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路径浅析——以石家庄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赛鸿  朱江涛  刘伟 《城市》2009,(11):76-78
我国是建筑大国.也是能耗大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我国城镇现有房屋建筑面积180亿平方米.而达到节能标准的仅有28.5亿平方米.占既有房屋总建筑面积的16%.并且13%的建筑为近5年的新建节能建筑。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7%,是三大高能耗领域之一。而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高达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多,因此建筑节能工作刻不容缓。建筑节能工作不仅强调新建建筑,针对大量的高能耗既有建筑的节能工作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筑节能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海林 《职业时空》2008,4(6):170-171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增长迅猛。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日常运转及建筑拆除等项目的能耗,其中比重最大的是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约占70%~80%。根据2000年的数据,中国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已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7.8%,这个比例还将不可避免地上升到35%左右。  相似文献   

3.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都不容乐观,钢铁工业是我国九大重点耗能行业之一,总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5%,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近9%。因此在今年“两会”上有关专家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呼吁资源型企业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法国家庭的电力消耗20年翻了一倍,民居建筑的能源消费占法国能源总消费的45%,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法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5%。近年来,法国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能型建筑,通过改善房屋结构和利用自然能源,达到节省电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住宅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已逐渐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大户。根据相关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约30%,而建筑能耗的30%~50%是通过外围护结构损失的。因此,有效做好外围护结构的保温与隔热是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环节。目前,国内外保温材料品种匮乏,市场需求巨大,特别是高性能保温材料更是供不应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科技含量高、产品性能好、生产稳定、环境良好的非燃烧体保温材料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相似文献   

6.
《城市》1993,(2)
房地产市场一瞥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房地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做为新兴行业的房地产业已在我国迅速崛起并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自1992年年初以来,我国房地产业日趋兴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房地产开发、经营和交易机构在全国已逾万家,房地产业的营业额也在迅速增长。以1992年商品房投资为例,相比于1991年,福建增长55%,青岛增长83.3%,长春增长110.4%,西安增加71.4%,海南增长100%以上。同时,土地批租增大,且地段也趋于城市中心区。外商投资也向房地产业倾斜。“三资”企业占房地产企业总数的比例,天津为23%,武汉为35.6%,北京为37.1%。有的城市如福州外资所占比例已超过内资企  相似文献   

7.
建筑业是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高达18亿~20亿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目前,建筑能源消耗已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7.5%,预计再过20年,就能接近发达国家占社会终端总能耗40%左右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职业》2011,(31):16-17
在一份“2010年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中,与福布斯榜单中多达六成富豪从事房地产业不同的是,排在第一位IT行业之后的创富领域是现代农业产业。在上榜的1400人中,农业相关领域的创业者有233人,占16.6%。  相似文献   

9.
贾琼 《城市》2009,(9):73-75
一、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我国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据住建部(原建设部)公布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法国家庭的电力消耗20年翻了一倍,民居建筑的能源消费占法国能源总消费的45%,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法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5%.近年来,法国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能型建筑,通过改善房屋结构和利用自然能源,达到节省电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公关世界》2009,(1):35-35
每年一届的韩国建材展由韩国著名的HOMDEX建筑展览公司主办,是韩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建材展。2008年展出面积20000平米,共有170多家优秀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参展企业占国际展商总数的19.1%,到场的参观者数以万计。第11届韩国建材展定于2009年2月3日-2月7日在韩国首尔COEX太平洋厅和印度洋厅举行,预计将有韩国和海外20万名观众参观展览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此时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木结构建筑。在所有的主要建材中,木材是唯一可以再生的建材,在能耗、温室气体、空气和水污染以及生态资源开采方面,木结构的环保性大大优于砖混结构和钢结构,是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木结构建筑的成本与其他结构的成本相当,只要规划合理,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白惠艳 《城市》2002,(4):57-58
一、发展趋向房地产业是经久不衰的传统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在发达国家,房地产业产值约占总产值20%以上。由于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有时会随经济起落有所波动,但大趋势总是跟经济的发展和国土的开发、社会的进步一致的,是朝前发展的。我国房地产业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出让土地和商品房市场上有所突破。据调查,1992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局面,全年完成732亿投资,全国城镇新建住宅1.6亿平方米,这是加快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但这仅仅是开了个头,当前我国城市人均住房不过7.…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尤其是优质能源的需求量也将持续上升。在各种能耗当中,我国的建筑能耗比例最大、发展最快,已占到全国总能耗的27.6%。目前,大量的建筑通过建筑节能技术的利用节约了能源,提高了室内的舒适度,不但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产生诸多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建筑节能技术的经济效益节能建筑在建设时期往往增加了初期投资,使建设费用增加。但从能量效率方面分析,节能建筑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并能在一定的年限内回收节能投资费。而且,在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平衡后,节能建筑就进入了纯收…  相似文献   

15.
德国新型住宅 节能理念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是一个环保意识非常强的国家,住宅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是为了根本上减少能耗,节约能耗费用,减少CO2等有害气体排放量,减轻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以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德国政府将节约能源、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宣布逐年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2005年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的水平减少了 25%,住宅节能工作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人口密度不大但能源消耗惊人的美国,建筑物消耗的能量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其费用每年高达2000亿美元。仅商业性建筑(办公楼,商店、学校、医院等)每年的能耗费用就达800亿美元。除耗资巨大之外,还要在环境方面付出很大的代价;美国在家用电器及建筑物的取暖、降温及照明上所用掉的能源,一年要产生5亿吨二氧化碳,亦即每个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住房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在中国这样人多地少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让大多数居民买得起房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这就是我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国情。从长期看,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还面临产业定位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准确,地产投资在国民经济总投资中占比过大,政府调控目标设置不科学、调控手段有限及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职业》2010,(1):70-70
一组数据值得玩味:1992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8.8%,2007年只有52.3%,16年下降16%,平均每年下降1%;而政府和企业收入上升16%。人民日报记者多地调查也发现,普通居民“干得多,挣得少”。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这一情况,引起社会反响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房地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在我国,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受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受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影响。同时房地产业又是反馈经济、社会状况敏感度很高的产业,其健康发展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 我国房地产业近几年有  相似文献   

20.
张萍 《安家》2006,(12):182-184
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这些年,也是建筑业获得鼎盛发展的阶段.虽然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建筑设计却没有像房地产那样成为公众视野的中心,也没有在社会中取得很高地位.而眼下房地产业发展的品牌化趋势、同质化隐忧,似乎为建筑设计走向台前提供了一个契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脉搏引起更广范围的关注,建筑设计师及机构也更多地在媒体发出声音,更多地出现在公众场合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