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进程具有多面而深远的影响.与中国历史上其它的改朝换代不同,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自秦汉以降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辛亥革命在破除旧制的同时,开启了民主共和宪政的新篇章,使共和时代取代了皇权时代.辛亥首义堪称中国人追寻共和宪政的第一个高潮,并最终促成民主宪政观念普被后...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成果后,政治上实行封建军阀专制统治,思想文化上诋毁民主共和,形成尊孔复古逆流。在此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文学革命为主要宣传内容。俄国十月革命后,伴随马克思主义及各种新思潮的涌入,中国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时期独立各省大都颁布了具有根本法性质的地方宪法性文件,成为辛亥革命初期引人注目的现象。这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反映出当时政治精英群体对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实现形式的不同理解。各地的立宪从制宪主体与制宪过程来看,具有明显的精英制宪的特点;从内容看具有革命性、过渡性等特点。这一时期的地方立宪传播了宪法民主观念,安定了地方秩序,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保卫共和制度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居何种地位,主要应由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梁与同时代政治家的比较中来确定. 中国社会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是判定保卫共和之举的历史意义的基本参照物. 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否如同人们通常所言:资产阶级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呢?从广义上说,诚然如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辛亥革命推翻“大清”天下,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是,民主政治并未一蹴而就,共和制度也远非坚如磐石. 资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这是辛亥革命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5.
本刊编辑部 《源流》2011,(17):10-11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期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的伟大革命,宣告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同志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虽然这个革命失败了,但是它结束了中国二千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人民中散播了民主共和思想的种子……”。  相似文献   

7.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时期,应摆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类的传统学术提法,将其定位为"后辛亥革命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大众从模糊的民主共和意识中觉醒,在民主与专制的较量中产生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渴望,开始了政治观念的转型;这一时期,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制度被推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关于辛亥革命期间民族问题方面的研究与评价主要集中在对革命派民族主义所起到的作用、辛亥革命时期引发的边疆危机、民族地区开展的辛亥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及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其中,分歧难免。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政体,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辛亥革命这个历史大变动的时期,曾出现过一股无政府主义思潮。辛亥革命时期,传播这种思想,而主要在国内活动的,其影响又是很大的,要算刘师复。刘师复颇受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崇敬和“倾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前,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树立了民主共和的旗帜。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在这次革命中,正如胡耀邦同志所说:“许多  相似文献   

11.
赵晓霞  罗俊 《源流》2011,(21):12-15
风云跌宕距1911年10月10日晚,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百年时光,晏然而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将中国引上了民主共和的轨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左玉河在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社会系统,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3.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对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影响更是被写入教科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但细细分析推敲可以发现,这种表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梁柱 《中华魂》2011,(10):11-15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征程中经历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它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人民中间广泛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留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全面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有重要的历史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为标志的的辛亥革命至今已整整100年了。辛亥革命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闸门和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中国近代化之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是20世纪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主张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实现了中国社会新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在这场革命中获得了巨大进步,逐渐走上了民主、自由、平等和解放的道路。不论是从这场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与传播,还是民主行为的养成,新的政治关系的建立等各个方面来看,辛亥革命应该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伟大开端。  相似文献   

17.
最近,袁继成、李进修、吴德华主编的《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作者多年在教学和研究基础上写成的专著,是在民国史园地里开拓新领域取得的新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它所建立的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的30余年中,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其内容与实质都几经演变。研究民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探讨其演变的规律性,总结其利弊得失,对于深入研究民国史和中国现代史,对于认识中国的国情,对于了解台湾过去和现行的政治制度,对于总结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上的  相似文献   

18.
论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革命“胜利”了,却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同盟会政纲即三民主义,对辛亥革命起了巨大作用,但推动革命发展和规定革命结局的主要是反满为号召的民族主义.这正是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并决定性的影响了辛亥革命的政局.可以说,近代中国民族思想远比民权、民生思想发达。因此,辛亥革命没有从民主主义的高度爆发,而由民族主义发动;共和之被承认很大程度上是换取和平结束革命的后果,在内容上更多的是取义于“五族共和”,而非“民主共和”.这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程德全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场震惊世界、开创中国民主共和新纪元的辛亥革命,已经80年了。80年来,怎样正确认识程德全辛亥宣布苏州和平光复,怎样正确评价大清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他的历史功绩?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史学界对程德全在辛亥革命中的“摇身一变”,定论偏颇,却影响深远。笔者认为,在苏州和平光复80年的时候,有必要对程德全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功绩,重新给予评价。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当众宣布江苏独立。省城苏州兵不刃血,和平光复,揭开了江苏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最近,袁继成、李进修、吴德华主编的《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作者多年在教学和研究基础上写成的专著,是在民国史园地里开拓新领域取得的新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它所建立的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的30余年中,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其内容与实质都几经演变。研究民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探讨其演变的规律性,总结其利弊得失,对于深入研究民国史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