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是一门揭示教育的一般原理在具体民族环境中应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实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现代化来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也论我国民族的语言转用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言转用是一个民族或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各民族的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现象明显增多。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一些民族语言文字由于在教育、出版等领域里的使用受到冲击,其功能有所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我国的语言形势如此发展下去,很多少数民族语言将在较短时间内消亡。本文在分析我国语言状况的基础上,认为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语言之间频繁的接触和激烈的竞争,使一直属于弱势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使用人口较少而又无文字的民族语言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其中一些最终要实现语言的转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发生大面积的语言转用;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仍将长期稳定地使用本民族语言或双语。文章还分析了在短期内我国不会发生大面积语言转用的若干原因 相似文献
3.
4.
5.
民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言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语言的国家,56个民族使用大约80多种语言,民族与语言以及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在民族教育中就存在语言的选择问题,即使用什么语言进行教学的问题。民族教育中语言的选择与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民族语言内部的差异情况以及族际共同语逐步形成的趋势密切相关。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民族教育发展问题柳春旭我国的民族教育是指少数民族教育,它与我国的普通教育即国民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也与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一定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民族教育必须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相适应。新中国四十多年的民族教育,总体上说,基本保持了民族教育是由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7.
8.
呼伦贝尔盟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众多的民族曾生息繁衍于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里30多个民族亲如手足,经济建设月新日异.在这样的一个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是经济开发的基础和先行条件,因此,本文现就该盟的民族教育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 相似文献
9.
浅析世界民族问题中的跨国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世界民族问题中的跨国民族问题进行梳理,对跨国民族问题凸显的世界社会背景进行简述,分析了各类跨国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全球跨国民族问题发展的趋势及主权国家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由多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都有一个执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的问题。民族政策是指多民族国家执政当局在调整、安排各民族间关系,解决他们之间各类差别、矛盾、乃至冲突时所遵循的行动准则。这类政策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它们体现在各该国家的宪法条款及各种法律条文上,贯穿于政治生活当中。但现实情况是复杂的:有的国家宪法里肯定不同民族的存在,并载有若干有关规定;有的国家尽管也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存在,但宪法却根本不予反映,换言之,这类国家当局不承认其国内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14.
我们根据苏联的几次人口调查报告,了解到苏联一百多个民族及民族集团人口动态的大致情况。这几次调查分别是1926年、1939年、1959年和1970年。最后一次是1979年1月17日,但是仅公布了这次调查的一部分材料。根据上述调查结果,表1从与主体民族关系的角度,表示了除俄罗斯联邦之外的14个加盟共和国人口构成和变迁的情况。众所周知,组成加盟共和国的是拥有较多人口并在传统的民族地区聚居的民族,他们的居住地域与苏联邻 相似文献
15.
语言贮存着民族的记忆,凝聚着民族的意志和向心力;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则是民族之根,是民族发展进步的记录和民族特征的表述和彰显。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不能不依靠其语言与文化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一民族教育,是指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它是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目的、需要和方式,对本民族受教育者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它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本民族成员为主;(2)教育内容的相当比重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3)教育组织形式和方式基本由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所决定,其中语言文字是最主要的特征。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及其它建设的发展均具有直接的影响和… 相似文献
17.
18.
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中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向心心理,是更高层次的民族心理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是贯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其实效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抵御民族分裂主义思想侵蚀,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这段论述,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奋斗目标同教育事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揭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客观规律。认识这一规律,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同全国相比,边疆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更为落后。这样我们的任务也就更加艰巨,更加迫切。马克思曾断言:劳动生产力是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保山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得到稳步发展。目前,全区各类学校共有民族教师1036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6.1%,在校民族生2708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8.3%。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在93%以上,普及率、及格率均达省颁标准。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小学、初中班也办得很有起色,培养出了一批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毕业生。保山地区师范学校、民族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