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西戏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把中西戏剧发展史加以比较探讨,研究其起源、形成和发展上的异同,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总体戏剧规律,识别中西戏剧的不同特质,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西方戏剧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民间的宗教仪式,具体地说,就是农村祭酒神的颂歌演变来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倪索斯是掌管万物之神,后来成为酒与葡萄之神。古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的角度加强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渊源及其形成过程的考察,来阐明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沦及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渊源 精神生产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个概念,并对它作过有益的探讨。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正是在批判地继承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对马克思影响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思想的提出顺应世界潮流,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生态问题严峻的状况,在总结我国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邾,又称邹,是一个古老的东方部落方国,西周初年所封的鲁国乃古代东方的奄国之地。两国域内著名的"汶阳之田"与"泗西之地",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古老东方文明。这一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岳石文化与晚商文化的冲击、西周文化东渐与邾奄文化的交融、春秋人文思潮与邾鲁文化的形成。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文化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经世史学萌发于先秦的历史鉴戒思想与孔子的以史入世思想,至汉代正式形成。汉代经世史学的形成既与这个时期封建正统史学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又与这个时期经学研究中的经世致用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西小说人物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小说在经历早期的“人随事转”的阶段之后,共同以对人物客观行动的描写塑造出典型形象;接着一起向主观转折,描绘出只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人物;最后又共同回归到客观写实,并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心理刻划。中西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共同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其间人物的行动性又是中国小说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力图在动态结构中体现历史发展和内在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历史上开始萌生,就受到了歧视和贬抑。长期被看作“小技”、“末流”,而为正宗的诗文家、理论家所不齿。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古代小说仍然不时受到一些人的责难。如有的论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都是“章回体”,“有重视讲故事的特点”,因而是“原始的、落后的、属于幼年期”的作品,不及那些“抒情的、表现感受和情绪的文学”。还有的论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忽视典型创造,人物多是类型化的扁平人  相似文献   

8.
中西古典悲剧在结局处理上有截然相反的特点 :中国古典悲剧大多是以“大团圆”来收场 ,意在满足观众正义感的心理需要 ;西方古典悲剧则大多以悲惨结局收尾 ,意使观众体会到强烈的崇高感。中西古典悲剧结局区别的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 :中国古典悲剧的正义感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中国文化中无往不复的宇宙运动观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及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方古典悲剧的崇高感则与古希腊文明史分不开  相似文献   

9.
中西封建制形成的不同途径与中西封建社会的不平衡发展彭顺生在中西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虽然中西方都遵循着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的普遍规律,但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不同,因而中西方封建社会形成的途径也不同。西方封建社会是由“外力...  相似文献   

10.
一、副刊——文学的起点新加坡独立前,新马两地的文学,合称马华文学。马华文学是承接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余波而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1919年10月初由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出版的《新国民杂志》,是马华文学的起点;直到1925年,新国民日报的《南风》和叻报的《星光》这两个文艺副刊的出现,使得马华文学有了营垒,力量增强,是马华文学运动的开端。(注1)其实,报纸的副刊和期刊一直是马华文学发展的命脉所在。  相似文献   

11.
博尔赫斯小说的艺术生成皆有赖于某个意象,这个意象往往来自于生活,因此具有特殊的质感;同时,它还承载着生成与统摄万事万物的特殊作用.正像芝诺的"一"和老子的"道",它们既简单又复杂;博氏的意象既有具体的形态,又是抽象的形式,无一物不源出于它,无一物又不回归于它.博尔赫斯从中西方早期哲学中汲取了重要的思想营养,获得了重要的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哲学上 ,中国和西方分别具有儒家人本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而上学传统。这两种形而上学传统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其形成对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在现代会出现强烈反对各自的形而上学传统、重新肯定其非形而上学传统从而使中西互相接近的思想倾向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 ,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世界新文化的产生。一、中西形而上学形成的宗教背景历史上 ,形而上学的形成与宗教思想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形而上学是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而产生的 ,是…  相似文献   

13.
小说的真实不必拘泥于真实的历史,但又必须表现历史的真实,这一悖论构成了小说的真实观,成了小说创作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在中西小说发展过程中,对于小说真实观的理解有不同的经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到中西小说在叙事内容与叙事形态上的差异。本文试图从真实观这一点出发,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中西小说作一比较。一、文艺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对小说真实性的见解广义地说,小说与历史均是叙事的文章,而对叙事之作的衡量,真实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将小说与历史作区别,关键又在于对真实性作出不同解释。从中西小说理论发展情况看,在对小说真实性这一点的理解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见解。陈独秀在《红楼梦新叙》一文中说:“中土小说出于稗官,意在善述故事;西洋小说起于神  相似文献   

14.
《中西小说比较》前言饶子自从1827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采用“比较文学”这个名称到现在,已经过去166年。如果从英国学者波斯奈特1886年发表第一部关于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的专著《比较文学》算起,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比较文学的研...  相似文献   

15.
<正>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说:“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同诗人都向娼家女子奉献过他们的慈悲,有时还有伟大人物用他的情爱和名誉恢复了他们作人的资格。”(夏康农译本)《茶花女》是以歌颂妓女为主的小说。西方类似的著名小说还有法国莫泊桑的《羊脂球》、俄国托尔斯泰的《复活》等等。在这些小说中,作者无不以热烈真诚的爱,赋予那些苦难的妓女以无比圣洁伟大的形象,以致令人涕泪纵横,难以忘怀。中国以妓女为题材的小说也是如此。唐传奇《霍小玉传》、《李娃传》,宋传奇《谭意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文化学者中,钱穆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国学大师,他所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学术之路,作为转型期学人,他既终身致力于国学研究,又特具现代思维,得以洞开的心灵与宽广的学术胸襟,广纳中西文化的精华,他的学术理路,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动态"的文化观念.对待中西文化,他主张重整体、探精微、观互动、尚兼容,在多种文化的比较中去寻找中西文化互补、互证、互识的途径,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审视人类文化共性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民族文化的学术地位,在其笔下,所创造的是一种超越一般国学大师的文化立场与狭隘学术视野的现代文化语境,这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20世纪的学术奇观.  相似文献   

17.
以儒佛道为主的传统文化长期影响中国文人,现代知识分子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在近现代转型时期形成的白马湖作家群,思想观念中融入了现代理念,但考察其文化接受渊源,依然不难发现传统文化思系纳羁逃跋?这可以从他们对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身体力行,对佛家文化的皈依与认同,对崇尚自然、沉默避世的道家文化的相通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8.
四川作家群反叛、张扬、追求自由、注重个性的共有特点,正是地处西僻、远离正统文化、道德理性负轻的巴蜀自由、反叛的文化传统使然。巴蜀文化精神不仅从方方面面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塑造,也对四川现代乡土小说文本施加着最根本、最直接的影响,它不仅是小说文本内容的母性渊源,也对小说文本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至巨,如“龙门阵”风习与小说的故事性叙事,方志意识与小说的地域指认等,皆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9.
20.
胡适无神论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思想中的无神论思想是胡适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考察胡适无神论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我们可以发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他的潜移默化 ,使他逐渐成为一个“无鬼无神的人” ,并形成了其无神论思想的根基。二、近代自然科学的传入和普及 ,使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无神论思想。三、实验主义的“决定性影响” ,成为胡适反对有神论的根据和立足点 ,并一直成为其反对宗教“神”的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