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朱光潜传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世和童年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1897年9月18日生于桐城乡下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祖父和古文家吴挚甫有交谊,做得一手很好的八股文。父亲是个乡村私塾教师。朱光潜弟兄三人,他是老大。从六岁到十四岁,在父亲鞭挞之下受了封建私塾教育,读过而且大半背诵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左传》和《唐诗三百首》,学过写科举时代的策论时文;看过《史记》、《战国策》、《国语》、《西汉文》和《通鉴辑览》、《困学纪闻》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朱家处在穷乡僻壤,买书甚难。他的一位族兄每年都要到距家三十里地的牛王集上买一批书  相似文献   

2.
1934年暑期,蒋锡金从正风文学院毕业,开始了他曲折的人生历程。虽然,此前他曾发表过一些诗作,但对怎样开始自己的人生道路,还没有明确的想法。他一面听从家里的安排找工作,一面抓紧时间读书、学习。到了年底,锡金在父亲的安排下来到湖北武昌做了一名小职员。当时,父亲的朋友贾士毅在湖北省任财政厅厅长,他给锡金找了一个湖北省“农业合作委员会”放贷干事的差事。从1934年12月上班,到1935年七八月离开,锡金总共在湖北省“农业合作委员会”工作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工作的原因锡金走遍了湖北省的咸宁、孝感、浠水、罗田等县,还…  相似文献   

3.
方孝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韵学家、经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学术成就,以及治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下面,仅就所知方先生的治学方法,向读者做一介绍。方先生一八九七年九月十七日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他原籍桐城,是著名的桐城派学者方苞的后代。他的父亲方盘君,曾任安徽省学堂的董事长。十四岁以前,他在家乡的私塾读书。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八年七年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附属中学及大学文科。大学毕业后,一九一九年开始,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的国文讲师。一九二○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不久,他便离开上海到日本东京大学进修两年,在此期间,翻译出版了《欧洲大陆法律思想小史》。一九二四年,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华北大学任教授,一直到一九二七年。一九二八、二九年两年间,转至东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二年,又返回华北大学。一九三三年起,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一九三九年,返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任职。一九四八年,重返中山大学,从  相似文献   

4.
晓雪 《快乐青春》2014,(2):45-45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母亲做家务。为避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相似文献   

5.
1587年,宋应星出生在江西奉新县的一个官僚家庭。从小时候起,父亲就对他寄予厚望,还专门为他请了私塾先生。 小应星虽是一个天真活泼、思维敏捷、兴趣广泛的孩子,可他不喜欢私塾先生教的八股文,不爱读那些陈词滥调,喜欢观赏大自然的美景,看田野里的牛马羊群和天空中飞翔的鸟儿。  相似文献   

6.
我那年仅15岁的儿子在待人处事上已经很“成熟”,“成熟”得胜过我这个父亲。 有一次,一位同学向我儿子借《少儿百科全书》,他回说被别人借去了,而接着班主任的儿子问他借,他却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我当时问儿子这是为何?儿子毫不掩饰地说:借给一般的同学没有什么作用,而借给班主任的儿子对自己则很有帮助。妻夸儿子聪明,说就应该这样处事。我却有一种可怕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张友渔传略     
一、少年时代张友渔于一八九九年一月(旧历戊戍年,12月)生于山西省灵石县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张映南是秀才,以教私塾为业。进入民国后,任小学校长,兼语文教员。家有十来亩地,每年大约可收二、三担租子,刚够吃。其他家用都靠父亲的薪水(工资)维持,生活比较困难,经常是粗衣粝食。他幼年丧母,从小就帮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爱     
邦贝克 《快乐青春》2011,(12):56-57
父亲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母亲。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母亲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相似文献   

9.
“逆子”     
父亲得了癌症,住院一个多月了,他却没来过几次.即使来了,也是放下钱,说不了几句话就走.他说公司忙,离了他就转不动.再说,还要照顾孩子.看着他匆匆离开,母亲总忍不住暗自落泪,深恨他不孝.从小到大,父亲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几乎没让大人省过一天心.小学顽劣,中学忤逆,大学和人打架被劝退,开公司亏得一塌糊涂,结婚,离婚,父母为他操碎了心.  相似文献   

10.
我同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专家蔡尚思教授走过的路,是一条跟着时代潮流不断前进而历尽艰辛的路。访问“鬼怪”,破除迷信蔡尚思,福建德化人,生于1905年11月10日。他父亲是一个私塾先生,母亲是一个出身于城市贫民,善良贤慧、勤操家务的妇女,一共生了十个孩子。蔡尚思排行第三。父亲对母亲轻则辱骂,重则痛打。幼小的蔡尚思对此愤愤不平。稍懂事后,看到几个妹妹一生下来就  相似文献   

