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求》2016,(1)
高铁快速、便捷的远距离运输能力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为珠三角与大西南的经贸合作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肇庆要充分发挥位于珠三角地区的自然和经济地理条件,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把区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既避免陷入高铁"过道效应"等影响,又可以充分利用高铁带来的有利因素促进肇庆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亚五国为中国倡导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冲,是中日围绕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主导权的必争之地。日本对中亚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起步早,并以经济援助为主线推动了与中亚之间的经贸合作,但其规模较小,发展缓慢,缺乏地缘优势和产业重叠性。中国与中亚五国具有地缘优势,经贸合作起步晚但增速较快,加之经济发展水平较日本相近,产业重叠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合作潜力。中国"一带一路"构想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有利于促进中亚国家经济的发展,中日两国的比较优势决定双方在中亚地区具有进行经贸合作的机遇和空间,中日在中亚地区的博弈和合作将有利于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东向行动政策"彰显了莫迪政府对印度在马六甲海峡以东地区政策的重新规划,是印度寻求适应亚太地区与全球形势和遵循其国内发展与对外政策逻辑的结果。"东向行动政策"固然是在多种主客观因素的推动下出台,但根本上则是印度期望以更快的步伐实现其地区经济、政治与战略目标的政策工具。"东向行动政策"由"东向政策"强化而来,但其地缘政治内涵并未改变,南海依旧是印度实施该政策的首要地区。鉴于南海在该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缘战略、地缘经济与海上安全价值,印度未来势必进一步强化其在南海事务中的战略导向性角色,在经济、政治与战略层面表于言、施于行。  相似文献   

4.
"印太"战略是印度政府为了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而在"印太"地区实施的新外交方略。印度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等视角审视"印太"地区在本国对外战略中的价值和地位。印度"印太"战略以赢得世界大国认可、实现多极化世界秩序、推进"东进"政策和确保印度洋是"印度之洋"为目标。随着美国、日本、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对"印太"地区关注度的提升,以及"印太"地区新战略格局的逐步形成,欲在"印太"地区有所作为的印度必将有新的战略举措。面对"印太"地区的新战略态势,印度将采取何种应对战略值得关注。从当前态势来分析,印度洋优先战略、积极的参与战略和融合战略会成为印度的优先选择。诚然,也不否认在特殊情况下印度会采取排他性战略。  相似文献   

5.
自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地区的战略愿景以来,孟加拉湾对美国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美国不断加大对该地区外交、安全方面的投入,试图通过采取离岸平衡战略,在保持其优势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印度扮演"责任承担者"角色,自己居于幕后成为保证区域安全的支配性力量。同时,美国还试图在该地区拓展伙伴关系,参与地区机制建设,运用排他性制度制衡策略阻挠中国在区域内的制度建设努力。美国在该地区采取的疏离或针对中国的举措明显出于"大国竞争"的战略考虑,这必然会压缩两国维护共同海洋利益的合作空间。同时,"下注印度"会诱导印度在孟加拉湾采取强势海洋政策,最终导致中印美在该地区的战略互动朝对抗性方向发展,干扰地区安全治理模式的选择与进程。美国在环孟加拉湾地区的政策调整能否达到其预期目的,还将受到自身实力相对衰落、印度的态度及区域内中小国家外交决策偏好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印度加大了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战略合作,主要手段包括深化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以及军事交流.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的动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战略上的考虑,同时也有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安排.从近期来看,印度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可能会对中国以及中印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印度加强与亚太大国的合作可能意味着亚太地区战略格局发生深远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印度战略是中国南亚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物质能力、观念和发展前景这三方面都体现出相关的理念及包含的意义,即印度是影响中国西南边境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印度的崛起是中国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印度与中国尚未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仍是促进中印战略关系顺利发展的重大障碍。这些考量也许构成中国对印政策选择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英国制定和实施以封锁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为目的的“战略边界”计划,加紧对我国察隅地区的侵略活动。赵尔丰派遣程凤翔部进驻察隅巩固边防。程凤翔在察隅建设基层政权,开发经济,树立边界,充实边防,有效地阻止了英人北犯,表明了我国对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下察隅地区拥有主权,对维护我国固有领土,确立我国西南边陲的疆界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英国、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几个欧洲主要国家及欧盟为研究案例,详细论述各自国家"印太"认知与战略动向,重点探讨欧洲"印太战略"的路径与举措,并深入分析欧洲"印太战略"的特征与不足。欧洲主要国家积极介入印太事务,加强与印太地区国家防务与经贸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主要国家对印太地区的战略焦虑感与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忧虑感,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特别是印太地区安全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印太"认知与动向增加了印太地区安全的不确定性,使印太地区战略结构进一步失衡,印太地区安全与冲突风险上升。在印太地区形成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共同抗衡中国的阵线而使该地区安全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印太概念"框架下,日本的"印太战略"以日美同盟为主导,积极构建"印太"海上安全新秩序,配合美国及其主导的"印太秩序"。一方面,拉拢印度东进对中国崛起形成长期战略牵制;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与印度、澳大利亚等"印太"支点国家的政治、军事关系,以"小多边"海上安全合作形式,在印度洋、太平洋两洋区域,建立多个以"自由、规则、法治"为基础,拥有共同意识形态的"小联盟"和伙伴关系网,使日本成为"印太"地区"中等强国"和"摇摆国家"的领导力量,谋求战略自主,维护和拓展日本在该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探求》2017,(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及其城市合作机制建立起来的国际沿海经济带。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深化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印度对非洲的经济外交是印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合作对于全面推进印度的大国战略、实现其大国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凸显出民生导向的特色:在经济技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医疗卫生和农业发展等领域加强民生援助;在经贸合作领域印度大力扶持惠民产业发展,跨国企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取得了突出的政治成效,非洲国家支持印度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印度的对非经济外交战略推进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印度的对非经济外交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把握印度对非外交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对非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和经贸发展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 ,具体分析了以下相关问题 :俄罗斯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的优势和劣势 ;俄罗斯改变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 ,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俄罗斯重新定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俄罗斯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扫清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开展"价值观外交",提出"自由与繁荣之弧"构想,更加重视发展与印度在政治、安全保障、经济合作等各领域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日本以经济合作促进其与印度的政治和安全保障合作的发展,增强了其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维护了海上通道的安全,使中国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日本在亚洲的战略态势显著改善。中日印三国要管控相互间的分歧,加强相互间的各种战略对话,增强战略互信与合作,进而形成互信基础上的协商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演变,印度外交理念中的大国理想和实用主义都在上升。2014年莫迪上台以后,加快推进外交变革,提出将印度打造成为世界"领导性强国"的战略目标,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在实用主义理念下突出外交的"两面性",并加快对外交机制、外交方式等方面的转型和升级。这冲击了南亚地区乃至整个印太地区的原有秩序。然而,未来印度外交还面临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外战略平衡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面临着中印关系竞合同时加强的长期考验。中印两国需要有效管理战略竞争,扩大战略共识,尽快走出当前战略互疑的"陷阱"。  相似文献   

