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源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启蒙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思想界对自然、历史、社会、政治、宗教的整体看法.随着科学革命带来的一系列伟大发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奠基于观察和实验之上的理性的科学方法的制定,使得人类在18世纪时对于“无限知识这一目标唾手可得”[1]充满信心.到19世纪下半叶,作为启蒙运动高举科学和理性旗帜的后果,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功利主义、进化论思潮在俄国流行开来,深刻影响了当时大多数俄国读书人的思想.在自然科学方法的强大推动下,知识分子立足于研究现实,拒绝对世界的先验判断,坚持客观地看待生活,这些新的思考问题的态度,毫无疑问促进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的属性与美学观。文学翻译是通过译者的文学笔力和人生体验,用形象的语言,把原文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作为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读者的美学要求,使人在美的感染中陶冶性情、升华思想、激励意志、汲取精神,给人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徐杰 《阅江学刊》2014,(3):134-141
文学语境是在文学经验、文学传统、文学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等文学场域之中达成的一种动态性共识的范畴。在此场域之中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交往活动,文学话语形式生产和意义赋予以及语境差带来的文学音乐、图像和情感性审美都是对文学语境的具体实践。文学语境的此种具体实践所趋向的目的不在自身之外,而就在其自身,正耦合了康德对艺术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代翻译小说与政治小说启发人们移植近代西方文学理念,给处于转型期的日本文学表现形式带来了改良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法国文学的域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克鲁 《学习与探索》2006,4(3):133-135
法国文学成就辉煌,影响深远。从中世纪至今,法国文学中新的体裁、题材、思想观念、艺术手法对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法国文学自身发展与时俱进,既富有创新意识,又善于汲取前人和他国的优秀文化营养,同时也与法国政府历来对文学的发展高度重视有关。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引发的媒介权力重新分配,使文学经典的命运开始发生变化。网络传播的技术机制对文学经典意义的祛魅,后现代主义观念对文学经典的价值论解构,以及消费主义文化语境对文学经典的欲望化规避,让文学经典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不过,经典的暂时隐退并不意味着它的历史性退场,经典的网络传承及其新经典的打造,必将给文学经典的时代创生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张韧 《学习与探索》2002,(1):100-106
回思刚刚过去了的百年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有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如“文学回归文学”的提出 ,纯而又纯的文学 ,失去了价值意识系统的支柱 ,文学的归属与定位陷入了迷惘 ;又如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对于文学不仅仅是一个“主题” ,而且是文学的依托 ,文学需要道德的“中介”作用实现审美化 ;再如 ,文学写生存状态与人之存在意义的质疑 ,二者不是对立而是在融会中诞生杰作 ;还如 ,文学的新思维 ,不但要面对家族、社会之人际关系 ,今天尤应面对人类与日趋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迟来的环境文学不仅仅是一个“题材” ,而且是拥抱全人类、拥抱整个地球的未来文学。  相似文献   

8.
口传文学的文字化使其超越了传承民族文化和生活经验的最初意义,成为当代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建构族群主体、凝聚族群认同和拯救族群文化的重要手段.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广泛运用族群口传文学,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文学的书写内容,形成了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进程,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的变迁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时间随着空间的变化而显示其作用,空间则在时间运行的轨道上证明它的价值.到了1942年前后,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大体确定下来,此时,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地理区的主导政治力量先后加强了对文学艺术的规约和辖制,明显标志是各区域文学政策的先后出台.这些既排挤和压制异己之文学、又强力推行自己所需之文学的文艺政策,构成了三大区域文学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现实环境.从此,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板块的主体特征得以凸显,各区域之间的文学界限愈益鲜明.  相似文献   

