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士元 《城市》2007,(5):12-13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作用下,我国实行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封闭式、索取式、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政策取向是重城轻乡、厚城薄乡,以致形成了城乡之间非正常的城市利益倾斜,造成了农村地区的功能和经济地位不应有的落差.  相似文献   

2.
孙钰  任思思 《城市》2012,(6):74-76
交通系统之于城市如血液系统之于人体,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必须依靠交通系统的支撑,城市交通问题复杂,不良的交通环境和交通污染排放会导致更多的城市社会问题.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正处于辉煌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发展必然带来能源的高消耗,其中交通运输业占了很大比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高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形势下,广州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围绕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理念,分析了广州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基础和发展要求,对"十四五"时期广州综合交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按照统筹、融合、联通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动旅客联程联运和货物多式联运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敏杰  边晓春  赵晓丽 《城市》2011,(9):99-102
规划建设布局合理、经济便捷、安全环保的交通运输方式,能够促使城市中心与郊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交往更加畅通,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新城镇、新郊区和新农村。在城市范围扩大发展的过程中,市域轨道交通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曹伯虎  韩宇  徐志 《城市》2015,(12):3-7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逐步落实,京津冀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交通一体化作为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口,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天津要充分把握历史机遇,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打造互联互通交通体系.作为率先突破口,不仅需要加快改善现状存在的多重交通问题,还需建设更高目标要求的交通体系.笔者在进一步梳理交通体系的基础上,从天津交通发展与区域全面对接的角度,从轨道、公路、港口、机场和公交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交通规划建设构想.在此背景下,笔者从轨道、公路、港口、机场、公交等方面提出相关的交通规划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6.
周毓林  潘光文 《城市》2012,(8):51-54
目前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具有便捷、环保、节能、安全、占地少和运量大等特点,轨道线路的输送能力是公路交通输送能力的10倍,对缓解城市交通瓶颈、改善城市交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在小汽车进入家庭后,仍然实行“公交优先”的交通管理模式.以东京和伦敦为例,轨道交通分别承担了88%和71%的客运量,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城市观察》2012,(3):191-192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邓涛涛与英国阿伯丁大学交通研究中心John D.Nelson在第313期《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对世界五大城市群的交通体系经验进行了归纳:交通运输对城市群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世界五大城市群形成与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在城市群内外交通系统建设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尽管它们各自的交通发展模式不同,但在加强城市群内外交通体系联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共性。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是一个国家,也是一座城市。作为大城市,新加坡新模式的核心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是现代城市文明与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通过政党融于社会形成选拔人才的精英体制,在强调对集体依附的同时进行自我约束,进而营造成城市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机制。这种体制和机制体现在城市发展上,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与建成环境规划是城市综合规划的核心内容,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社会经济条件与主要规划理念、政策保障之间的匹配度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持续影响.在中国城市面临空间增长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发展的重要时期,进一步审视发达国家大城市交通与建成环境综合规划在不同阶段的范式变化(包括主要背景、发展理念、规划要点、实施效果等),对...  相似文献   

10.
庞玉萍 《城市》2012,(5):73-75
一、前言交通拥挤是大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都经历过严重的交通拥挤,经过长期的治理,现已有所缓解.进入21世纪,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现象逐步显现并日趋加重,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高峰时段的平均车速已下降到17千米/小时以下,部分市中心路段仅有5千米/小时.为治理交通拥挤,各城市不断出台新的措施,如北京2005年确立了公交优先发展的方针,并重点进行轨道交通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之后实行车号限行、提高停车收费、摇号购车等政策,但收效不大.据调查,80%的出行者没有感觉到拥挤有所缓解.那么,为什么我国城市的交通拥挤难以治理,甚至越来越严重呢?  相似文献   

11.
匡晓慧 《城市》2007,(8):58-61
公共交通是一种方便、高效的交通方式,也是解决我国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最佳方式.我国城市公交行业是城市公交客运交通量的主体,其经营效益、服务质量和整个城市交通的状况息息相关.政府对城市公交进行市场化改革的程度和范围,选择何种运营模式,直接决定着公交行业发展的成败.本文阐述公交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内主要城市目前公交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几种模式的分析,思考在公交市场化改革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玉恒  肖翊 《城市》2010,(3):15-19
环境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中心,是地球上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人类对环境干预最大的区域。尤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城市萌芽、发展、乃至衰落的重要原因。水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因子,是城市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本就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世界四大古国的文明无一不在大河的怀抱中诞生。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相似文献   

13.
刘荣 《城市》2009,(4):69-73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土地利用之间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由1920年~1960年对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早期探讨,反映出两派观点:一派的立足点是纽约、费城、芝加哥乃至伦敦、巴黎这些大都市,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随着铁路通勤方式的发展.城市的形态高度紧凑。并且典型地指向火车站附近的活动中心地:另一派则认为现代城市要面向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系统.进行低密度的“再计划”。  相似文献   

14.
王建廷  李旸 《城市》2009,(8):22-26
一、生态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态城市的产生 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是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保护,建立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  相似文献   

15.
谭志雄 《城市》2011,(1):65-70
一、引言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先进的城市交通方式,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浩 《职业》2011,(9):32-33
由于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和不同语言的相互交往与交融成为必然,于是对翻译人员就有了很大的需求。从人类历史发展和整个世界动态的角度看,翻译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资源的整合、经济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数世纪的发展,翻译必将或者已经成为一门现代职业。  相似文献   

17.
王振坡  崔晴晴 《城市》2013,(2):67-73
一、引言在世界上的许多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交通拥堵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进而影响了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前景。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城市政府纷纷采取了形形色色的解决方案。在一些城市取得显著效果的同时许多城市治堵绩效并不明显,甚至陷入了越治越堵的怪圈。交通拥堵问题极具复杂性,任何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都具有正、负两面性。通过梳  相似文献   

18.
张志朴  朱维维 《城市》2010,(4):31-33
目前,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1927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全球代表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观点搬上议程。经过30年的深化,可持续发展已经达成共识,建筑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由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型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韩宇  袁文凯  周欣荣  朱海明 《城市》2010,(10):41-44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对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见图1)。依据规划,天津的城市空间格局将逐步由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核心区的主副中心关系向双城格局转变,从而使滨海新区的城市功能地位进一步提升,进而充分发挥双城的特色作用,联动发展,实现天津国际港口城市、  相似文献   

20.
加强超大城市的城市病治理,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北京为例,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交通道路、污水处理、能源生产等领域建设能力不断提升,但首都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承载压力大,地铁覆盖面不够,污水处理缺口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问题需要系统性治理。加强北京超大城市病的治理,需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指导,加强首都城市圈基础设施均衡化、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加大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密度和覆盖面,构建首都水生态圈,开发低碳新能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疏解非核心功能和产业转移、人口外迁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