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5,(2):160-170
《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复杂的演变过程。《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第四稿。“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①《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它原来在“贾探春理家”之前《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位置上,而后被作者向前移至“葫芦案”和薛宝钗“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②故事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沿着这里往下创作,直到“末回《警幻情榜》”③为止,从而创作出“百回”④《红楼梦》。而后,曹雪芹将《上三十回》⑤压缩成三回《红楼梦》,放在第四回之前,作为小说的开端,之后,他又从开端修改下去,成为“百十回”⑥《红楼梦》,但始终未改变《红楼梦》创作思路。《红楼梦》创作思路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思路,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思路。这为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红楼梦》结构、主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红楼解梦》的出版标志着一个“红学”新学派──“解梦”派的诞生。它的基本理论是成:《红楼梦》如“风月宝鉴”那样有正反两面─—正面是以“假语村言”写成的小说,背面则隐写着一部真实的历史。为了能看到这部历史,创立了六大理论支柱: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有自己特殊的创作规律的理论;关于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的理论;关于脂砚斋即曹雪芹和他妻子合用的批书笔名的理论;关于曹雪芹写作奇法、秘法的理论;关于《红楼梦》中存在雍正帝和曹雪芹两套纪年的理论;关于把唯物主义和辨证法运用到《红楼梦》研究的理论,由此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红学”理论体系。按照这种理论,不仅可以在脂批引导下看到《红楼梦》背后所隐写的被乾隆删削的真实历史,而且还可以解决一系列“红学”难题。  相似文献   

3.
《风月锦囊》刊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月锦囊》刊印考黄仕忠《风月锦囊》是一部戏曲和散曲选集,国内向无传本,今仅存于西班牙爱斯高亚圣劳伦佐(ReadBibliotecadeSanLorenzodelEscorial)图书馆。本世纪20年代,戴望舒旅欧时曾见,并作《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尔...  相似文献   

4.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这是空空道人听说《石头记》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后为该书题的一绝,脂砚斋认为这是《红楼梦》的“第一首标题诗》,我以为这也是理解曹雪芹小说创作思想的一把钥匙。这首短短的小诗,浓缩了曹雪芹对“情”与“梦”、“真”与“幻”,“味’与“新”辩证关系的认识,涉及小说创作发生论,艺术真实论,审美功能论等重要理论问题,我们的讨论可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5.
曹金钟 《江汉论坛》2006,(5):119-122
《红楼梦》中时序“矛盾”产生的原因,除作者创作思想及艺术手法的体现外,另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因作者重写意而产生的结果。写意美学思想和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在这里是合拍的,正是由于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一直贯穿着写意美学思想,才有意无意地造成了一些时序的“矛盾”,甚至地点的“矛盾”、人物年龄的“矛盾”以及其他一些“矛盾”等。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与梁启超在百年之隔的两个时代在小说创作观上均有突破与创新。曹氏的“适趣”说与梁氏的“政治”说是他们对创作理论的突破 ,而“适趣闲文”与“理治之书”是他们创作实践中创新的结果。两者对比鲜明 ,表现出盛世文学与乱世文学各自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潘承玉 《东岳论丛》2001,22(1):135-138
曹雪芹假林黛玉之手创作《葬花吟》时 ,整体构思和意境极可能借鉴了康熙年间石庞的《祭落花文》。这不仅因为二文有相似之处 ,并且还因为石庞其人有其明显的特点 ,他极可能就是曹雪芹塑造贾宝玉形象的原型之一 ;而曹雪芹假林黛玉之手创作《五美吟》时 ,则极有可能借鉴了明遗民马銮的《咏美人三十六绝句》。这不仅体现在马作与“林作”之间有较大的有相关性 ,而且也缘于马銮与曹家的密切关系。诗歌创作的关键在于林黛玉所说的“第一立意要紧”。从《祭落花文》到《葬花吟》 ,从《咏美人三十六绝句》到《五美吟》 ,正体现了曹雪芹的这种自觉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有些人总是不顾与曹雪芹大体同时的人留下的诗文、评语所反映的事实 ,千方百计剥夺曹雪芹的著作权。实际上以曹家为蓝本是曹雪芹创作之初就定下的基本构思。《红楼梦》中的“贾”字 ,是由“曹”字改装而成 ;而由“贾”衍生出一个“甄” ,却是借着谐音和反义加以仿拟 ,这便形成了《红楼梦》构思上虚实相成的格局。与之相关 ,书中的金陵与京城是北京、南京 ,南方、北方 ,实境、幻境互为补充。《石头记》之名与作品的题材来源和人物的本事关系密切 ,是此书的本名。  相似文献   

9.
1979年第3期《北方论丛》上发表的《石兄和曹雪芹》(作者戴不凡)一文,极力为其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在石兄旧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巧手新裁改写成书的”观点辩护,竟把甲戍本首回开始介绍甄士隐(即“真事隐”)时的朱眉,主观武断地断读为: 能解者方有酸辛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然后加以发挥,说什么:“‘哭成此书’缺乏主语”,“‘哭成此书’的主语明是石兄,如非抄胥所漏,必  相似文献   

