古代哲人、先辈在直面诚信问题和突破诚信困境过程甲形成的道德智慧结晶,更是需要我们承扬的宝贵资源.传统诚信文化在历时态上呈现“传承-变迁-传承”的变迁方式,它既能改变自身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又能保持其合理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表现出文化传统的强大生命力与活力.面对当前的诚信问题,我们应该考察传统诚信文化的变迁方式,并在此前提下深入研究传统诚信文化当代转化及其理论与现实上的必要性、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15-220
在社会有机体中,诚信具有道德性和制度性两种特性,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独特价值。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解读诚信缺失现象,不难发现我国当前诚信呈现"空心化"状态,即传统诚信缺失,现代诚信缺位,传统与现代诚信文化出现断裂。加强诚信建设需要增强整体意识,促进诚信系统的开放与发展,发挥人的能动性,更为根本地是要采用超越问题的解决策略,走整体、平衡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论构建社会诚信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是一个涵盖伦理道德、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范畴。一个国家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诚信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健全完善的诚信机制的保障和支撑。针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在缺陷、制度缺失等问题,我们必须借鉴国外诚信机制建设的先进经验,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诚信机制,包括诚信约束机制、评价机制、激励和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刘桂梅 《船山学刊》2011,(3):102-105
诚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它所倡导的求真、求实、守信、重诺的理念,在古代的人际交往和商业活动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时代的限制,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传统诚信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因此,必须对传统诚信观念进行现代转换,实现价值重建。  相似文献   

10.
诚信观念在我国伦理体系中源远流长,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诚信的内涵,使其在传统诚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好地发挥诚信思想教育和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诚信观与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丽影 《船山学刊》2005,(3):191-192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转型必将带来社会传统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文化的冲突,在这些冲突的背后,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存续的精神支柱--诚信道德资源的缺失,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损害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既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又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载体,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诚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论齐鲁文化的特点及其诚信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鲁文化不是一个文化传统,而是两个文化传统。齐鲁文化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齐文化具有兼容性、变通性,是智者型文化;鲁文化具有单一性、守常性,是仁者型文化。齐鲁文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两个文化传统都重视诚信。齐鲁文化的诚信传统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一种道德行为,也是一种制度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东北地区诚信不足的成因在于缺乏诚信文化。传统诚信文化不能起到有效的文化约束作用,受长期计划经济和东北地域文化以及人口性格特征的影响,在东北地区,新型诚信文化尚未形成,且可能在其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出现了反诚信文化,激励了失信行为。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重塑和发展东北诚信文化,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4.
诚信原则具有普遍的民法文化意义。我国古代民法以习惯法为主,深受儒家伦理的支配。从早期儒家诚信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诚信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原则。早期儒家诚信思想对我国古代民法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诚信缺失的社会性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效仿 《天府新论》2004,(5):97-100
20世纪 80年以来 ,尤其是近一段时期 ,诚信缺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社会文化、社会历史、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角度分析社会诚信问题的原因 ,不难看出 ,传统文化的缺陷是造成社会诚信问题的社会文化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上的失误是诚信问题加剧的历史原因 ;加速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是社会诚信缺乏的社会结构性原因 ;经济转轨期社会秩序的混乱、制度的漏洞和打击不力是诚信环境恶化的社会制度性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讲诚信、守信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也是历代中国人崇高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华之一,儒家的诚信伦理包括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和诚信合一等丰富内涵,它在儒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作为求真务实价值意蕴的"常道"、"常理"深刻地烙印于民族心灵之中,成为人们的立身之方、交友之道和为政之纲。诚信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而传统儒家诚信伦理为培育和践行诚信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必须对儒家诚信道德作创造性转换,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徽商诚信文化的本质体现为经营诚信和为人诚信,是我国古代商业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内在机理。诚信体系建设是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虽然徽商诚信文化对当前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已显示出一些局限性,但其中仍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面。通过分析徽商诚信文化的成功经验,为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我国诚信体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关注的是"建机立制"层面上的显性文化塑造,而忽视和缺乏对隐性文化作用机理的分析和研究.而我国诚信体系的低适应性和难以推行的症结之一就在于隐性文化的屏障作用.通过对中西内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诚信体系中暗存的隐性文化障碍.  相似文献   

19.
范化 《天府新论》2003,(4):100-10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正日益受到中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经济生活中信用危机的出现 ,儒家诚信思想倍受社会关注 ,为现代企业文化所青睐 ,建设企业诚信文化的意识和行动如雨后春笋般在企业界不断扩展。毋庸置疑 ,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今企业文化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背景下,辨析中国传统诚信观、西方诚信观以及马克思主义诚信观的各自特征;探究诚信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深刻内涵;认清新时代我国诚信社会建设取得的实践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