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假说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建构科学哲学的体系,波普尔认为理论就是假说;假说产生于对问题的大胆猜测;假说不能证实,只能证伪;知识的增长是新假说取代旧假说的过程;“逼真度”是对假说进步真理性度量的标准;假说的方法是猜测反驳。波普尔从此出发,对假说进行了逻辑分析。作者对波普尔的假说观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波普的知识增长论否定归纳法在科学中的作用,认归纳为神话,从而否定知识增长的“积累主义模型”;他提出的新的知识增长理论认为,通过“猜想—反驳”知识才得以增长,其程式为:“P_1→T T→EE→P_2……”,即“问题→试探性理论→排错→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建立了与堆积知识大山的积累主义相对立的“间断模型”。在知识增长论上用“猜想—反驳”法否定归纳法,具有一定变革性意义;然而“猜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从解决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出发,在批判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理论的主要思想.他的知识理论的核心是为了说明,追求全称陈述的知识只是人类的理想,但人类只能逼近真理而不能完全达到真理.知识是客观的、实在的和自主的但本质上是猜测的、具有不确定性,知识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来实现的,衡量知识或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相似文献   

4.
波普尔从解决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出发,在批判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理论的主要思想.他的知识理论的核心是为了说明,追求全称陈述的知识只是人类的理想,但人类只能逼近真理而不能完全达到真理.知识是客观的、实在的和自主的但本质上是猜测的、具有不确定性,知识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来实现的,衡量知识或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相似文献   

5.
波普的知识增长理论在波普科学哲学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这一理论从“波谱问题”出发,对归纳法和逻辑实证主义的静态知识结构进行严厉批判后,构筑了以猜想——反驳为增长途径的科学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整个理论浓缩干P1→TT→EE→P2……四段图式中,其中第二段和第三段即是猜想与反驳,是知识增长的关键环节。波普知识增长理论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及重视问题的精神,对我们迎接知识经济的来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成就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的证伪主义原则以试错法为基本方法,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为核心问题,他反对归纳主义,否定并从逻辑上批判了可证实性原则,同时他认为:“检验的严格性”、“确认”以及“逼真度”为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提供了理论支撑,把科学看作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筑起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即“问题-猜想-反驳-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中所体现的是两方面:一是大胆的猜想,科学的创造精神;二是严格的否证,科学的批判精神。这一理论对当今中国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一种进行哲学思考的全新视角,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探讨和研究波普尔科学哲学的时候,对他学说中的积极因素作了比较多的挖掘和肯定,这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以为,对波普尔学说的评判还不够全面。尽管大家也看到了他学说中的不足之处,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反辩证主义的基本立场,没有联系他这一基本立场来分析他的学说。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点粗浅的分析。片面性、走极端是否证主义的最大缺陷否证主义是波普尔认识论的灵魂及根本方法。波普尔首先在现代科学革命的潮流中抓住了可否证性这个概念,以此为标准来解决科学的真伪即分界问题,他确信“这个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科学的哲学上许多基本问题的关键。”①其次,通过否证原则解决了归纳问题,提出了反归纳主义的观点,以他的“检验的演绎法理论”作为直接对立面,把科学定义为猜测与反驳。再次,他从否证主义出发的认识论必然引出“世界3”的理论,因为要  相似文献   

8.
波普曾长期研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简称《批判》和《导论》),按波普的看法,他在形成自己哲学思想过程中,从“猜想一反驳”的初步构想的形成和后来以批判维也纳学派的形式正式提出自己的思想,都与康德哲学思想的某些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说来,表现为他对康德哲学的利用与修正。本文拟对此作一阐发。一、“猜想一反驳”的初步构想与康德哲学关系波普曾把自己思想和康德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猜想一反驳”的初步构想。波普在1919年底得出分界问题的基本答案后,继续进一步思考科学方法论的其他问题。1921—1926年间,他特别关注知识形成理论。在当木工学徒期间(22—24年),他形成了如下(?)法:知识的形成有教条阶段和批判阶段。教条阶段是某种期望、某种行为规律在其中形成,从而  相似文献   

