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从物质性救助、服务性救助到发展式救助的一个高层次救助形态,是一个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不断深化的序列。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救助理念也必须随之提高和变革。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的,以物质性救助为基础,以服务性救助、发展式救助为重要内容的公正、全面、高效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认为我国农村减贫速度依然缓慢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贫困人群的发展需求。其次,通过对资产建设理论的研究,将这一社会政策新理念与中国农村社会救助联系起来,提出了两种典型的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方式:小额信贷和个人发展账户。最后得出结论:将资产建设理论应用于农村社会救助能够产生重要的意义并推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述公共财政及其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不平衡、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制度性缺失以及社会保险收支管理混淆等问题。我们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包括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强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监督,构建公共卫生财政财务保障体系以及建立长效财力保障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利视野下的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及社会福利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低层面的子系统,是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社会政策,其目标是保证被救助者的基本生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目标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在社会福利视野下,必须对社会救助的目标进行必要的提升与定位,摒弃生存型救助,向高层面的发展型福利目标转变,即从单一维持基本生活的救助转变为多层级的发展型福利供给.发展型福利视野下的社会救助在内容、组织、手法、管理上都不同于传统的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及社会服务中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与实施行政.  相似文献   

5.
社会救助权利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它具有社会保障权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属性.对公民社会救助权利的保障在社会保障权利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在我国制定和完善社会救助法条文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先进的社会救助理念,明确政府的责任,规范社会救助的模式、程序和标准等,这是我国公民社会救助权利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经济与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的基本国情,我国现行的补缺型、济贫型的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已经不能够适应现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已十分必要.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从补救型救助到发展型救助、从单纯物质救助到多元化救助、从微观层面救助到宏观层面救助;基本构想是救助理念的人性化、救助手法的多元化、救助资源的社会化、救助管理的效率化,以形成一个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7.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以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结合访谈资料提取出流浪儿童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排斥因子,包括:家庭排斥、法律排斥、社区排斥、教育排斥、文化排斥。通过儿童流浪与社会救助问题这两个角度对五点排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今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救助缘于权利,然而权利的性质不同导致救助的性质和特点也不同。建立在一般人权理念基础上的救助是道义性救助,其特点是主观性评价的随意性和污名效应;建立在公民权利基础上的是制度性救助,其特点是规范性和科学性;在公共权利诉求下的是基本公共品保障,由此决定了基本公共福利对社会救助辅助作用。由吉登斯提出的新公民权理论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从而奠定了积极救助的制度导向。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是最起码的保障。在制定社会救助政策过程中要考虑到如何最大化地增进社会福利,以期取得较好的政策效果。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对社会救助政策方案的规划,在规划时尤其要注意社会福利最大化、减少效率损失、实行增进型的社会福利改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立法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从多个维度而不是单一的收入维度来测量贫困和缓解贫困是学术界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少从制度构建上来关注除了收入贫困之外的其他贫困群体,这显然忽视了不同贫困类型群体间的差异性,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构中引入多维贫困视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多维贫困理论及其衡量维度和指标对我国当前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构建我国农村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益征收制度视野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判明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公益征收的失范现象集中凸现在公共利益的泛化、虚化和绝对化方面,症结在于理论上对公共利益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基本认识与判断标准.究竟何谓公共利益,对于如何在征收个案中判明公共利益的存在等等问题的回应,必须在公益征收制度视野中考察公共利益的历史源流,从而发掘其内在本质与基本规律,由此确立一套据以判明征收之公共利益的系统性标准,包括公共性标准、具体性标准、基础性标准、利益衡量标准、必要性标准和可预期标准.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关注的是为何要实行财政分权,如何分配众多的财政职能.而现代的财政分权理论则侧重研究财政分权的制度设计,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对政府行为的正向激励作用.我国的财政体制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职权划分和行使还存在制度设计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应该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在宪法和法律中明确财政分权制度,清楚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关系,建立科学、透明、规范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行为效率和效益,促进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救助管理机构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的暂时性的仅限于基本生存物质的救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无法从根源上制止流浪乞讨发生。有鉴于此,建立以救助管理机构为主导,其他机构相联合,具有一致性和可获得性的社会公共服务输送系统,形成新的社会救助模式,对于从源头上减少流浪,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20年~1937年间,河南水旱灾害迭现,兵燹匪患频仍,由此引起的移民潮频繁而剧烈。灾荒性移民是这一时期河南最为重要的人口迁移类型,它体现了河南移民问题的特殊性。社会救助以有组织的灾民移送最为成功,救助团体在移民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铁路线的开通也使跨省际的远距离迁移更加容易实现,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移民的运送工作,使人口迁移由此进入到更为深远的地区。虽然这一时期河南的社会救助取得了局部的成功,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背景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当前,绝对贫困治理重心已转向相对贫困治理领域,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处于救助需求承接、资源优化整合和扩容增幅的过渡期,尚存在“瞄不准”“接不上”“不主动”等供需错位问题。对此,可以根据群体特征和需求差异对社会救助体系进行纵向分层和横向分类设计,将低保群体、特困人员、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贫困群体和遭遇急难群体划入“三圈层”救助体系,实施精准化分类管理,并尝试设计社会救助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衔接的体系联动机制,以期助推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外开放软环境对河南省经济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它的主体多元性为传播学视角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传统外交模式下河南省对外开放软环境现状存在着明显不足。公共外交在主体、对象、形式、效果、影响方式等方面的优势为新形势下河南省对外开放软环境的塑造提供了诸多契机。各个主体的职责十分清晰:政府主导塑造全方位的政策法制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文化界、宗教界一些NGO、NPO以及高校等主导塑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媒体主导塑造充满正能量的舆论环境;普通大众主导塑造诚信及道德规范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非常时期确定的社会救济方针,突出强调"自救、自助、助人",政府的职责被原则化为"动员和组织人民"。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社会救济工作的指导方针,虽然存在不同表述,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强调"生产自救",政府只承担有限责任并坚持"扮演最后出台者的角色",即"辅之以政府(国家)必要的救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后,以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为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得以确立,昭示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福利经济学既是对经济因素如何影响社会福利进行分析的实证经济学,又是对某些政策措施是否应当被采纳的规范经济分析.它的一些思想对于我们完善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