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沈从文与湘西游侠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英杰 《船山学刊》2000,(4):113-116
湘西自古多侠气。从边城走向世界的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对湘西的游侠精神甚为推崇,认为“游侠者精神的浸润,产生过去,且将形成未来”(1)。在《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及诸多的小说、散文作品中,都有他对湘西游侠精神的生动描述。在沈从文身上,除了有性格温和的一面外,还有一种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游侠之气。研究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是不能离开生他养他的湘西这块神土的。一、湘西游侠精神的特点湘西游侠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做君子不做小人”。湘西人的君子之风,少儒家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之风,更多地表现为一…  相似文献   

2.
古代游侠人格特征之考究汪涌豪依照司马迁、班固等人对游侠的界定和评说,还有我们对游侠产生、发展历史及其主要社会关系、活动方式的介绍,可知游侠在人群特征上,确乎具有难用简单是非标准评价的复杂特性。在学界,已有论者试图对侠的基本特征作出归纳,如刘若愚《中国...  相似文献   

3.
《史记》与《汉书》比较而言,《汉书》更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虽然《汉书》有许多章节脱胎于《史记》,但决非是简单的重复,《游侠传》就是显著的一例.两书虽同写游侠,对其评价却大相径庭.两相对照研读,不仅可以探索司马迁、班固思想的得失之处;还可以寻溯两汉社会风尚的某些变迁,即如何经历了从崇侠到抑侠,由尚武到贵文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游侠列传》是《史记》的一篇奇文,太史公对游侠采取褒扬的态度,后世对游侠与《游侠列传》的评价则褒贬不一。大致情况可分两个阶段,解放前的论者多待贬意,解放后对游侠及《游侠列传》则以肯定赞赏为主调。班固指责司马迁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其证据之一就是“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①,从思想上与圣人的来否定《游侠列传》。解放前,历代评论者多附和班氏之论。董份云:“史迁道李陵之难,交游莫救,身受法困,故感游侠之义,其辞多激,故班固讥其进奸雄,此太史公之过也。”②进一步分析了司马迁写作此传的动机和根源…  相似文献   

5.
牟发松 《文史哲》2011,(4):64-85
两汉士风及其主体历经数变。尚武、犯禁的战国卿相之侠,以聚养私剑、藏匿亡命为特征,见养、见匿者渐亦被称为侠,非徒因见养、见匿者亦有所养、所匿,主要还是因为养者、匿者与见养、见匿者已结合成一个利益相关的社会群体。秦汉之际及西汉前期,闾里布衣之侠成批出现,根源于社会、政治结构的剧烈变化。当时的职业游侠以外于体制或反体制为其基本特征,体现为一种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人格和行为方式。西汉中后期,游侠群体出现由侠而儒的"变节",过程曲折往复,变节者往往未脱侠质,实为"儒侠"。两汉之际游侠儒教化大体完成,但侠风犹存。肇因于与宦官的权力斗争,深层次根源则是察举制度,致使士林由名节而苦节,形成侠气张扬的婞直士风及其主体——本文号为"侠儒"的党锢名士群体?婞直而权谋,从苦节到诞节,则是魏晋名士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淳于髡著《晏子春秋》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晏子春秋》汉司马迁、王充认为是晏婴所撰,隋、唐书《经籍志》亦题作者为晏婴。唐柳宗元则认为是“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引起人们对其学派归属、成书年代及作者问题的争论,至今未能解决。我认为,《晏》的作者当是战国中期齐之稷下先生淳于髡。谨考说如下。一、《晏》成书在战国中期  相似文献   

7.
论侠与侠文化的享乐特征──中国侠文化形态论之三韩云波一谈到侠,令人不禁想起《史记·游侠列传》的以道义相期许,以致有人把快定义为“即有不畏国家法律而为人排忧解难之行为的人”[1],这无疑是种误解。如果我们更全面地考察历史,就可以看到《史记》中还有两段话...  相似文献   

8.
论《史记》的讽刺艺术及其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录”精神与“刺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引孔子的话说:“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代之道,下辨人事之纪,明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王道之大者也。”(1)司马迁认为,孔子著《春秋》,其目的是要褒善贬恶,“明三代之道,辨人事之纪”;其方法则是不“徒立空言”,而要“附见于当时所因之事。”(2)同时,司马迁在《自序》中还清楚地表明自己要继孔子而著史。我们从对  相似文献   

9.
邓析(公元前546年——公元前501年),春秋后期郑国人,与子产,孔子同时。他的身世不详,一说他当过郑大夫,是一个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的革新派人物。曾著《竹刑》,后人都认为他是法家的先行者。今传《邓析子》一书,除个别观点可能属于邓析的外,就全体而言,都属西汉人杂凑而成。 西汉刘歆在编次《邓析子》一书时说:“邓析者,郑人也,好刑名,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什么叫做“两可之说”、“无穷之词”呢?  相似文献   