10.
霍国玲在《山西师大学报》以“反照风月宝鉴”为题,论述了《红楼梦》的主线问题.文章提出,近年来,红学刊物不断发表研究《红楼梦》主线的文章.所谓一部分作品的主线,一般是指表现这部作品主题思想的主要情节线索.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的主线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为了探讨作品的主线,首先必须抓住作品的主题思想.研究者都承认此书中隐进了作者难言的苦衷,但作者饱蘸着人生血泪“哭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诈妮子调风月》结局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元杂剧《诈妮于调风月》的结局 ,争议颇多。本文从两方面论证了这一结局既圆满又具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描写男女之间“情”与“性”的问题上,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那就是曹雪芹反对“淫乱”。《红楼梦》中凡是与“淫乱”相关的人物,无论男女,均没有好下场。曹雪芹采用“用俗笔,写俗人”的手法,十分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性爱观。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是生活于十八世纪上半期的作家。当时虽然还是封建社会,但已经有了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红楼梦》的出现和明清之际许多进步思想家的著作一样,都是“天崩地解”时代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潮流的产物。这部标志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高峰的文学巨著所以出自曹雪芹之手,同作家在康熙和雍正政权交替时期遭遇的重大政治变故直接相关。他是怀着“新愁旧恨”、饱含着血泪进行创作的。《红楼梦》开头引录的关于“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段“作者自云”,是理解创作缘起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刘坡 《船山学刊》2011,(1):151-154
明代金陵的娼妓业最早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的亲自督办下建立的,一为粉饰太平,二为征收脂粉钱作为税银充实国库。正德、嘉靖年间,由于武宗的南巡、文士的品评,秦淮妓业勃兴,至万历而极盛,南都名妓云集,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女性文化群体,秦淮风月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代名词。直至明清鼎革,伴随着社会的动荡.秦淮风月渐趋衰落。这一过程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文士为代表的中层与以妓女为代表的下层互动作用呈现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曹雪芹家世、祖籍的研究中,《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以下简称《五庆堂谱》)为不少学者所重视。冯其庸先生对这部曹氏宗谱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以此谱作为主要依据,写出《曹雪芹家世新考》一书,确立了他的曹雪芹祖籍“辽阳说”。1990年5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影印出版这部曹氏宗谱时,冯其庸先生还以“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名义在“出版说明”中写道:“《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俗称《曹雪芹家谱》)是清同治年间重修时的正式抄本,列举了中国伟大作家曹雪芹的始祖、祖辈和父辈的世系,是一部关于曹雪芹家世的历史文献。”并说:“此谱的历史真实性与曹雪芹的血统关系不容否认,它对于研究曹雪芹家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贾秀云 《晋阳学刊》2009,(2):118-121
朱弁在使金期间的著作《风月堂诗话》继承了前人的“体物”理论并加以发展,辨证地批评了江西诗派以“故实”相夸的创作倾向,高度评价了杜甫和苏轼的诗歌,对黄庭坚的诗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诗话在理论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对金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的成书走了一个异常复杂的悲剧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质变和升华。曹雪芹在写《风月宝鉴》的时代是一个破落的纨绔子弟。他借助小说的外壳,通过贾宝玉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和历史的异端见解。其主要表现为从风月之情到违圣真情;从风月之悔到意建之悔;从齐家到出家;从补天到空。高鹤的续写是败笔之作。《红楼梦》成书的演变是一个由平庸到颖脱,又复为平庸;从正统中挣脱又复归于正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压卷巨制.《红楼梦》又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与作者曹雪芹同时代的评论家脂砚斋说:“雪芹撰此书,亦有传诗之意”.曹雪芹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大量诗词曲赋,人们通常称为“红楼梦诗词”,其各体兼备、寓意深邃,具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红楼梦诗词或为了深化主题,陈述此书立意之本,或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或描绘周围环境,烘托故事氛围,或预示大厦将倾,家运消亡的悲剧结局…….作者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见解、精湛的艺术手法熔铸出一种独特的诗的境界.这些诗词一直成为“红学”领域研究和探求的重要课题.诸如:其中内容之一,就是《红楼梦》诗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别号“梦阮”。表示向往阮籍之意。曹雪芹的处境、思想和态度有许多和阮籍相似之处。 阮籍身处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天下多故,名人少有全者。”为了避祸全身,他放荡形骸,任诞下羁,“口不臧石人物。”与阮籍相距一千多年的曹雪芹,时历康熙传位雍正(实际是夺位)的特殊年代,其时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波及全国。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曹雪芹隐居西山村写《红楼梦》。二人的作品都“发言立远,其旨遥深。”内容多是抒写自己的愤懑和忧虑。在艺术上都以“真”来反映社会生活,开导了一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两千年前,庄子以著名的“蝴蝶梦”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困惑与迷惘;时隔千年后,曹雪芹以“红楼梦”抒写出他对社会的忧患和人生的感伤。庄子“以天下浊,不可与庄语”,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厓之辞”发泄他的一腔愤懑,曹雪芹则塑造出“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的贾宝玉,以倾吐胸中的块磊。庄子与曹雪芹,一个是豁达的哲人,一个是多情的骚客,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但二人却是同一机杼,同一怀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