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鹤征虽为王学传人,但又不满于阳明后学中空疏狂放之学风,其思想成为王学后人中的另类,且力图纠正王学末流之弊病。由此,唐鹤征于易学注重践履,着重以易象证易理,强调易学要走以象明理的笃实之路;提揭"乾元生三子"之说;且以"心之灵即性"为归结,认为心与行不二。尤其是唐氏着重以象释易,对卦象、爻象、互体之象等体例的娴熟运用,此举既对易象的发挥圆融无碍,又于易理阐释深得其意趣。这些都是对易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和推进。  相似文献   

2.
晚明易学家来知德继承并发展了汉宋易学,阐扬了以象解易的原则与方法,形成"舍象不可以言易"的易学说.本文从研究来氏易学思想特色入手,分别从"象"、"错"、"综"、"变爻"及"中爻"等五个方面来阐明其易象学思想,并阐述来氏象数与义理之间关系的观点,从而揭示来氏易学的哲学思想,并说明其易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代福建易学的主流是阐发程朱传义,以蔡清<易经蒙引>为代表的"清源学派"易学,成果卓著,影响遍及全国.另一方面,明代福建易学成就又展现了多样化的特色:以苏浚<生生篇>为代表的心学派易学,以李贽<九正易因>为代表的义理易学,以魏浚<易义古象通>、黄道周<易象正>为代表的象数图书易学,以何楷<古周易订诂>为代表的集解派易学,都为构建明代易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程刚 《天府新论》2012,(1):150-156
《周易》与文学关系密切,关于《周易》影响文学的研究成果有很多,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周易》对于文学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文学作品中对《周易》语言典故的借用、对《周易》易象的借用、对《周易》易理的阐发、易学对艺术风格的影响、对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对艺术结构的启发、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等。《周易》对于文学的影响是多层次的,是全方位的。从理论到创作,从创作到批评。从文到诗,从小说到戏曲。从简单的使事用典,到作品结构的借用。从"易象"活用到"易理"阐释,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深深影响了大批的文学家创作素材、艺术构思以及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易学思想对康有为建构的维新变法思想具有统摄作用,其政治主张与学术活动都与此密切相关。综观康有为一生,研习易学、阐发易理并将易学之“变易”精神贯穿始终是其矢志不移的追求。康有为援《易》入政以服务现实政治的需要、重释易学以重塑孔子权威并建构其维新变法理论是其易学新解的特色,是对传统易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为易学未来发展提供了又一种可能方向,客观上促进了儒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6.
朱子以"《易》本为卜筮之书"观念来解读《周易》卦爻辞,形成以复古为创新及跨越王弼注、孔颖达疏的高峰,上接汉代易学,溯及先秦易学,运用易象数学注解《周易》,获得易学史第三个里程碑的评价。其意义在于朱熹以此观念为中介追述作易者内在忧患意识,强化趋利避害的思想于内圣外王的意义,完成了朱子易学思想体系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是用诗性的话语来表达的.<周易>之象、<诗经>之兴、<春秋>之笔,是中国文化诗性话语的三种表现模式.其中,易象用以寓理,诗兴用以抒情,史笔用以叙事.易象包括卦爻象、卦爻辞两部分,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但不是抽象的逻辑的哲学阐释,而是直观的形象的诗性描述.从整体上说,易象是隐喻,是象征,易象所蕴涵的道理是宗教的,哲学的,但表达方式是文学的,象征的.<周易>以"立象尽意"的方式传达出对世界诗意解读,易象也就成为隐含<周易>易理的诗性载体.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期至40年代,明代易学不被关注;5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明代易学逐渐受到重视。既往对明代易学的研究大都就易学言易学,未能脱离“象数”与“义理”这一传统路数。只有注重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充分紧密地结合明代社会思潮和学术文化氛围,将受《周易》以及易学启示、影响的明代历史过程和思想、学术等文化现象作为考察对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明代易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与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9.
出于对易学研究视野狭隘化的反省,钱澄之摆脱了象数之学与义理之学的束缚,主张站在《易》理的高度来审视象数和义理的关系。从阐述《易》理的角度出发,他高度评价易象的地位和作用,并扩大了易象的范围。在此基础上,钱澄之以阴阳为《易》理的核心,认为处理二者关系的最好做法是,在承认阴存在的前提下扶阳抑阴。  相似文献   

10.
理一本论是程伊川思想的最大特色,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说明。一是从时代精神来看,程伊川通过理学一本论,真正实现了对儒家思想天道性命、日用饮食相贯通的圆融意蕴和实践品格的揭示和接续;二是从易学思想来看,程伊川易学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为核心,真正实现对《易传》义理精神的继承,构建了一个活泼泼的自然世界、精神世界、道德世界、政治世界、历史世界;最后,从理学思想来看,程伊川强调在理开展的现实机制中去理解和把握理,用"理"字来概括天道一体对待化生万物的吊诡特性,并将此一本观点贯穿到天道观和人性论当中,构成了其道德修养学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顺 《兰州学刊》2007,(8):148-150
孔疏象论以象之分层对治王注因意分层而轻象的不足,从而调和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孔疏的象论之象具有较强的诗性特征,名词词性上的象概有四指:物象、卦象、义(意)象、大象.《周易》孔疏中所蕴涵的诗学思想同样在其象论中有所展现,即作为诗兴、譬喻、易象相同的象喻思想以及和老庄之道相通的生存美学:"忘(己)象得(大)象".  相似文献   