11.
正我父亲今年79岁,最近他经常感觉头晕,头脑发沉,同时感觉双腿、双臂发麻。他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疯块,但医生说斑块不大,不足以影响脑供血,并给予口服降脂药。血液检查指标基本正常,请问我父亲的症状是什么原因所致?如何治疗?  相似文献   

12.
方道行是歙县王村镇烟村一名农民。九岁开始读书,在村里上小学,上屯溪一中读的初中,当时盛行“唯成份论”,因父亲在外经商被定性为富农子弟的他,没有机会再升到高一级学校,初中毕业便回到家里,从此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两年后,因为讲了几句“饿死人了”之类的真话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父亲离开人世,家里的境况大不如前。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也为了使自己活得“有出息些”,方道行自学了裁缝手艺,农闭时就在周边村庄为村民做衣服,后来还到屯溪做过两回。1979年,生产队的田地分培了每家每户,认为做裁缝也没多大出息,对靠卖手艺挣点小钱感到厌倦的他,便又把一身力气还有灵活的头脑都用到新分到的田地上去。他最早从上海农科所引进百洋芹、矮抗青等新品种蔬荒,亩收入是其他菜农的两倍,村民们都说他是科学种菜。  相似文献   

13.
(一) 王德三,名懋廷,字正麟,号德三。一八九八年出生于云南省祥云县的一个农村大家庭。全家七十多口人,三代都未分过家,由他的三祖父主持家务。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村私塾教师。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妇女,是个“聪明勤苦而好强的人”,“她始终望她的三个儿子读书成器”。王德三有弟兄三人,哥哥名濡廷(即王复生)、弟弟名馨廷。父母亲尽力支持他们兄弟三人读书,后来他们都学有所长,并走上了革命道路。王复生同志为我党创建时期的党员。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他就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九二○年在李大钊同志的主持下,他与  相似文献   

14.
徽州人物 过旭初(1903-1992年),歙县县城人。 父亲过铭轩早年在歙县开古玩店,精于棋艺。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幼棋艺过人,9岁时在歙县已无对手,被誉为神童。后来他去上海寻师访友,战胜过上海的关祥麟等名手。民国11年(1922年)至安庆陪安徽省议员江友白弈棋,由江供给膳宿和生活费。次年至上海以棋谋生。  相似文献   

15.
刘永济传略     
一刘先生名永济,字弘度,别号诵帚,斋名易简,湖南省新宁县人。一八八七年(清德宗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诞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日逝世,享寿七十九岁。先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祖父刘长佑虽曾做过清朝的直隶、云贵总督,但却一直保持着读书人的家风。他父亲刘思谦就只在广东、云南等省做过几任知县,因为不能随波逐流,而弃官归隐了。  相似文献   

16.
畅销书《回到家庭》的作者、心理门诊医生雷·加伦迪考察了100个成功家庭后说:“父亲在培育儿女上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有着特殊的力量。”根据专家们的意见,称职的父亲应该同时成为下面四种人: 一、善于对孩子表达爱心的人 牧师肯尼思·米德常为遇到难题的孩子提供咨询。他说,许多找过他的孩子都“希望爸爸能对我说或向我表明他真的爱我。”作家瓦尔特  相似文献   

17.
华岗,曾用名刘少陵、林少侯,笔名华西园、华少峰,晓风等,是浙江省衢县(原龙游县)庙下公社人。1903年6月9日出生在山区,父亲华三铭务农,母亲操持家务。家中贫寒。父亲性格耿直,思想开明,虽只读过几年私塾,但喜爱阅读报刊,关心时事。他对两个儿子早年参加革命是支持与同情的,在旧中国为此而受到各种非难。华岗兄妹五人,大哥务农,三弟  相似文献   

18.
年羹尧拜师     
尚武 《快乐青春》2014,(6):16-17
年羹尧是清朝的一员大将。他少年时骄横傲慢,不肯读书,动不动就打老师。家里先后给他请过三位老师,都被他打跑了,这样一来,再也没人敢到他家教书了。年羹尧的父亲很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张榜招聘老师,可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有人前来应聘。这天,年羹尧的父亲正在堂上发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先生来访,表示愿意应聘。  相似文献   

19.
, 《家庭科技》2013,(1):50-50
问:我父亲年过六十,我把他从农村接来南京。他在家闲得慌,就找了份工作,在熟人的建筑工地帮忙看管财物,双方没有签订任何合同。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父亲在巡察工地过程中不慎摔倒,造成骨折,目前正在医院住院治疗。请问能否算是工伤?如果能,工伤认定是否必须等到出了院才能做?  相似文献   

20.
鸡叫三遍后,周家大院里仍传来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幼小的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这时,他觉得自己没有领会透:每一粒到底有多么辛苦呢? 一次,周恩来到蒋妈妈家做客。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的米饭,迫不及待地问:“蒋妈妈,做米饭的大米是怎么来的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