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化的个性化根源于时间的多样化."现代性时间"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基督教文化、人文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精神以及进化观的文化信仰基础上,是尺度单一和价值单一的时间."现代性时间"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量化特征,给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现代性时间"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人成为时间的奴隶.在"现代性时间"维度上,不仅不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消失殆尽,个体也被割断了与历史的联系而成为无根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山小琪 《唐都学刊》2005,21(3):79-81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标识着与传统社会的断裂,现代性有四个基本的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和监控体系;现代性所引致的全球化也有四个维度,而现代性与全球化交织的现代社会有着不确定的风险,激进卷入的四种社会运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吉登斯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透过工资、利润和地租等分配关系,探究了资本、地产和劳动分离的资本主义生产前提,说明这种分离是对工人根本利益的侵害,体现着有财产和无财产的阶级矛盾和斗争。现代劳动以抽象的物神——资本的增长为目的,资本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实现积累,而工人只能得到维持生存的工资。有的小资本家在竞争中破产,沦为靠劳动谋生的无产者,从而扩大着资本和劳动的分离。封建土地所有者和租地农场主之间的斗争、大地产和小地产之间的竞争等,使封建地产向工业、资本的地产转变,地租也随之变化。地产分割和垄断都以私有制为基础,因此,这两种发展方式都会走向灭亡。在未来社会,通过人与人的联合,土地等劳动材料将成为真正的个人财产。马克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由政治经济学家们对各阶级收入形式的描述转向对生产前提的探究;通过追溯资本、地产与劳动分离的历史,揭示了私有财产产生、发展和消灭的历史规律;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重视劳动、蔑视劳动者的观点;提出了自由劳动和自由享受的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特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从经济哲学的独特眼光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对现代性的本质做出了深刻的阐述,为当代学者的现代性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旭 《社科纵横》2007,23(10):132-133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及其演变时域,学术界有多种看法。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考虑到资本主义阶段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演变的重大作用,从科学技术的视角,以资本所有制为基础,以资本运动为主体,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分为封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五个发展阶段,并从科技革命、资本所有制、资本运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考察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时域。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不能直接应用于社会——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会自行崩溃,社会主义会自行出现。在阶级社会中,只有通过工会组织罢工,工人阶级才能创造新的历史。在数字资本主义中,我们需要为工会和阶级斗争增加新的“数字”维度:首先,阶级斗争和罢工应当利用数字平台作为组织手段;其次,罢工应当发生在网络上,并扰乱数字平台的价值生产,从而用数字力量威胁数字资本。劳动时间问题仍是工人阶级斗争的重要方面,在21世纪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争取更少的劳动时间是数字工人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平台合作社、数字公地等方式是超越数字资本主义、迈向数字社会主义的具体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启蒙运动具有多维面相,其中最典型且差异最为显著的两支是法国启蒙运动和苏格兰启蒙运动.法国启蒙运动崇尚"建构理性",旨在建构自由、平等、博爱的乌托邦社会,从而呈现出与传统断裂、空想冒进的现代性精神.苏榕兰启蒙运动肯定"常识理性",主张建立自由、文明、有秩序的商业社会,故呈现出历史延续、审慎中道的现代性精神.因此,苏格兰启蒙理性的这种现代性异于法国启蒙运动所造就的现代性,对于规避后者的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现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主义及其初级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社会形态的两重划分———三大文明形态 (传统、现代、未来 )和六种利益形态 (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相结合的理论视角出发 ,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根本转变的社会转型期。提出了应把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开放文化、契约关系和个体独立称为现代文明 ,而不是资本主义文明 ;当代世界是处于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全面过渡的时代 ;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平行”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前的独立社会形态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样都在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和建设生态社会。岩佐茂认为,两者关于生态文明社会的构想存在着根本差异:前者是资本逻辑支配的社会,后者是生活逻辑贯穿的社会;前者只具有狭隘的地域视野,后者则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前者是无理念的资本循环型经济体系,后者是有理念的环保型循环社会。这些差异决定了生态社会主义是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而资本主义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学界已有了很多探讨。但笔者以为,当下的讨论,无论是对于全球化本质的认知,还是关于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冲突的论争,都过多地为现代性所蔽,没有触及到全球化的深层本质——全球化本身就体现着后现代的精神特质(被称为后工业时代、晚期资本主义、多国资本主义)。"知识在其本质上是视角性的,因而对于一个异质的现实需要从多视角加以解释"(福柯语)。本文试图以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理论,以一种问题意识,从全球化这一时代的重大问题出发,兼具后现代理论及其反思,从一个更加广阔的维度反省全球化,特别是为全球化问题在现代性话语中的误读"解蔽",对全球化问题在后现代语境下进行理解和重构,进而进行反思的再反思,以期为全球化问题的解读厘清新的理路,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1.
