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说观和小说史观是构建小说史的核心和灵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也规范了中国小说史学八十多年的发展.然而,其以小说为虚构的故事的现代小说观与六朝志怪和志人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认知方式大相径庭,按照进化论所构建的小说发展线索也不能客观反映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实际.中国小说史的建构从鲁迅开始,不必也不应该到鲁迅就结束,全体小说研究者都有责任和义务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重构中国小说史,让中国小说史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以推动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努力探讨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及其文化特色,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萧相恺先生是知名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专家。数十年如一日,他在中国小说史领域孜孜矻矻、辛勤不懈地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的专著《宋元小说史》、《世情小说史》(署名向楷)、《稗海访书录》、《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史论》,以及他编纂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与欧阳健先生合作),主编的《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校点的《宋元...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小说史料专集,鲁迅校录《小说旧闻钞》常常被视为《中国小说史略》的副产品。然而两书之关联,不限于分别承担小说史料和小说史论之职能,一起构成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体系。在《小说旧闻钞》的校录和出版过程中,鲁迅对史料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将杂乱纷繁的史料整合为一部系统的史料专书,有意借助史料承载并呈现自家的小说史观,作为小说史料专书的《小说旧闻钞》由此获得了独立的学术价值与生命力。该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史料读本,成为小说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与《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一并构成史料、史论与文本相结合的完整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体系。《小说旧闻钞》不仅是《中国小说史略》的史料准备,还成为后者学术思路的延展。以小说史观为引领,史料也成为一种方法。《小说旧闻钞》和《中国小说史略》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体系中体现出互为因果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进化史观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占据主流,为绝大多数文学史家所采用,影响至深。作为小说史家的鲁迅,也受其影响。然而,在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过程中,鲁迅对进化史观进行了取舍扬弃。独特的小说史建构方式,使《中国小说史略》成为中国小说史学史上一部特点鲜明而又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术文本。  相似文献   

5.
自"小说界革命"以来,在现代学术立场下,学术界出现了众多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著作。这些小说史著,因理念局限,几近千篇一律,实际上没有完整、准确地呈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熊明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论》,在生活史视阈下重写中国古代小说史,以重返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发展的历史现场为书写理念,以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殊品格的发生与演变为重心,通过多角度、多线索的立体考察与研究,书写出一部全新的中国古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在方法论上给后来的小说史研究以重要的启示。早在50年代,李长之先生就发表了题为《文学史家的鲁迅》的长篇专论,全面地高度地评价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学术价值。然而,在谈到《中国小说史略》有关唐传奇的评价时,李文对于鲁迅的识见的理解却似乎不无偏颇,而且从行文上看,李文自身也似乎不无矛盾。一方面,李文注意到,“他(指鲁迅——引者注)之特别珍视唐人传奇,也是在‘意识之创造’”;另一方面,李文却认为,《中国小说史略》“讲唐代传奇而对《李娃传》、《柳毅传》、《霍小玉传》只寥寥数笔,还不如《秦梦记》、《三梦记》详”,乃是《中国小说史略》的一个缺点。殊不知  相似文献   

