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受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制约,而传播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不容小视,对传播学研究成果的有效利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能将视野仅仅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还必须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的交叉研究不是人为的撮合,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与传播功能耦合的自然要求,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可以被看成为一个传播的过程.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构成要素、教育效果等问题的研究,就能够从现代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获得重要的启示、基本的方法和相关的理论.这表明对传播学研究成果的有效利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样才能通过新的学科研究,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某些缺失环节和内容与涵容量的不足,满足不断发展的学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紧随时代步伐进行发展与创新,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科交叉成为很多学科改革发展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想取得发展,也必须选择学科交叉发展.要做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需继续拓宽学科交叉的深度,增强思政教育学科交叉的理论支撑,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力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机制.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传播的载体。只有传播才产生话语,从话语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传播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殊意义在于,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功能的认定和实现方面产生重要突破,改变目前多是从语义表述的现状与发展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样一种简单的、表层的、被动的研究向度。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璇 《南都学坛》2011,31(2):116-118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传播学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做一次完整的传播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从传播效果理论视角可分为认知、情感、意愿三个层次。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传播学因素有:传播者综合素质的参差性、传播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合理运用传播理论,树立传播者权威,提高其传播思想的可信度;优化传播信息,提高信息内容的可接受性;改善传播环境,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拓传播途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大众传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体制的转变,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2009年到2013年人大复印资料所转载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为样本加以考察,重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现实。通过对论文的地区分布、主导单位、交叉研究与合著程度分析,发现刊发的论文主要集中在高校众多且办学质量较高的地区;主导单位以国家重点高校为主,地方普通高校发文质量不足;对交叉研究影响较大的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论文主要以独著为主,合著程度不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不仅应树立甘坐冷板凳的学术品质,更需要具备各学科知识储备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及其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主要有信息源、教育者、讯息、媒介、受教育者、反馈、环境和效果等要素与环节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及其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简明、直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已基本建立,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产生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取向之一,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问题的深入研究。《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约请四位专家从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期进一步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自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了跨越式发展,但思想政治教育毕竟是一门年轻学科,在其学科建设中,需要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学科特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必须以意识形态性为其逻辑主线,以时间为纵轴、实践活动为横轴构建自己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然是一种传播话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过程管理研究,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而且成为其传播效果解决方案的特殊环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寻求有效解决路径,科学构建过程管理体系,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技术与社会深度融合,人类难以脱离技术的裹挟,并在各种场所、活动中被技术量化或准入,形成了新的社会交往秩序。回应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逻辑上的对话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将拥有更大的创新空间。技术间的加速融合、协同创新与相互赋能所形成的智能技术生态是驱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掌握技术生态的应用和高品质数字资源的共享,旨在对抗单一技术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所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进而以智能技术生态的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融连接与能量激活。这不仅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问题域开发,而且有助于在交叉学科领域找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长的生命之源,重构其理论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态势,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渐遭冷遇的学术著作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术著作出版具有内容生产周期较长但时效性也较长、内容的独创性和难以模仿性、用户的小众化和稳定性、检索和集成的比对性、对学术出版编辑的要求较高等特点。与目前普遍网络化的大众图书相比,这恰恰又是学术出版数字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所要求 ,也是教育现状所必需。构建这样的体系 ,必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注重人文关怀 ,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利用现代传播手段 ,建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的互动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依托学生宿舍和学生社团 ,创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以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带来了大学生思想观念、教育方式、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及行为方式的社会化。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这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校友服务母校的意愿,为校友资源的引入提供了合理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校友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限度的,是“自选动作”而非规定动作,是“点”不是“面”,是“锦上添花”,是“帮忙不添乱”。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友“精神资源”库,搭建校院两级平台,开展“沟通把关”和“评估反馈”等工作推动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规律为研究对象值得商榷。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规律,但是规律不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包括规律)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完整内容。这既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经典教科书中找到根据,又可以通过规律与研究对象关系的明晰中获得证明。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要面对的文化环境之一,它正在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渗透。作为娱乐性、商业性、政治性的文化符号,大众文化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与交往的一种媒介,并且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行为表现。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不可回避,研究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微博"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进行信息共享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这种新型传播媒介正改变着大学生信息获取、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等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观甚至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微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同时也因为其便捷性、交互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将成为今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