10.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对司马迁思想提出了三点批评:“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我认为班固的上述批评,有的得当,有的不当,有的则是指司马谈非指司马迁,应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侠"的发展演变史上,有一个从"历史之侠"向"文学之侠"的转换。《史记》首先彰显了侠的社会作用和人格魅力,其"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伦理,与儒家的主张有所不同。文学之侠简单地说,是一种"文化之侠",它是"观念的具象"、"多元的产物"、"文化的建构"。"忠义双全"的侠格改造,是对"侠"的"人格整合"与"文化规训",是"江湖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结合,是人格向度上的"侠"与"儒"的结合,是"游侠"向"任侠"的转变。于是,"侠"便以新的面相呈现于历史与文学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成大学问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有多次漫游祖国名山大川,深入社会实际,广泛交接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丰富阅历。宋人马存和苏辙都看到司马迁漫游的外境阅历对其创作《史记》的重要意义。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年,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赠盖邦式序》)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揽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上枢密韩太尉书》)但是他们都只是着眼于漫游对司马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最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人叙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西汉中期的武帝,网罗上下三千年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以其崇高的史德,卓越的史识,精湛的编纂体例,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学,并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轨迹。他首创以人物为中心写历史的先例。描绘出一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画廊,才尤为中国传记文,学树立了;又高的丰碑。要读懂《史记人须读懂司马迁的人生,屈辱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1):107-113
湘西游侠精神是沈从文创作的精神支点,无论在他的散文创作还是在小说创作中,都有对湘西游侠精神的生动描述和热情歌赞。血性正义和生命冲动构成了湘西游侠精神的基本内涵;民间立场与人性光辉使得侠与匪的纠结在文本中得以自由释放;道义理想和生命自由成为沈从文改造侠文化的价值指向。对游侠精神的发掘和张扬,不仅蕴含着沈从文对于国民人格改造和文化改造的思考,更寄寓着他对民族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民族未来生存道路的积极探寻,体现了他以现代意识改造侠文化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游侠虽未形成一独立的社会集团,且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与各色人等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确乎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的地方。这种不同,不仅基于他们好行义任侠一端,还体现在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般说来,游侠好行义任侠,以奇志奇节立威树名,但行义任侠毕竟不可能成为生活的全部,这一点游侠是深知的。所以,他们还十分重视日常生活中侠者的形象,好以任张狂诞的言行邀引世誉。通过对社会常规和世俗常理的排拒,超然绳检之外,获得一份自我解放,从心所欲可逾矩的快感。从历史上游侠的活动可以看到,他们是十分希望享有这份快感的。并且,为了充实和加强这份感觉,他们不惜通过由保持与常人心理,行为距离所获得的神秘感,来维持这种感觉的长久存在。可一般社会人群,大多安于弱小,期盼有超人出来代为决断是非,实现理想中的正义和公道,也愿意看到一个由里到外都异于自己的侠者,乐于传扬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所经历的时代,正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逐步成熟的时期,《史记》记录了这个历史转折时期的政治人物及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其政治史性质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通古今政治之变、载古今之政治人物、述古今之政治现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侠者的影响、儒学的教育、道家的熏陶使司马迁侠 (分言为义、奇 )的人格特征早在其少年时代就已基本形成 ;青年时代的壮游之举不仅使司马迁坚信了自己的信仰 ,也磨练了意志 ,宏阔了胸襟 ,陶冶了情操 ;中年时的入狱和受刑 ,使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更加透彻 ,友情观与荣辱观最终形成 ;晚年著成的《史记》则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人格。《史记》是一座高耸云天的人格美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18.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划了许多人物,尤其是悲剧式的英雄形象,体现出司马迁的生死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建立功业,扬名后世,是司马迁终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其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9.
侠与侠文化的自由理想──中国侠文化形态论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侠与侠文化的自由理想──中国侠文化形态论之五韩云波历史上的游侠行为与文艺中的武侠文学所形成的中国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下层民间文化有深刻的影响。而形成中国侠文化的文化特质,则主要有正义、自由、兼爱等等因素。本文着重...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故乡在汉代左冯翊夏阳县,即今陕西韩城市,这已为多数史学家所承认。但是,具体出生地究竟在哪个村镇?史家却有几种说法:一、郑鹤声认为司马迁诞生在芝川镇(《司马迁年谱》)。胡佩苇、季镇淮和郭维森同此说。二、王国维认为司马迁诞生地在华池(《太公行年考》)。三、康行(亻间)认为司马迁诞生在高门(《康熙韩城县志》。四、高健认为司马迁诞生在龙门寨(《韩城胜迹之冠》,载《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