The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provides a new key to a new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As a higher level of civilization based on material energy,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represents th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volving development from material energy to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from individual portions to joint sharing,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resources from ownership to u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itself and its activities from material energy to information. The unfolding of information in human civilization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s a mode of human existence, as information ecology and as a dynamic mechanism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highlights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the fact that in the final analysis, development is human development; the inherent mechanics of human development proceeding from external conditions to internal needs; and the basic manner in which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eds from quantitative increases to qualitative progress. As a result,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presents a two-way cycle of accelerating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n which human development increasingly takes precedence; the renewal of the driver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needs are more and more directly related;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al progress becomes the key to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leading the rise of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China not only has unique advantages, but also faces the key task of liberating creativity.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从确立现代民族意识(无论是反传统的,还是拥护传统的,其实在这一点上都是民族主义的)到形成现代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首先是一面民族之镜,一种民族精神的折射;其次也是一面现代之镜,是对现代文明的接受与批判。这是一个现代的形式(现代西方的哲学、科学、文化范畴、政治经济制度)与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心理)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用民族之镜反映与接受现代世界文明的、艰难痛苦的观念转变过程,一个逐步走进现代社会现实之境的、批判性反思性的曲折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渠敬东 《社会》2017,37(6):1-32
本文试图从涂尔干所揭示的失范之现代性内在根源入手,详细剖解个人主义、民族主义以及表现为绝对国家意志的帝国主义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以此来表明涂尔干的核心思想任务,是在构成现代社会的所有要件之间,重新搭建起多重的连结纽带,使人重新回到具体的社会之中,使政治重新落实在具体的社会之中。为了全面揭示群体与国家、职业与民主、道德与政治的内在关联,涂尔干分别从法团、国家、财产、契约四个规范性范畴出发,对社会的性质做了历史论证。不仅如此,涂尔干在其宗教研究中,还从本体论、实在论、知识论和伦理学四个方面对社会存在做了证明。最后,本文还表明,涂尔干对教育核心议题的讨论,是试图解决道德的凝聚,乃至文明内在精神的传承等问题。本文希望以此来纪念这位思想的集大成者逝世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14.
邓万春 《唐都学刊》2004,20(4):107-110
布罗代尔与韦伯的资本主义观互相矛盾。韦伯把资本主义看作一个文明体 ,从文化与宗教的角度理解资本主义 ,认为理性化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因素 ,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的进步 ;布罗代尔把资本主义当作上层结构 ,从政治 -经济的角度批判性地解释资本主义 ,认为资本主义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理论预设与分析视角的不同是二者观点分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与现代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来 《学习与探索》2007,19(5):23-28
辩证法与现代性课题之间所具有的深层关联,是人们常不予考察然而却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辩证法曾作为现代性的"解放叙事",为现代性方案提供着合法性根据,因而在近代以来的思想史和社会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现代性逻辑的本性相一致,对"他者"的遮蔽和抹杀,是作为现代性元叙事的辩证法的深层缺陷。从形而上学的阴影中拯救被窒息的"他者"维度,这是辩证法与现代性批判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卢玉华 《学术交流》2002,(3):130-132
科举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同时也对当时的文化、教育等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黑龙江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过程的论述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黑龙江历史中的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的概貌。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国盛 《唐都学刊》2002,18(3):45-50
近代以来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社会基本经济关系的变化 ,导致了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 ,不仅体现在由封建性封闭结构向近代资本主义开放结构转变 ,而且也体现在传统的等级职业结构为近代以来新兴的功能职业结构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周能俊 《阅江学刊》2012,4(1):74-79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两次出现"天狗"谣言,引起大规模恐慌。该谣言所指的"天狗"在汉唐时期被认为是大凶与灾难的象征,具有神秘性与耸动性。从形成的过程看,"天狗"谣言在南朝梁陈时期即已大规模流行。从社会学与伦理学角度分析,唐前期的两次"天狗"谣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盛世下潜在政治危机的担忧,也体现了当时以阴阳五行为主的主流学术思想、以佛道为首的宗教神秘主义、包括谣言在内的封建迷信等社会思想对于大众的深刻影响。谣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考察谣言为研究社会环境和大众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李俊文 《学术交流》2007,4(1):12-16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工业文明中,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观念与意识形态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是人类文明转型与重建的先导。在世界的资本主义推进面前,中国的现代化篇章也“悲剧性”被拖入其中。中国人对进入现代化应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社会理想作为精神旗帜,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成为应答和解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问题的现实出路,而且继续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指导作用,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寻求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复兴这一精神诉求和精神期盼惟一可行的现实指向和必然选择。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须在深层意义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20.
马珺 《唐都学刊》2005,21(2):154-157
中国在16世纪中叶,从封建社会母体内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明清统治者推行的"抑商"政策及其派生的相关法律制度,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