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党的二十大确立的“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打造“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目标为指引,深入探析国家公园建设及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问题,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个试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不仅承担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原始性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方面肩负重大使命。对此,本文在分析国家公园建设中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基础上,试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三个维度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从大力支持挖掘、传承、发扬本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完善国家公园全民共享机制,推动构建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对策,以期为推进全国国家公园建设及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益建言。  相似文献   

2.
张邺 《社科纵横》2012,(7):133-134
民族文献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活标本,具有其他文献无法取代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作用。西部高校图书馆作为民族文献的主要集中地、收藏地,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如何实现西部高校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三位一体的资源保障体系,形成"民族文献资源网",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视野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青  李宇峰 《社科纵横》2008,23(10):130-132
民族文化传承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信息的历时性传播活动.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特点进行微观研究,并注重对其传播要素进行分析,认为民族文化的传者和受者互动成为传承人并与媒介信息有机整合,共同构建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模式及传承机制,能动地实现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11):132-135
经过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的进步,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正在全面缓解,民族出版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着眼市场,创新经营理念,调整出版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重视民族出版人才的培养,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繁荣中国民族出版事业,是目前民族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习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创造并沿袭的以风俗习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习俗文化是民族伦理文化的集中体现,我国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与汉民族的习俗文化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的礼仪、信仰、饮食、服饰、居住等习俗文化,蕴含着重要的道德功能。面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必须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文化建设战略高度来思考,通过综合创新,以寻找有利于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俄罗斯民族博物馆合作推出的"丝绸之路与俄罗斯民族文物"展,于6月30日至10月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594件展品代表了居住在从黑海到太平洋之间的俄罗斯南部地区民族的特色文化,展示俄罗斯的多民族风貌,弘扬丝绸之路交流互通的理念。展览分五部分。俄罗斯族向南部移民和开拓的历史,是丝绸之路沿线以北地带产生多民族化的原因之一。本部分展示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乌拉尔装饰画、东  相似文献   

9.
段珂 《社科纵横》2014,(6):176-178
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是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知识建构的奠基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必须将民族与本土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方向性、学校教育的高效性、幼儿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构成了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以有效的文化治理作为支撑。文化路径视阈下的文化治理,将文化作为社会治理的方式、路径与载体,发挥其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推动作用;文化目标视阈下的文化治理,通过文化要素的优化、组合、协同等治理环节,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文化状态,进而推动实现文化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民族地区的文化治理路径体系需从两个层面进行优化:其一,思想层面而言,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先行先试、推动改革创新;其二,实践层面而言,需要完善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政策法规,创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文化市场体系,科学整合运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秦位强 《社科纵横》2007,22(6):118-120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丰富的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主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力量;要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的民族理论,是指导我们党制定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口传文学的文字化使其超越了传承民族文化和生活经验的最初意义,成为当代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建构族群主体、凝聚族群认同和拯救族群文化的重要手段.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广泛运用族群口传文学,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文学的书写内容,形成了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面临信息化的民族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面临信息化的民族文化 ,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新课题。首先信息化已成为民族文化走进新时代、走向世界的契机 ,不仅为民族文化直接走向世界提供了先进的物质设备 ,成为民族文化吸收和认同异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而且为民族文化实现其现代意义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其次信息化成为民族文化产生危机感的增压器 ,既使民族文化的自觉层面面临着危机 ,也使民族文化的自在层面受到了冲击 ,成为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所遇到的空前挑战 ;第三它是民族文化创新的推进器 ,这个推进器已使民族文化除了创新而别无选择 ,创新的内容包括文化观念、文化研究方法、文化研究内容等  相似文献   

14.
阎雨 《创新》2013,7(1):46-48,77,127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民族文化通过产业化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民族文化的价值经济化,发展文化产业是最优路径。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形态与模式,并以广西马山为例提出民族文化产业思路与资源对接方式,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必定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全球文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广泛和深远的、先进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观念。全球文化不是同质和一元文化 ,而是由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所组成的多元的和异质文化。文化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文化扩张 ,从而 ,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会发生冲突。要建立全球文化新秩序 ,西方发达国家必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同时 ,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创新本民族文化 ,把本民族文化融入全球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6.
黄成华 《创新》2016,(6):91-98
在"时空压缩"的全球化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得到迅速推进,然而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未能在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间取得平衡,引发了民族文化的失真,破坏了民族文化的保护机制。要实现既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保持民族文化的"本真性",亟须抑制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的过度膨胀,探讨民族文化保护的策略,对民族文化开发中的政府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而民族则是社会共同体.民族是宗教的社会载体,而宗教是民族的精神导向.在人类文化的演进中,宗教与民族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性(parallelism)与伴随性(Concomitance)的历史关联状态.从对应性角度看,几乎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构成中均含有宗教要素,至少有一种宗教形态与民族相对应,这在民族文化定型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伴随性角度看,每个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上,都与宗教具有相伴随发展的特征.分析宗教与民族对应存在的价值与关联发展的意义,是正确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关键,是增进民族文化共识、发展民族事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杨泽明 《社科纵横》2013,(7):97-100
古代民族的"文脉",蕴含着中国美学的逻辑因子和"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它在历史绵延中逐渐衍生,以文史发展脉络的方式形成了理论体系,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资源与框架。"文脉"体现在文化层面的常规和惯性,决定着不同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古代民族"文脉"的当代传承,是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文脉"是人创造和延续的,它具有建设性和规律性的自然辩证法特点,违背它又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文脉观念",对后人的思想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因此只有创造性地延续和传承,才能体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成晓星 《社科纵横》2003,18(6):13-14
本文全面论述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以及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阐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论述了先进文化的作用以及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民族交往,主要是指汉政权与边地各少数民族政权间的交往,也包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与四邻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往来;而民族交往的结果,则是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汉匈和战,导致了匈奴的衰落和分裂,促进了南匈奴的内附和逐渐汉化;汉通西域,将西域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汉与西羌的交往,促进了西羌的内迁和民族融合;汉与东北各族的交往,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东北各族的汉化;汉"和集百越"与设郡统治,促进了百越地区的社会进步和越人汉化;汉开发西南夷与设郡统治,则促进了西南夷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西南夷因仰慕汉德而内附和归化的愿望。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