16.
张宇权  刘星君 《南亚研究》2022,(3):42-70+157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其“印太战略”基本遵循离岸制衡的逻辑,根本目标是制衡所谓的“潜在霸权”中国,选择和鼓动印度作为“支点国家”承担责任以制衡中国的影响力,维持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政府对印政策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优化资源配置,以“民主价值”诱导印度护持美国霸权;推卸战略责任,缓和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及扶持印度制衡中国;维持地区均势,利用印度构建遏制中国的同盟体系。拜登政府对印政策与决策者对印认知和印裔政治集团参与、利用印度构建外部均衡的需求以及延缓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等因素相关。拜登政府的离岸制衡战略将进一步危害中印关系,加深对南亚国家内政外交的干预,使地区安全环境复杂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印度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离岸制衡战略下的美印关系存在着战略分歧、两难困境和“集体行动困境”等问题,这是美印双方无法忽视的隐患。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积极推进同南亚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下,印度莫迪政府主导的"孟不印尼"(BBIN)次区域合作的战略诉求与政策取向值得关注。从发展的视角看,作为追求地区影响力的工具,印度的目标并不限于"孟不印尼",地区内形成"BBIN+2",跨地区以BBIN为纽带有选择地强化与其他倡议对接,将是印度未来的政策方向。地理上的接壤成为中国推动参与南亚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动力,然而地缘政治因素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倡议与"孟不印尼"次区域合作对接的前景。为推动中国与南亚次区域合作的有效对接,需要在合作理念和参与途径等多个层面加以规划。  相似文献   

18.
出于提升大国地位、实现经济增长以及维护国家安全与联系海外印度人等因素的考虑,莫迪政府更趋重视非洲在其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印度人民党政府将在继承国大党政府时期印度与非洲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非外交的互动规模,拓展印非经贸合作的领域与空间,加快与环印度洋非洲国家防务与安全合作,重视通过向非洲推介其民主政治成功经验以及加大对非文化、科技援助等方式,提升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印非关系有望获得进一步深入,这不仅在于印度人民党政府在深化对非关系上具有良好的国内外环境,还在于印度加强与非洲合作的农业、卫生等重要领域适应非洲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2018年以来,印度和法国战略伙伴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两国延续并深化了在军事、经贸等领域上的长期合作,而且双边战略合作进一步扩展到太空、新能源、反恐、网络安全、印度洋区域治理等新领域。法国为了推进“印太战略”和维护海外领土的安全需要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印度则希望通过加强与法国的合作保障自己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利益并加强自身与欧盟的关系。此外,印度和法国在美国“印太战略”、中国崛起、国际秩序格局的深刻变化等问题上有着相同的战略认知。因此,印法双边关系的深化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这也为未来两国继续深化双边甚至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但是印度和法国在战略重心、对华战略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印度当前的外交战略与军事战略将对印法双边关系的深化形成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韩叶 《南亚研究》2020,(1):53-73,149,150
近年来,印度对中印在跨境河流水关系中的不平衡问题非常重视.其中,水文信息不对称以及收益不平衡是印度对水关系不平衡的两个主要认知.基于中印边境的互动历史,印度在对水关系的认知形成中往往会夸大中国的敌意与威胁.据此,印度试图通过建立制度框架、将中印水争议国际化以及竞争性开发跨境河流水资源的战略思维,平衡中国在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关系中的优势地位.然而受水外交两面性特征和内政的掣肘,印度平衡战略的影响有限,而且更强化了其对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战略安全收益的重视,并使未来中印双方基于水资源共同利益进行合作的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