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重庆都市圈城市形象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 《城市》2005,(3):18-20
一、重庆都市圈地理特征与发展背景 重庆主城面积600平方公里.主城的用地结构分为3个片区,12个组团.重庆都市圈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外围11个组团.地理形态呈"东西两山、南北倒流"的特征.渝中半岛区域是重庆总体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个半岛大体以缙云山为界,包括九龙坡、大渡口、沙坪坝,其形象是重庆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表现,也是重庆CBD的硬核部分.可以说,渝中半岛是重庆的传统形象标志.最近,重庆社科理论界又在酝酿第二半岛研究.  相似文献   

2.
邬晓霞  黄艳  高见 《城市》2020,(2):18-26
加快培育提升中小城市功能对优化城镇规模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笔者将我国中小城市发展历程划分为政策倾斜下的缓慢发展期(1949年~2000年)、政策并进下的停滞发展期(2001年~2013年)和新型城镇化助推下的快速发展期(2014年以后)三个阶段。中小城市的发展状况呈现波动起伏的特点,特别是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出台后,中等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小城市发展面临较大困境。因此,应从健全法律机制,完善规划机制,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革户籍、投融资、土地和财税等制度入手构建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体制机制保障,注重分类指导和时序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徐州都市圈在江苏省的都市圈规划建设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其特殊性在于它包括了四个省区的城市,是跨越行政界线最多的都市圈。本文运用SPSS因子分析,并结合引力模型与场强模型研究徐州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强度,以检验这样特殊的都市圈建设是空谈还是实事求是。结果表明该都市圈的发展有一定的潜力和基础,但是中心城市—徐州的核心地位不是很突出,该都市圈尚处于整体聚集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卢飞  彭劲松 《城市》2021,(1):20-26
伴随重庆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传统粗放型、 分割式、 低效能的城市管理模式亟待改变,智慧城管建设是重庆城市治理变革的必由之路.重庆通过智慧城管建设,在促进城市精细治理、 智能治理、 应急保障和大众治理等方面做出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智慧城管治理前端系统不完善、 治理中端信息不共享、 治理末端处置不联动等难题.需要从智慧城管治理前端、 治理中端、 治理末端着手,进一步完善智慧城管治理的标准建设、 规章制定、 平台构建和协同机制,推动重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彭劲松  柯昌波 《城市》2016,(6):36-43
打造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提升重庆旅游国际化服务功能,有利于促进重庆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通过构建综合指数分析得出,重庆打造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具有一定的条件基础,也存在着差距和不足.笔者提出打造高知名度会展节庆活动体系、完善高尚友好的旅游服务设施、完善高效快捷的旅游进入设施和加强城市文化形象营销传播等对策,以促进重庆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建设.  相似文献   

6.
沈宏婷 《城市观察》2018,(1):100-106
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京被定位为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赋予了南京独特的地位。从规划内容来看,南京被赋予了带动南京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辐射带动淮安等苏北地区的发展、促进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融合发展等多重含义。但从南京自身来看,其发展中存在经济集聚效应不显著、空间辐射能力不足、国际化功能不全、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生态保护压力较大等问题阻碍了南京城市功能的提升。南京必须在原有的城市功能基础上,不断强化其创新型、枢纽型、开放型、服务型、生态型的新功能,从而真正肩负起国家所赋予的东部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的"特大城市"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两个抓手,一个是城镇化战略,一个是都市圈发展的战略.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圈之一,应不断创新,大力推进珠三角高水平的城镇化,并促进大珠江三角洲成为世界级都市圈.应以一条城市主轴和三个城市群支撑大珠三角都市圈的发展.大力推进广佛同城化,加强深港合作、珠澳合作.  相似文献   

8.
叶颖  雷玉桃 《城市观察》2024,(1):4-19+159
培育和推动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一步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2002—2020年上市企业收入、就业和资产数据为研究数据,基于探究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和“溢出”孰占主导的问题,对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劳动力和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引领周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交通可达性是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行业异质性,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更强,而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目前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并且存在较大的发展带动潜力。  相似文献   