7.
陈平原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创性意义在于,他在小说史理论构架的开创和小说史书写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了对一种新的小说史观的发现。概括起来,“原创性”的理论构想、对新的小说史书写体例和类型研究的实践、内部形式研究中纳入外部文化因素的整合型小说史观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实证精神即实证主义者的治学精神,其实质就是拿出证据,追求真实。鲁迅先生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实证精神,是他受西方实证主义与清代浙东学派治学精神影响的结果。鲁迅先生治中国小说史的实证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重视小说史料的真实、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重视论断之"言必有据"。探讨鲁迅先生研究小说史的实证精神,学习先贤审慎务实的治学态度,对当下中国学术界的功利主义风气,或许会有警醒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第一块基石",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中国小说史略》的题名中,"小说史"何以言"略",是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小说史"之"略",既与作者撰写全书的体例、结构有关,也与作者的叙述策略及学术理念、立场有关。就《中国小说史略》而言,"略"至少包含三层信息:其一,"略"是作者教学的实际需要;其二,"略"是作者撰史的表述策略;其三,"略"是史家对史料和史实的精要提炼。在小说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体现了文学史家的高超眼光,为后代学者撰述中国古代小说史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热潮贯穿于上世纪80年代,呈现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的态势,其中杨义、严家炎、陈平原等人的小说史著作都已成经典。通过对三个发展阶段的梳理以及对经典著作的重新审视,可以发现其中隐埋着一条包含小说史体例、小说史视野以及小说史观在内的编撰模式流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小说史研究在小说史类型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编撰方式多样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展望新世纪,必须在观念创新,重视文献,深入专题以及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才可能取得小说史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罗贯中的著述关乎罗氏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和中国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的若干重要问题,一向颇受研究者关注.整理总结自明清以来的有关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该课题,于<三国演义>、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等的研究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评价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他把温婉含蓄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表达的内在特质加以肯定,并且从描写语言、叙事语言以及刻画人物几个方面对其描摹刻画的语言特点进行了精当卓越的阐发,在中国古典小说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论述了类型描述在小说史叙写中的重要意义,并把《宋辽金元小说史》的撰写作为实例,作了具体的剖析,认为此书成功的写作实践启示我们:类型描述作为小说史叙写中的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只要建立在详实、过硬的材料说明,严密、周详的逻辑推理,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扎实、严谨的学风的基础之上,它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推进,类型描述必将得到学者们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和更充分的应用,从而成为更深刻地揭示出小说发展规律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古代小说史的著作,书中论述的小说颇具代表性。"积累型"是古代小说繁衍发展的方式之一,这类小说在形成历程中有厚实的母本文献基础,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角色、艺术构思等世代积累,后世文人的改、增、删等润饰加工提高了其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6.
何光渝的<20世纪贵州小说史>是贵州的第一部小说史.本文对该书的优点和不足,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该书是一部学术视野开阔,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厚积薄发的力作.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奠基作用陈在东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在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以前是相当粗浅的,只可算作起步阶段。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起步晚,是有历史原因的。中国历代封建正统文人都不重视小说,只有诗、古文、辞赋,才能登文学的大雅之堂,把小说和戏曲看作“君子勿为”...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念对小说的轻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薄弱,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对古代小说史进行了纵向梳理,探寻各类型小说发展源流,并结合社会历史文化对各时期小说特征进行分析,体现出明晰的史理意识,为近现代的古代小说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个世纪 2 0年代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以来 ,有关小说史的述作已经出现了许多种 ,既有通史性的 ,也有断代性的 ,还有分体分类性的 ,这些成果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较高的平台 ,也常常使研究者们感到难以为继。整理、介绍已有的研究成果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以此充实、更新小说史教学的内容 ,避免后来者做没有意义的重复劳动 ,这不仅是目前小说史教材编写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也是小说史学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是开拓小说史研究新境界的基础。基于这种认识 ,当我读到李献芳女士所著的《中国小说简史》(古代部分 ,以下简称《简史…  相似文献   

20.
继日本学人盐谷温著《支那文学概论讲话》出版之后,鲁迅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册先后问世。这两部论著存在着一定的学术关系,同为近代中日两国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先驱之作。两位学者都有各自的学术师承及汉学基础,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科学和日本新学的各种影响。这些因素都体现在两著的论述内容及研究方法的异同上。由于著作性质和学术背景的不同,两者在体例、篇幅、材料的取舍上都有各自的侧重和选择。双方在学术上的认同、借鉴与交流也促进和深化了彼此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两者从事的中国小说史研究,其背景、过程与学术影响,都体现了在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术研究也实现了传统方法与新学结合的转变。中国文学史研究不仅出现了推陈出新的气象,双方的研究也体现了中日汉学同源异流、互动影响的学术史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