12.
赵中国 《社会科学》2008,(5):120-128
朱熹易学思想影响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易学观,朱熹易学观是对易学总体的反思,它包括易学史观、对易之结构的认识,以及对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及其关系的整体反思.易学史观包括一对核心概念:本意和言说,它们描述了易学原初状况和后世易学发展的关系.易由"理"、"象数"和"辞"三重层面构成,这是朱熹对易之存在结构的最终认定.以易学史观和对易之存在结构的认识为前提,朱熹进一步思考并融合了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朱熹易学观为易学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新五代史>阐释了五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即"廉耻"的缺失,其"廉耻"观是以耻为核心的,这一价值观体现了深厚的儒学背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是个人、政治和国家存在的软基础.对"廉耻"观的易理推求,进一步从易理的两分性、统一性和变易性来认识"廉耻"观在<新五代史>的体现,这决定了<新五代史>的体例和史论,并体现了宋代经史合流的学术特征;<新五代史>的"廉耻"观反映了历史著述的"当世"价值和著者的"心术",欧阳修认为,五代士人无"廉耻",轻节义,这有助于以儒立国的宋代士人精神气质的形成,对于宋代斯文之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大陆易学研究述评林忠军一、当代易学研究之回顾历史发展至民国,由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冲击,人们逐渐摆脱了陈旧的封建意识,开始接受来自西方的新文化,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易学家们不囿于传统治学方法,或是以新思想去阐发易理,或是以新的...  相似文献   

15.
易象与意象——超象表达形式及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学是一门显学,而从美学视角研易才刚起步。学者多注目于对易作再阐释的《易传》,而探讨《易经》本身美学思想却不多见。在少数易经美学论文中,也只发挥了一些易辞所蕴含的美学情趣,而对易象本身的美学意义却绝少论及。这种研究状况是可以理解的。易象名为象,实无具象。借《老子》之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先民所创的这些奇妙的图式符号的确难以为今人的美学意识所溶解。但“易者,象也”(《系辞》),易的根本在象。无论《易传》,还是易辞,都以易象为宗。从美学角度研易不能舍象。笔者深信,易象体系是一幢不立文字的美学大厦。本文试图通过对易象结构的分析,揭示其独特的表达形式,进而揭示其与审美意象理论的血缘关系,确证易象及其表达形式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之根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德明 《船山学刊》2014,(4):138-143
在易学史研究中,程朱易学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用以描述程颐、朱熹理学在易学上的延伸,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学派如气学、心学的易学思想。诚然,程朱理学在形态上具有一致性,也有清晰的传承谱系,代表了一个学派流传的历史;然而,程朱理学的一致性并不等同于经学的一致性,而程朱易学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分析程朱易学的异同,并通过讨论程朱易学在明代流传中包含和会与纷争的趋势,阐明程朱易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侧重于查找“易哲学素材”和诠释易理机制;易文本的诠释多受社会语境的影响;研究更加趋向精细化,这是20世纪易学研究的显著特征。该文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给出21世纪易学研究范式创新的视角和原则,探索适应未来研究发展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8.
易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已有三千年发展历史.历代易学著作不下三千部。王船山是清代著名易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精华,就是其易学思想精华,舍《易啊无以见船山思想。船山在其易学著作中,多处论及历代易学思想的得失。《周易内传发倒入全面论述易学发展的源和流,体现了船山易学的梗概.清代以前,易学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先秦易学、汉代易学、晋唐易学、宋明易学。船山对不同时期的易学,都有独到见解。船山对易学源流的评述,有破有立,卓然一家之言,予易学研究不无导向作用。但其思想亦有偏颇,予以正确评价,以免误导,实有必要。论…  相似文献   

19.
胡煦是清初易学大家,他的易学涵盖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就胡煦的<周易>诠释而言,他在观象之法方面有较大的创新与发展,这主要包括三种:以体卦主爻说释"往来"、"内外"、"上下"等字词;采用先天图释"遇"、"邻"、"婚"三字;采用月体纳甲说释"西南、东北"、"先甲后甲"、"先庚后庚"、"月几望"等词.在这三种观象之法中,前二者是发前人所未发,第三种则是在传统月体纳甲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先天图和日月交光的观念,从而发展了以月体纳甲说释<易>的方法.而胡煦之所以能够在观象之法方面获得较大突破,原因则在于其方法背后深刻的易学观.  相似文献   

20.
<正> 漫长的易学发展史上,形成两大基本学派。汉代易学家注重象数分析,孟喜、京房、郑玄、虞翻等人,先后创立所谓卦气说、纳甲说、爻辰说、八宫世应说等,形成《周易》象数学派,汉代象数学派,热衷于象数推衍而忽视对《周易》哲理的阐发,故王船山抨击之曰:“术数兴则易理亡。”魏王弼、晋韩康伯注《易》一反汉易烦琐象数之风,扫象而言义理,以老庄思想说《易》,遂开《周易》义理学派之先河。自此,象数义理二派,互为水火,易学研究,不无偏颇。王船山治《易》,坚持新的易学方向,超越象数、义理二家藩篱,将二者融会贯通,以象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