10.
张佳 《社科纵横》2014,(3):140-143
作为一种物象,建筑在古典诗文里能起到表情达意的功用,但历来为诗文评家所忽视。建筑其本身就是人类思想和艺术的一部分,而它与文学的结合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呈现出作品的意境,提供给后人丰富的文化体验。这正是建筑作为文学意象和原型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化传媒的快速普及带来了网络文学的不断升温,诞生时间不长的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文学等新媒体作品已经成为新世纪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与传统的书定印刷文学分庭抗礼,进而改变汉语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而且借助新媒介的凌厉锐气,不断冲击传统文学的文学观念和生产体制,引发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12.
文学概念有着多重意蕴,历来被人们在不同层面和意义上使用,诸如大写的文学、小写的文学,精英文学、大众文学,纸质文学、网络文学等等.过去我们研究的文学一般都是指前者,即大写的、由少数精英创作的、被印制成书刊文字的文学.这种研究表面上研究的是文学,但实际上是通过研究来认识主体自身,揭示主体是如何在文学活动中被建构起来的.自从雅各布森提出文学性概念以来,文学研究范式实现了从宏大理论叙事向文学作品自身的转型,从而进入了对具体的、大众消费的、新媒体形式下的文学概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建平 《社科纵横》2007,24(4):91-92
本文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作了简括、剀切的论析。  相似文献   

14.
刘佚阳 《社科纵横》2004,19(5):150-151
反腐败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引起文坛的关注。在文学题材的开拓、视角的选取、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很大的收获 ,但作品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日趋明显。本文旨在分析反腐败文学在正面人物塑造方面“钦差大臣”式、“高大全英雄”式、“概念化群众”式的模式化倾向 ,探讨模式化给作品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委艳 《社科纵横》2014,(2):115-119
中国文学潮流与中国当代社会思潮有着非常明显的同构关系,考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思潮与社会思潮,我们可以清晰的画出文学思潮受社会政治思潮影响的清晰图谱。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文学越来越感到一种焦虑,过去那种处于社会思想中心的优越感随着这种转型正一步步走向边缘,那种对社会政治、民族生存、生活价值等等的宏大诉求本应成为理想的一部分,却在当下的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显得高、大而空,给人一种虚无的感觉,同时,那种"文以载道"的传统却被某种经济价值的语境逼到了某种可笑进而可怜的程度。文学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同时,网络的出现使社会思潮以另一种形式演绎当代的政治自由与思想狂欢,文学在走向边缘的时候,另一种生存姿态正悄悄降临。当今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网络政治的兴起无疑给文学另一种启示,只是,这种发展趋势还在初期阶段,很多作家只是处在尝试阶段,但另一批不为严肃文学认可的网络写手却已经在茁壮成长了,从这一点看,文学的生存焦虑倒是无足轻重的,相反,那种传统的表达方式是应该自我反思了。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在接连不断的“转向”和对各种新潮理论的追逐中,越来越远离文学实际,远离文学的基本问题,远离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学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面对这种现实,有必要呼唤回归对诸如文学存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特征论等文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实践,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新的探讨阐释,从而对现实发展作出应有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百年台湾、香港和海外华文文学中的语图关系渐渐进入了文学自身的流变中,反映出写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文学、流行通俗文学,甚至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文学形态的不同变化,也往往比中国内地文学更早地提出、实践文学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其意义和价值启发我们重视语图关系对于文学史叙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于茀 《求是学刊》2003,30(3):100-104
文学是用语言写成的 ,文学的物质媒介是语言 ,但是 ,这并不等于说“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语言 ,同时又是超语言的。最终 ,语言要被消解 ,展示给读者的是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这是一个终点 ,作家和读者在走向她时又都必须沿着言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态度和理解观念也随之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那么,如何把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培养文学学习者的文学能力,实现提高学习者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化内涵的准确理解,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就扮演者责无旁贷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经历漫长的沉寂,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异军突起,名列欧洲乃至世界的前列,产生了世界瞩目的文学巨匠。俄罗斯民族中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学潜能受到激发,俄罗斯民族深沉的情感以及强大的文学批评力量的支持,是俄罗斯文学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