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星  张海波 《学术界》2008,4(2):35-45
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公共危机中占有特殊地位.依据是否有组织、是否有直接利益诉求这两个维度,可以将其分为"有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有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无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和"无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四个类型.就其本质而言,群体性事件是社会风险动态演化为公共危机过程中的触发事件.运用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对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福建福安"标会"事件、安徽池州事件和重庆万州事件四个案例进行剖析,得出了无组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般性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新理念,包括:群体性事件并非"突发",而是深深扎根于社会的结构性紧张;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和"管理"有待上升为"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2.
叙事的修辞研究方法将叙事看成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交流行为.因此,叙事就不仅再现事件,其本身也是一个事件:在这个叙事行动中,某人通过再现事件来做某事.在修辞方法看来,叙事就是"某人在某个场合为某个目的向某个人讲述发生了某事",这个定义有几重含义:首先,它特别关注故事讲述者、听众/读者以及讲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其次,它强调讲述目的,也就是承认叙事交流是一个多层次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讲述者希望吸引听众/读者,并影响其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再次,叙事者讲述某事发生的过程中,他叙述的人物与人物之间有一个伦理的层面,同时,他的叙述本身和对这些叙述的接受也有一个伦理的层面.这样,修辞研究方法就既关注"讲述内容"的伦理,也关注"讲述行为"的伦理.本文拟以埃德加·爱伦·坡的<一桶阿蒙提拉多白葡萄酒>为例来说明修辞阐释的以上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公正与利害自己的行为无关,而完全存在于利害他人--亦即人际利害相交换--的伦理行为之中:"等利害交换",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便是所谓公正,便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公正的公正总原则;"恶的不等利害交换",如受恩不报乃至恩将仇报,便是所谓不公正,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不公正的不公正总原则."善的不等利害交换",如滴水之恩涌采相报和以德报怨,则无所谓公正不公正,而是超越和高于公正的份外善行:仁爱和宽恕.公正的根本问题是权利与义务的交换.权利与义务应该相等,是公正根本原则.社会分配给每个人的权利应该与他的贡献成正比而与他的义务相等,是社会公正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重庆"钉子户"事件在2007年3月成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网民首次参与事件现场报道使得这一事件成为一个极佳的研究范本.这种传播路径凸现了媒介叙事的转型,即从传统媒体致力于想像共同体的建构到新媒介时代网民的个体化修辞.这种参与式草根新闻叙事模式带给我们的冲击将是深远的,即使在Web2.0时代也富有某种"革命"气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关注审计师与客户之间存在过于密切联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上市公司追随前任签字审计师更换到新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首先,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这种"换所没换人"现象存在的机理以及背后所隐含的真实原因,并以此作为后面实证分析的理论依据.然后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投资者对该现象是否存在市场反应,以期为监管部门制定监管政策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导投资者提高对该现象的关注程度,降低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6.
秦焚书考     
秦"焚书"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有关此事件,仍有许多未解之迷,以致学界众说纷纭.譬如挟书律的内容是什么,萧何是否收书,博士官是否可以藏书,诸子书是否被焚,秦人何以引诗书等等.本文依据前贤时哲的研究,在复原挟书律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史记、<诗>、<书>、百家语的差别,称引百家语的原则,秦是否焚民间的诸子书等问题,以及其它与学术史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犯罪结果具有相对确定挂,其基本内涵是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的改变.丢失枪支不报罪中的"造成严重后果"这一要件,不能用大陆法系客观处罚条件理论来解释,它属本罪的犯罪结果,因而我国现有犯罪论体系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客观处罚条件理论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不相契合,不能盲目引进.  相似文献   

8.
正环境事件牵涉到政治、经济、外交、公共卫生等各个层面。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演变的环境史也必然具备多元性。不过,多元化的环境史是否成为"包山包海"的研究领域,更成为笔者关注的问题。当然,"包山包海"具有褒义和贬义。在积极的层面上,环境史的多元性可以促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消极方面,环境史也可能因涉猎过多的领域而失焦。本文介绍耶鲁大学的环境史研究与教学。笔者希望探讨环境史如何成为跨学科的交流平台,并激发学生对环境课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全体公民的生命健康,近年来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这种关注的结果一方面使我国的食品安全得到了较好的舆论监督,也使某些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另一方面许多法律无奈也在这种关注中体现出来.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关注,不仅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可以通过警示、倡导等作用的发挥,推动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社会学一直被认为是以过去的宏观社会结构和宏观社会变迁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田野调查与研究实践亦将个人口述史作为理解当下的重要研究资料。因此"过去"就成为历史社会学与田野实践的共同关注点。那么对不同层面"过去"的勾连会不会让历史社会学获得贯入田野实践的可能?反过来,借助历史社会学的视野,田野实践是否可以提升它的研究水平,获得对被访人叙述和行动意义更准确、更全面的解释?韦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有关社会行动的研究进路对此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人类正行走于一个高风险的社会.现代性展开的激烈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2009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由先前间隙性"上演"转呈集体性"井喷"的网络态势,不仅使得网络言论力量继续成为业界、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且当下由网络群体性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已然介入了现实并对现实,尤其是对政治领域运作形成了从未有过的压力.本文正是立足风险社会的视角,通过对近期频繁出现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背景的考察,以及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规范与引导举措.同时指出能否将网络群体事件的治理纳入制度化框架,这既是发挥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良性互动关系的关键,也是对治理者治理智慧的极大考验.  相似文献   

12.
