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厘清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理论悖论:认识论虚假"真理"性、本体论极端观念性、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批判性、价值资产阶级普世性,这有利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形形色色的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澄清思想迷惑,有利于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立足于全球化视域中对现代性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批判及建设性向度的反思,无疑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概念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断言意识形态已经终结。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就是其代表,这两种理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出现了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多元化、西方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趋向。高校应当增强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有不同的哲学知识背景,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意识形态涵义的理解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阶级存在,民族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清理和反思,在其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并且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在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福山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已经成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再没有其它意识形态的竞争,所以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历史终结论"以西方的制度作为一种普遍适应的制度,体现了"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这与世界正呈现出一种文化多元主义的迹象不相符合.科技在不断发展,尚不存在一种制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历史尚未终结.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合法性的视角来看,“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意识形态所借以证成政治合法性的基本价值、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都无法成立,因此意识形态无法承担起为政治合法性提供客观和主观证成的任务,应当用非意识形态性的普遍价值、“普遍共识”等作为新的政治合法性资源。但是无论从其理由还是替代策略来看,“意识形态终结论”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意识形态无法被终结。  相似文献   

8.
"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从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并根据冷战以后国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的。他在试图以"文明"为工具阐述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冲突的原因的同时,也具体分析了西方应对非西方文明挑战的思路和举措,其理论本质是在反对"历史终结"的基础上,寻找意识形态的新对手,只不过这一理论采取了"文化包装"的形式,因而更具有隐蔽性。  相似文献   

9.
发端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一种国际思潮,其引起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动了现代政治最为敏感的神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一个是现实可行的方案?"意识形态终结论"在所谓客观的社会学研究背后,隐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在方法论上具有形而上学性。其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对精神分析与社会学方法的误用,滥用精神分析使得"社会心理化、心理生物化"成为解释社会历史的公式,而其意识形态的立场则使得社会学的实证方法不再客观,充满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艺术终结论"并不是宣判艺术活动的终结,而是宣告需要终结关于艺术这一概念的西方现代性话语霸权."艺术"这一概念伴随着西方现代性而发生的内涵历史流变,表明西方现代性话语逻辑下的艺术概念所反映出的理论局促,这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艺术--人工制品的理论出场清理出了理论生长的空间:该文以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策略,在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人...  相似文献   

11.
"终结论"者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将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但这一论点受到来自理论和现实的挑战,社会主义宪政正是"终结论"遭遇到的核心挑战。社会主义宪政以西方民主政治为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宪政的超越;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和民生福利原则在资本主义内部架起了通往社会主义宪政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是走向全球化,还是选择后现代?这是学界判断人类历史当代方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世界性话题。从意识形态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相互关系的分析入手,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以及主体认识论模式终结等讨论的分析,阐释全球化与后现代“妥协”策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虽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但在经济全球化正常进行的过程中,却掩藏着各种价值的差异与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自诩为“全球化的领导者”,借全球化之机,加紧了对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这就使得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问题得以凸显。无论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还是从全球化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全球化都具有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4.
全球主义是西方强势国家按照自身利益要求,借助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全球性现象,打着“全球意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幌子,极力张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的普世意义,而炮制出来的一种新型意识形态。全球主义固有的反民族、反爱国的霸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来源于奴隶社会的世界国家论、封建主义的天主教会和资本主义的普遍理性,冷战后主要表现为美国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具有独特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的深层内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化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导致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社会价值共识的缺失,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凸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和价值导向作用,促进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的良性运行,将构筑起一道意识形态安全屏障,有效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促成了世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冲突和渗透的格局,在科技和文化方面拥有主导性"话语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实施其意识形态全球化的战略.此文认为必须站在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与贝尔的“非意识形态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一词最初由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所著的《意识形态概论》一书中使用。意为关于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后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这种观点逐渐被一些西方学者赋予一种消极的理解,终于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一种颇有影响的“非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没落的一种反映,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贝尔在其1960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形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在这一过程中,“自发分工”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发分工”的逻辑建构,马克思在存在论层面上阐述了意识形态产生、形成和终结的过程,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存在论”策反.马克思认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它源起于“自发分工”;它的真正内涵是“活动”;它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它的终结之途径是“革命”而非“批判”.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自由主义扩张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点。新自由主义在中国极力倡导个人主义、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并对我国经济与社会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而这一系列影响和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所受到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希望能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和改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经济意识形态是指以经济思想、经济学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达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切身利益的观念体系,为特定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提供直接的辩护。经济学不是纯科学,它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属性。当代最典型的经济意识形态是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经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低碳经济"等经济概念都是西方垄断资本代言人制造出来的话语,包含意识形态的陷阱,我们应该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