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评价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评价新论王永祥,李国忠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进行科学的、恰如其分的评析,是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不少学者对此已经发表了颇有见地的见解,本文试图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以政体模式为主,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五权宪法思想评价中的几...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五权宪法论"特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不同于清末民初对欧美宪政的机械模仿与简单移植.它力图超越欧美和苏俄的宪政体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自身的特色.我们把孙中山首创的五权宪法论的基本定型作为中国现代宪政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主席早就这样教导我们把孙中山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当作珍贵的遗产来继承,并且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他(指孙中山——笔者)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怎样从作为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一部份的“五权宪法”思想中,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他留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东西,并指出其局限性,对于我们判别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值得我们在学习我国历史遗产时联系实际问题加  相似文献   

4.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国家政体理论的设计,是重要的建国纲领,体现了一般的宪法学原理。五权宪法是中西合璧文化的结晶,既吸收中国文化中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又借鉴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三权分立。但是,五权宪法并不是三权分立的扩大,而是对三权分立不足的纠偏,体现以中国文化纠西方文化之偏;并不是分权主义,而是集权主义的体现,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主集权,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集权。所以,从中西文化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五权宪法,提供了分析的视角,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前,孙中山所形成的思想体系是所谓旧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也正是在此思想基础上才形成了后来的新三民主义以及“五权宪法”。旧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他为之奋斗了一生。对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史学界很少有专文论述,本文拟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作概要论述,不妥之处,祈请同好匡正。 一、五权宪法学说的形成 创立五权宪法学说、在国家制度上实行五权宪法原则,是孙中山毕生奋斗的革命目标。 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包括“政权”、“治权”两部分。“政权”即指人民掌握的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创制权等四权;“治权”即指治国机关掌握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弹劾权、考试权等五权,亦即“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五权宪法学说的提出,孙中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904年下半年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中“治权”部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49-153
金人的中国观呈现出狭隘性与超越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政权概念具有强烈的唯一性与排他性,出于以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和维护本政权霸主身份的需要,金人将同时代的南宋政权排除在中国之外,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金人的中国观已经萌生出一种不论华夷种族、不论南北民族地域,皆可为中国的相对宽泛的大中国意识,这与孙中山所提倡的五族共和理论有相通之处,为近现代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国家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一直孤悬海外。从"海外看中国"的视角观察,可以发现海外革命策源地具有特殊性、输入性、漂移性、影子性等特质。孙中山与海外革命策源地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二者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不但可以拓展孙中山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华侨的历史地位及中国民主革命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探索社会主义的政治家之一.他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了预防中国资本家垄断的流弊,他提出了民生主义学说.民生主义凝聚了孙中山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考虑和谋求人民"共同繁荣昌盛"的崇高理想.他的民生主义目标--"均富"、构建"小康之家"社会,与我国今天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相互呼应 .虽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在哲学基础、阶级基础与策略基础上根本不同,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但他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对外开放、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等思想,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仍有着极其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涛 《社会科学》2012,(3):153-165
孙中山相关研究成果多、起点高、难度大。但或许因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战斗几乎都发生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南中国地区,学界对上海这个通商大埠之于孙中山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乏人问津。以上海为入口,走进孙中山的世界,从城市史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孙中山,审视这一对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人一城之间的关系模式,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作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一生著述甚丰,且卓有建树。其深远的学术影响广及中国以至整个世界。郭沫若研究从上世纪初发轫,经过了百年的长足发展,已有了相当的学术积累,也不乏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但郭沫若构筑的学术文化高峰,蕴藏太过丰富,迄今为止的研究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未能囊括他的全部。可喜的是,新近出版的《郭沫若研究新论》(秦川著,社会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孙中山民元四月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职,到宋案爆发一年内思想与活动的研究,学术界早有定论,认为孙中山一年的奋斗其实就是幻想,甚至还犯有与袁世凯会谈的错误。笔者认为,孙中山在这一年的奋斗以民生主义为主导,对民初政局、对袁世凯及其政府的认识没有幻想,没有错误,而是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正常行为,在民初共和时局面前,政治家的相互妥协既正常又符合民主法则。随着时局的转换,孙中山及时修正或更改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主要民生主义的奋斗转换为主要政治斗争的奋斗。  相似文献   

13.
<正> 周恩来对战后国际政治的最伟大贡献就是提出并推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钱其琛外长评价的:“这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集中概括和高度升华。”它不仅被奉为我国基本和一贯的外交国策,而且也作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而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推崇。笔者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对五项原则的研究和著述,发现在辞典工具书,大学教科书、报刊杂志、论文专著中散存流传着种种讹误达数百处。为了不破坏本文思维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4.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09,22(3):73-77
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内在道德立法原理。从蒙昧时期到野蛮阶段,自然主义平等充任着人类生活的普遍准则;国家诞生后,权力主义等级内平等充当着人类文明的内在道德立法原理;进入近代社会,等级平等原理被人人平等原理所取代,由此建立起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文明,这种文明制造了人与自然间的不平等。因此,当代人类应重建普遍平等之道德立法的价值尺度原理,这一普遍平等原理的内在本质是普遍利益权利;其存在论原则是自然平等、万物平等、生命平等;其生存论方向是人人存在人权平等和公民生存权利平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孙中山与海外洪门的关系,以往人们只是注重“塑造”双方的正面形象,缺少对于两者关系恶化的探讨,即使有所涉及,也是站在维护孙中山形象的立场发言.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奔波海外,加入洪门,四次赴美,结识美洲致公堂大佬,共同筹款.起初收效甚微,直到1911年美洲同盟会集体加入致公堂,成立洪门筹饷局,才迅速打开局面.民国成立,致公堂欲在国内立案组党,遭到孙中山拒绝,二者关系恶化,最终决裂.孙中山与致公堂革命目标一致,得以彼此合作;双方由于利益诉求不同,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诗学史上,“比兴”这一概念运用的普遍性,在诗评、诗论中的重要意义,恐怕只有意境一语才可与之相比。可以说,不理解古代诗论、诗评中的“比兴”说,就无法对中国诗学的体系作出完整的叙述。然而,古人对“比”、“兴”以及“比兴”的解说,自汉代经师,直至清代词论、诗论家,又常常相互歧异。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一些论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范围内来解说比、兴;对比、兴解说的分歧,乃是其方法论的对立的表现。关于比兴的解说的分歧及其流变的过程,实质上反映了中国诗学发展的某种趋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提出一些粗浅…  相似文献   

17.
一在以自然景物为对象的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中,有一种很值得研究的现象,这就是被西方某些美学家称之为“移情”的心理作用。譬如“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等。在由自然景物所引起的审美意识活动中,本来没有感觉和感情的自然景物,反映在人的主观意识中,好象具有了人的感觉、感情、意志和活动。这就是所谓  相似文献   

18.
“公正”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即是公道、正义。它既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又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加强对公正的研究和宣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正一词早在古希腊时期的道德思考中就被广泛的应用,并作为当时的最高道德准则,成为古希腊著名的“四大德”(智慧、公正、节制、勇敢)之一。因此,公正的内涵在当时就得到了较充分的阐述。德谟克利特说:“毫爽的人永远不得不做公正  相似文献   

19.
古老的中国在崭新的21世纪必将全面实现现代化,当完成经济、社会的转型并最终成为现代国家之时,也必将形成新的哲学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毫无疑问地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又不可或缺地具有中国特有的民族形式或传统特色。最能体现二者之有机融合的,笔者以为,就...  相似文献   

20.
为了胜利完成十四大确定的艰巨任务,努力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观念和做法,以利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