9.
波普尔从批判理性主义出发,从分析科学知识的动态过程着手,揭示了科学是科学家不断发现、不断革命的过程,从而建立起“猜想与反驳”方法论。波普尔通过科学发展的两个基本环节——猜想与反驳,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波普尔方法论内含的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批判精神对于现代科学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逻辑界中“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的实例分析,是非常混乱的.同一个例句,却有截然相反的分析;同类型的例句却有不同类的分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流行的“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的分类缺乏科学的标淮。本文认为可以取消“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的分类;或者将“直接反驳”定义为“不需要假设被反驳判断真进行的反驳”,将“间接反驳”定义为“需要假设被判断真进行的反驳”.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与SARS的战斗中 ,科学哲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哲学的知识原理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是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手段 ,病原体之争和果子狸说更是直接说明了两者的作用。从科学哲学角度研究SARS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试析波普否定"历史规律"的推导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普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客观进程,从而导致了历史过程无客观的规律性。他坚守线性因果规律观,否认趋势是规律的特殊形式,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可能性。他认为规律应该具有普遍有效性、重复性、可检验性,然而人类历史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单一的历史过程,历史科学中的假设是对特殊事件的猜测,是不可检验,不可证伪的,所以没有一条贯穿社会历史过程的规律。他还给出了由“纯粹的逻辑理由”可推知历史无规律可循的逻辑论证,但他的说法却难以自圆其说。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纯逻辑理由”等方面分析波普否定“历史规律”的推导模式,可以发现因波普将证伪主义方法论、因果律和知识的作用绝对化,使其否定“历史规律”之说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人类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奉为金科玉律。然而 ,知识极大丰富的人类却因道德滑坡、滥用科技使自己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是只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忽略哲学的发展致使人类知识有余而智慧不足。对知识与智慧的矛盾进行哲学反思 ,我们得出结论 :人类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所提供的知识 ,更需要哲学所提供智慧的指引。为此 ,我们必需重视哲学 ,发展哲学 ,用哲学所提供的智慧来指导人类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人文科学认识的客观性,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和争论,并成为困扰人文科学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难题,对其进行合理分析与解释有着重要意义。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客观性"概念必须重新加以界定。人文理解的多元性或不一致性并不影响其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技向地质科技的渗透 ,促进了地质科技现代化。地质的概念从”矿产”向”社会化”转变 ,地质科技发生了从以找矿为主的”矿产型”知识结构向以服务于社会环境为主的”社会型”知识结构的飞跃转折。相应地对现代地质科技人才提出了新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批判理性主义也称"证伪主义"、知识进化论,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说,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需要通过"证伪"发现并矫正其中的错误,推动知识进步;科学包含错误并非缺点,而是知识探索过程的必然现象,"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长恨歌》主题解读、阐释过程的分歧正是提出新说,"证伪",再提出新说,再"证伪",不断"试错",最终更加逼近《长恨歌》主题真实面貌的研究过程,参与者的"试错"都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了贡献。批判理性主义强调理性的批判(非意识形态或单纯学派之争)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理念对推动中国学术的深度拓展与实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知识科学已经产生了研究成果,如知识转化理论、知识系统化方法和知识创造力开发方法.预计近期研究者将在重大自然科学领域,在现有知识科学的协助下,获得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此,必须建立一个"Ba"或者一种情境,它可以支持科学知识创新的发展和实践.文章在i系统和三重螺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研究能力和研究环境的一览表,旨在设计和评价学术团体技术创新的"Ba".文章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象是知识和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及其环境.文章运用模糊对应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向管理人员提供有益的数据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理性要素代表主体探索"确定性"的诉求,既包含体现客观性的科学知识,也指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求知的方法等。"科学格致化"和"科学艺术化"是淆乱科学本体的两种现象,其实质是以"善"和"美"的职能、标准来要求"真"和改写"真",它源于中国文化特有的理性观,即以"价值理性"排斥"工具理性",形成扬"情理"抑"物理"的"实用理性",使执着于"知识"和"真理"本身的知识分子常常遭遇"实用"质疑,王小波在其杂文和小说中批驳了与之有关的"之用"逆退、"实用"诘难以及用价值判断取代真伪判断的习惯做法,这种以"善"辖制"真"、取消"真"的文化习性正是"科学"引入中国时被变异为"科学观"的主因,最终归结为思维方式注重"合"、忽略"分"甚至反对"分"的特性,这一特性塑造了与之协调的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在探索客观世界时缺乏以"程式"确定下来的"抽象的升华",这恰是理性之殇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9.
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科技传播研究在近几年渐见繁荣之势。为了促进科技传播研究在国内更好地发展,文章讨论了已得到一定发展的“普及范式”和正在发展中的“创新范式”,认为面向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推进“创新范式”的科技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本土的,或曰首先是本土的,但本土知识可以具有全球的意义。地区研究反映了本土知识的获得方式,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地区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之道,就是从本土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规律、定律)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理性人假定出发。通过跨越二者间的鸿沟,更紧密和有效地把地区研究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人们有望发展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而同时具有较普遍意义的知识和理论。但这一具某种普遍意义的认识,也仍是有限制条件的,对此应保持清醒。地区研究的认识方式,体现了这样一种认识论。基于对多个特定地区和国家的研究,有可能提出由西方经验而得出的理论的"例外"。而恰恰是这些"例外"提供了修正和发展现有理论或建立新的理论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