9.
王芳 《现代妇女》2014,(6):275-275
把秦皇岛环渤海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具有着资源、地理和人才等优势,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环渤海都市圈中有一些经济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城市,其影响作用很大,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如何加强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发展较快的城市带动环渤海经济圈整体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上海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面;头脑在上海,身体在外面;关键制造在上海,一般产业链在周边"的发展思路,结合控制"四条底线",逐步将不符合上海城市的部分功能和产业向周边地区及内地有机疏解,减少经济增长"四个依赖",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增强上海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能力,带动大上海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彭劲松 《城市》2017,(10):49-53
重庆是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的国家级中心城市,推进重庆与中东欧国家城市之间的点对点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战略深度与广度,实现城市发展的互利共赢.笔者立足“一带一路”战略背景,提出了重庆和中东欧国家城市在物流与贸易通道建设、产业链构建、开放合作平台创设、文化旅游交往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交流合作的相关路径和方案构想.  相似文献   

12.
孙承平 《城市》2021,(12):3-11
都市圈作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高级空间组织形态,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都市圈发展具有经济体量大、协同创新能力强、产业分工深化、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协同治理深入等特点,但是也面临着都市圈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产业协作不强、同质化竞争激烈、内部层级和分工不合理等问题,下一步应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调整都市圈内部结构,从产业链、交通一体化、协同创新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深入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破解体制机制顽疾.  相似文献   

13.
王涛 《城市》2013,(11):12-1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日益加深,单一的城市已经日益扩大为大都市圈与都市带,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特征。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发生了重构,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出现了新的流动与空间配置方式,对城市管理、产业发展、地域均衡等都构成了重大挑战。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四大都市圈之一,二战后迅速形成与发展,其间又经历了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显然,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4.
王景全 《城市观察》2012,(4):94-104
休闲产业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契合点,发展休闲产业是工业化中后期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体验消费背景下城市经济发展的文化路径。发展休闲产业对于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高端要素聚集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综合性、整体性、长远性、全方位的战略意义。应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把休闲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5.
曹伯虎  范小勇 《城市》2007,(8):18-21
一、引言 一体化交通是以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交通系统资源为目的,满足所有交通需求的综合交通系统.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生态化是一体化交通最基本的特征.而一体化枢纽是指满足一体化交通系统的需求,并能够适应和引领城市发展方向的引导性综合客运枢纽.在一体化枢纽中,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延误小等特征起着关键作用,这也是一体化交通捷运化的需要.因此,一体化交通是建立在轨道交通网和都市圈的基础上的引导性综合客运枢纽.设置一体化枢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城市居民出行,促进公共交通发展和城市交通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管理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和综合性不断增强,构建“大城管”体制已成为改革方向.从实践运行效果来看,黄浦区城区综合管理的统筹协调由部门层面提升至区级层面,有利于形成管理合力,有利于促进城市管理在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上的规范化、专业化、长效化.目前,黄浦区城区综合管理面临的主要瓶颈集中在资源配置、政策法规、市民素质以及体制机制优化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王玉婧  顾京津 《城市》2010,(2):35-39
都市圈的概念是1910年美国基于统计需要而提出的,认为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是“一个或若干个由一定规模数量人口的中心城市和若干个邻接城镇组成的区域”。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认为都市圈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25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下限。日本学者木内信藏提出了“三地带学说”,认为大城市圈层是由中心地域、城市周边地区和市郊外缘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其思想后被发展为都市圈理念。  相似文献   

18.
陈涛 《交通与港航》2021,8(2):48-55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市域(郊)铁路是实现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该文系统分析了当前上海都市圈的交通需求特征、市域(郊)铁路发展现状,总结了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存在的层级不完善、分工不明确、综合开发不足、体制机制不顺畅等主要问题,结合国家、区域、城市层面对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新要求,借鉴...  相似文献   

19.
周建高 《城市》2015,(3):66-71
我国近2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城市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我国刚刚进入汽车社会就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多个大城市因不堪拥堵而无奈实行汽车限购限行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共识。相对我国而言,日本的平均人口密度、私家车普及率高得多,有着发达的经济却没有控制城市人口、限制汽车购买和通行,其重要经验就是在汽车社会来临之前就建设了发达的全国铁路网,轨道交通在促进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东京都及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和茨城县南部地区组成的东京都市圈,以铁路东京站为圆心、以50公里~100公里为半径,面积1.6382万平方公里,人口3760.2万。无论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东京都市圈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都市圈。研究轨道交通在东京都市圈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城市化、城市圈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本文将对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都市圈形成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高颖 《现代妇女》2014,(12):I0039-I0039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城市文化的重地位日益凸现;同时伴随国内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旅游需求日趋个性化和主题化。本文研究通过将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的旅游发展战略相结合,以城市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新兴主题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深度挖掘主题化旅游的人文及物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