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哲学的自由观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由问题的解答的四种方式,都是人类认识的一个环节,都是一种非现实的解答方式。马克思哲学自由观是在批判旧哲学自由观和自身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揭示了自由是人在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中辩证的、历史的统一。自由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主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绝对和相对、具体和历史的统一。“自由王国”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的领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不断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仍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符号是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显著标志之一,符号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符号与人的本质统一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分析符号的社会实践性基础,找到了分析人的本质的新方法,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由核心价值观具有辩证性、人民性与实践性三大特征。辩证性体现为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方法论构建了其辩证的哲学内涵;人民性体现为它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以人为本”自由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在实质上是对西方自由价值观的批判与超越;实践性体现在它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以遵循现实为原则,结合当前我国自由观建设的实际需要,确立了自由的价值地位,建构了自由的现实内涵与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9,(4):95-100
"从天国到现实"的精神自由观的形成和传统旧哲学的自我意识的片面性证明了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合理性以及客观性。马克思致力于现实生活,超越了德国观念论中自由的"虚化"和"物化",从实践的思维向度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进行阐释,预设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把自由的观念从天国引向了现实,确立了实践自由观的思维范式,通过对传统旧哲学和德国观念论自由的权衡与糅合,马克思从三重理论向度剖析并批判了精神自由观。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立场的稳定性,为实践自由观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所追求的自由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只在思想范围之内的自由,而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由。自由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的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和谐统一,是以人为主体的多方面的和谐统一的状态与和谐发展的过程。自由从和谐开始,通过和谐实现,也通过和谐得以表现,从和谐走向自由,和谐构成了自由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与自由观的变革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转变,其自由观也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的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7.
针对实践这个时下被崇拜的、已成为哲人自我神圣化的新的理性上帝,有人主张对实践"祛魅"却割裂了主客体的内在统一关系。事实上,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实践在旧哲学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使物质世界向着属人的方向生成意义,实践性正是其本质属性。就本质和理论贡献而言,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体现在其哲学视域、逻辑起点、哲学基础以及由此形成的科学实践观所开辟的思想新天地。因此,必须从时代精神的实践升华上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内涵,从物质批判与理论批判的内在统一上去把握它的实践性品格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是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积极的扬弃,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的自由观。它坚持个人自由与“类自由”的统一。“自由人联合体”是真正“自由王国”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扬弃了旧哲学思考世界的方式,从实践的内在矛盾中来理解和把握整个感性世界。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出发,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观必须坚持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现状不断变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一体。这一解读科学社会主义观的视角为当前避免对马克思教条化理解、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所追求的自由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只在思想范围之内的自由,而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由.自由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的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和谐统一,是以人为主体的多方面的和谐统一的状态与和谐发展的过程.自由从和谐开始,通过和谐实现,也通过和谐得以表现,从和谐走向自由,和谐构成了自由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的实践观,它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具有革命的功利主义特质。它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的本质视为实践观的逻辑起点,把"社会进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视为实践观的根本目的,把"集体主义"视为实践观的基本原则,把"动机与效果相统一"视为实践观的道德评价标准,等等。很明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区别于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是对后者的极大超越,是引领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旗帜。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目标。要真正在教育管理中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就应以主体教育管理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实践。因为它是一种以实践的、辨证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的管理观,是一种能够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具体体现为三个层次的统一 :自由是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 ;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规定 ;自由是肯定人自身的劳动活动。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为我们把握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重要思想也正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的中心内容。把握科学的实践观不仅是在纷繁复杂的哲学纷争中区分新旧哲学观的关键所在,亦是今天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要求。而当今现实社会人的自由却存在着种种失落状态和误区,这些方面注定了要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要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把握和重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培养和教育,使大众将内化的自觉追求转化为外化的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以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的错误思维方式为契机,内在地揭示了科学实践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在唯物史观的一系列主要原理中得到了验证和运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当代通俗表达,也是推进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化合一"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创新的历史抉择,植根沃土并思入生活本源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创新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创新观的实践性本质在于它能够把严格的科学性同鲜明的实践性紧密结合,不断总结新经验、开拓新领域、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在当今的理论建设中,若背离马克思主义创新机制与发展规律,而一味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就会迷失方向,理论创新就会失去先进性;若背离马克思主义科学本性与实践品格,而一味标新立异、空想杜撰,就会远离实践,理论创新必然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不容置疑: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没有全面科学地揭示出自由的实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不能对社会实践作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与先前相比,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马克思主义把劳动视为自由赖以确立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得以实现自身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劳动生产活动的样式体现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所以,劳动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和体现。表现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产品,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肯  相似文献   

19.
思维运动主体不是人脑,而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脑看作是思维运动的主体,虽然肯定了思维运动主体的物质性,但却忽视了它的社会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现存世界和人的思维,把实践看作“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将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确立为思维运动的主体,从而在思维运动主体上实现了物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吸收了黑格尔的理性必然"现实"观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现实"观,建立了自己的"实践"现实观。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现实观的逻辑推演,共产主义理想则是"实践"现实观逻辑结论,是真正"现实"意义上的"人是人的目的"的实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中,"共产主义理想"部分实际处于教学的"合题"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推理的圆满句号。马克思主义是否科学就充分体现在这个"合题"上。符合"现实"是科学性的有力论证,也是《原理》课教学中最有说服力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