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本体论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的是"历史是什么"以及"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史实与史料的关系,即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历史记忆分为自然事件历史记忆和社会事件历史记忆两类.自然事件的历史记忆是有局限性的、不完整的.社会事件的历史记忆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和谐性的历史记忆,另一种是冲突性的历史记忆.在冲突性的历史记忆中,应该存在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历史记忆.仅仅存在一种历史记忆,意味着它可能是强权的结果,或非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在事件思想谱系中,分析哲学提供的方案较少引起学界关注而值得专题阐释。这方面的成果以蒯因与戴维森有关事件是否来自语句的不同看法为起点,从语言角度引出对事件个体性、本体论与心理事件的分析。戴维森由此提出的心理事件回应了蒯因与分析哲学其它派别的观点,既代表了事件思想的又一可能形态,也为文论深化研究艺术发生、虚构性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性质等难题,提供了富于建设意义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作为"中间协调层"的社团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学界的关注.学界普遍认为社团有利于克服官僚化所带来的诸多弊病,并对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及时予以回应.而2001年到2002年间,围绕"假球"、"黑哨"等事件,中国足球协会也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西方法律社会学中的反思法理论为背景,以长春亚泰诉中国足协为个案,对现代社团治理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审视,使我们在对反思法理论有一个深切感受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社团治理提供几番别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方用 《晋阳学刊》2007,(5):72-76
情感是"科玄论战"中参战各方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具体展开为:情感在人的存在中居于何种地位,情感在何种意义上参与了世界、人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情感是否可以作为通达有情世界及有情之人的方法.这些讨论从存在与方法等层面丰富、深化了我们对情感本质和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①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教授的这句名言被很多主张法治者奉为圭臬.返观我国,自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至今已历十五载,可无论是建设法治国家还是达致法治社会,依然是长路漫漫.近年来许多引发公众关注或质疑的重大公共事件,包括跨省"追捕"、暴力强拆和大规模群体聚集事件等等足资证明.在众多事件中,"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件(以下简称"动车事件")无疑是2011年最值得关注的法治事件.因为,该事件主要以微博方式呈现的公民参与式民主之态势,标志着我国正在迈向网络维权的新时代.但另一方面,公众对正义之欲求和法治之期许的需要,却未被公权力主体及时地回应.有鉴于此,本文从法律信仰的角度考察作为我国法治主导力量的政府在该事件中的表现,截取片段进行法理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艳照门"事件中,陈某是否应当负侵权责任,从法律的角度,问题的关键在于陈某对于共同隐私,是否有公开的权利,以及是否应尽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18.
自传性作品的真实性一直是人们关注与探讨的论题,卢梭《忏悔录》作为自传文学的代表,其真实性引发了持续的争议。从叙事角度看,厘清"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经历事件时的叙述视角"和"追忆事件时的叙述视角",有助于对作品真实性建立严密而公正的评判标准。就卢梭《忏悔录》的真实性来看,不管陈述的是事件还是感受,只要这些事件、感受是"当时"的,其陈述就是坦率和真诚的,符合文本"隐含作者"的规范,保证了叙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能将"隐含作者"对"经历事件"的叙述看成是"真实作者"带有"自辩"性质的"事件追忆"。但《忏悔录》中也存在违背"隐含作者"规范的不可靠叙述,这对其真实性又构成了一种反讽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思想史上,顾准的诞生首先是中国人的一个精神事件,特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精神事件.思想顾准成为精神事件,是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内容所致.随着顾准的诞生,争论也随之而起是否有"两个顾准"?顾准思想中的学术性问题?顾准是怎样的思想家--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抑或民主社会主义?学术争论是应该的,但,那些脱离历史的、简约而单向的表白不仅无助于对顾准的研究,更无助于对当下思想学术界讨论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前,影响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频发的群体性事件,这也已经成为风险社会的主要特征.群体性事件呈现井喷式发展,使得网络言论力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使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化.如何有效监测基于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的功能及其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指出监测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必要性,并构建基于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