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传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是文化传递或模仿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种信息模式,储存于人的大脑,并且可以得到复制和传播。它在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模因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小到一个理念,大到世界各民族文化。文章拟从文化的传承、亚文化的传播和亚文化环境的净化问题等角度,探讨模因论在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年亚文化是相对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导文化而言的次文化,常常以一种先锋、独特的风格回应主导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要求。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青年亚文化在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对于主流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发展现状以及对主流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两者互通互融的作用,提醒在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对青年亚文化的引导和管理,实现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共存。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是经由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传世著作,它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新媒体时代下文学经典的青年亚文化传播,是青年受众与亚文化文本互为媒介进而构建新语境下文学经典信息系统的一种交流过程。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它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和"颠覆"程度减弱,转而与之进行"交流"。以《三国演义》为源文本的电子游戏文本是《三国演义》青年亚文化传播的主要文本,它的传播特征是为受众提供一种情感与理智的交流式体验,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远的将来,文学经典的亚文化传播文本将更多元、更"拟态真实"。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青年政治亚文化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界定了主流政治文化和青年政治亚文化的概念,指出主流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亚文化的内容与发展方向,政治亚文化削弱主流政治文化的地位与社会化效果.转型期青年政治亚文化有传承和巩固主流政治文化,变革传统政治文化,促进主流政治文化创新发展等积极作用.文章还探讨了青年政治亚文化中认同危机、价值观嬗变、政治心理非理性化等因素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冲击,并从发展主流政治文化、规范青年政治亚文化及提高政治社会化效果三个方面,对引导青年政治亚文化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对主文化亚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主文化亚文化及其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主文化亚文化定义,主文化亚文化分别为一国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文化,主文化亚文化相互交融不可绝对分开等。  相似文献   

6.
浅析手机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凭借丰富的信息内容、强大的传播能力和个性化的服务,手机媒介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逐渐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推动国家文明进步、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的、重要的载体。手机文化是一种通过手机的各种功能而对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亚文化,它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章从手机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形成出发,分析手机文化的构成,系统地分析了手机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网络空间的群体传播特征使得粉丝亚文化异军突起,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资源有限场景下,相关研究主要从“冲突—斗争”和“抵抗—收编”模式关注文化互动。在媒介化社会中,网络技术以其创新、链接和共享等底层逻辑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延续,传统的文化互动模式对此难以解释。借鉴文化共生理论,以协同共进作为切入口,关注主流文化与粉丝亚文化间的互动,可以发现主流文化通过征用符号获得进入粉丝亚文化的通道,实现国家在场,同时通过约束性条件抑制亚文化的反抗性冲动;粉丝亚文化则通过借用主流精神尤其是伦理道德增强其社会合法性,形成符号嵌入,进而获得长期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媒介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亚文化实践可以脱离物理空间,转向赛博空间。但互联网在消解物理空间对亚文化实践必要性的同时,也抹除了其身体印记,使网络亚文化的风格必须借由传播的文本来传达。对于UGC影视短视频而言,其风格体现为对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和传播。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于原作具有颠覆性或依附性的文本样态,是其异质性的体现。对影视作品的拼贴和剪辑,并非只是亚文化群体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的符号游戏。借用影像和互联网,UGC影视短视频实现了亚文化群体的情感和欲望书写,以一种代偿性的方式弥合了实际现实中的不完满,建构出了偏离中心的异质性话语空间。在坚持必要的价值底线的同时,应该对亚文化进行合理引导,使它能够在一定的文化秩序和规范中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共生,为主流文化带来活力。或许这才是UGC影视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文化样态价值的终极体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亚文化书写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思想结构与城市背景的女性作家的文学写作,是我国女性亚文化生产、传播与发展的主要阵地与重要渠道。考察这种女性亚文化书写,它大致可分为3个重要阶段:生成期、发展期与分化期,并且在3个方面表现出代代相继的文化观念一致性:强调女性主义的主体意识、消解中心与主流的文化姿态、探索女性生活新的可能性。尽管女性亚文化书写存在着许多有待克服的问题,但它在促进当代的思想解放、文化的现代化和多元化以及女性文化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亚文化产生于现代性的背景下,从安尼·吉登斯自我认同的理论视角看,青年亚文化的话语本质是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危机。御宅文化、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亚文化现象分别反映了青少年存在的焦虑、自我的迷失以及生存的无价值无意义感。用稳定的自我确定感克服亚文化的抵抗性,用自我价值的实现来改变亚文化的边缘性是通过重构自我认同来对亚文化进行引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体验经济的运行中,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及与此相关的环境条件对消费者的体验行为产生着影响,而在大文化背景下,区域亚文化对消费者的体验行为更是具有直接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在体验行为的选择上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而在同一亚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在体验行为的选择上则具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亚文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企业亚文化的内涵、分类的成果进行系统评述,阐述企业亚文化与一些重要相关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并展望企业亚文化的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手机媒体提供给大学生即时多样的互动交流方式,同时也促使大学生网络依存度的加深,日渐促成这个群体独特的网络亚文化.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在表达方式上表现为"圈子文化"、网络游戏、网络恶搞、网络艺术作品、"围观文化",认识并反思这种亚文化,需要我们从社会背景、文化发展动力、大学生的心理因素等方面来剖析其生成原因,并分析这种亚文化的影响.而在对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回应层面具体为心态方面,包容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寻求共鸣与教化的统一;在主体方面,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寻求诉求与境况的统一;在教育途径方面,凸显主流文化的"线上"比较优势,寻求内容与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青年亚文化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彰显着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特点。从表面上来看,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但其实质正是对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顽固坚守,是青年群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迫切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戏仿类短视频越来越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表达权利诉求的舆论场。由于戏仿类短视频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青年网民为受众,使得它在体现文化内涵时具有与以往的亚文化载体不同的特点,即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作为青年亚文化意见表达的工具、商品以及文本。“戏精牡丹”系列是戏仿类短视频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首先,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工具形态记录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环境。其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商品形态建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认知,维持群体认同。再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文本形态表达抵抗话语。戏仿类短视频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借助新媒体技术,以戏仿的方式达到与主流话语的换位思考,提示了从“抵抗”到最终“和解”的可能途径,体现了“亚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潮汕青年摄影群体的整体文化特征,结合潮汕地域的文化结构,探讨潮汕摄影文化的定势问题。提出要站在世界摄影文化的格局上来审视潮汕摄影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以古典式自由和美国式个人主义为内核,强调自由、民主和法治的美国主流文化是美国制度建立的灵魂。但是非主流文化却担负打磨美国政治制度的重任。美国非主流文化的演进与发展从美国国家权力结构、制度的合法性、公民权利以及美国选举等方面给以较大的影响。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非主流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美国政治制度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校新获准自设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人类社会的展示设计是由数字媒体进行总体构成图形影像、展示空间环境、符号环境和多媒体技术.当下,以数字媒体为中心的展示文化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展示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展示观演的主体.数字媒体展示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展示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诠释者一种新展示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展示思维舞台的新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