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爱情,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常常借助隐喻才得以表达。通过分析大量中英文有关爱情的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的本质。根据概念隐喻的理论,思维的共性导致汉英使用共同来源域,而由于民族文化的原因,隐喻来源域也有所不同。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  相似文献   

2.
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基于COCA语料库,对"希望"(hope)隐喻进行研究,考察其始源域的主要构成,探求希望隐喻的认知理据。结果表明,"希望"隐喻的主要始源域有:光和火,细小和绵长之物,水和风等流体。希望概念的隐喻映射是以人们对始源域的体验和认知为基础的。"希望"隐喻植根于文化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共危机漫画的语类特征和文本呈现的社会语境,分析三幅公共危机漫画中的隐喻、转喻现象,尝试探析其源域及目标域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公共危机漫画所传递的多模态信息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拓宽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语类范围,验证和补充了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并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管理与处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介绍了概念隐喻的含义及其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指出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充分运用概念隐喻理论,重视词汇的隐喻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样词汇习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及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改进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增强学生的隐喻意识、提高其对隐喻表达的理解和应用;重视英语词汇隐喻性词义的分析;加强英汉概念隐喻文化内涵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又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词汇是语言的一部分,其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通过探讨概念隐喻与多义词,习语,短语动词,词汇的文化内涵四个方面的联系,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词汇认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现有的词汇认知方式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均未对隐喻的内涵范围、表现形式、以及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展开科学系统的界定和研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认识语言学将语言的隐喻表达看作人类共有的概念隐喻体系的外在表征。认知视域的概念隐喻理论引导人们将隐喻理解为人类将身体经验所获取的认知向未知抽象领域的映射。人类通过隐喻映射来认知未知的、为身体经验所不能感触的抽象世界。  相似文献   

8.
科技隐喻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科技隐喻的功能,以便阐明在科学语言中使用隐喻的必要性,进而详细讨论了科技隐喻的特点,阐明其系统性、清晰性和持久性特征。最后指出,科技隐喻存在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必须根据译文读者对其文化内涵的熟悉程度,分别采取直译、直译加注和转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比喻的基本类型之一,象征也属于修辞研究的范围.从认知的角度考察英汉习语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词汇意义都是通过系统认知映像出的比喻意义.通过比较分析隐喻和象征两个概念内涵、外延的异同及其认知途径、联系功能,进一步能够发现,比喻性习语中的文化喻义包括隐喻义和象征义:隐喻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联想某一具体形象认知得出的;象征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联想某一代表本民族内涵和特定文化寓意认知得出的.包含隐喻义的比喻性习语属于隐喻习语,包含象征义的比喻性习语属于象征习语.隐喻习语是由心理感知或感官感知和心理感知形成的判断或结论,象征习语是由文化感知形成的判断或结论.二者虽然都是基于联想的语言表达形式,但象征习语在认知层级上高于隐喻习语.  相似文献   

10.
隐喻能力习得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不单单是语言现象,思维现象,也是文化现象。一方面,隐喻具有文化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内容,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隐喻这种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特殊的语言形式来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文化制约体验和隐喻思维。对于文化的研究和学习,隐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将英、汉语有显著差异的隐喻选择出来作为重点,揭示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隐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关键;隐喻能力应包括通过分析语言的隐喻现象,了解其认知概念,从而理解蕴藏在语言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认知的一种方式,其概念系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概念隐喻翻译的核心是恰当处理好原文和译文的文化意象转接问题。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从隐喻的理解实质和隐喻模式对翻译思维的启发谈起,从文化与认知的层面对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提出了三个原则:(1)把隐喻翻译看作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传达准确的文化意义;(2)在译语中找到概念和形式的统一,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促进文化融合;(3)保持隐喻特征,达到适境的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遗产法律制度中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以一物指他物的常见思维模式,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中的各种讨论充斥着这种思维方式。目前,学界对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仍处于一种自发而不自知的状态,故无法避免隐喻所带来的弊端,这些弊端在文化遗产法中尤为明显。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着较多讨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为例,可以较好地阐释隐喻这一方法对文化遗产法律研究的贡献及其所带来的弊端。据此提出扩大概念所隐喻对象的范围、探讨具体制度的构建、考虑事物背后的价值取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筑被誉为是凝固的音乐,所以它是在变化中给人以隐喻启迪的。建筑的隐喻主要体现在布局、色彩、参差等方面。布局是实现建筑隐喻价值的重要步骤,主要表现为逻辑性演绎、有序化排列、体现民族风俗等手段上。色彩本身就具有隐喻价值,一般或体现国家、民族的审美价值观,或暗示某时代和传统的观念,或体现宗教观念和意识,或暗含地域风俗、经济状况。参差作为隐喻的手段和存在,要么传递某种宗教或人文理念,要么隐含某种文化内蕴,要么体现某种境界的追求,要么具有某种抚慰、蕴藉、疗伤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几方面探讨了英汉隐喻的文化特性,认为隐喻具有民族特性。它以思维为本源,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其意义源于思维与认知客体的互动,是一种文化行为。这种行为制约于民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以及民族历史与典籍,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的语言学角度来看,隐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隐喻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学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文章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解读隐喻,把隐喻分成共有隐喻和特殊隐喻两大类,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隐喻翻译的不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的文化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认知隐喻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隐喻的理解过程是一个靠推理来认知的过程,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以及隐喻的3种翻译策略,即对等策略、转化策略、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隐喻成语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化的处理一般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前者主要以目标语为归属,后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属。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文化价值驭向、翻译目的、译文受众、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度等。文章认为,隐喻成语是一种独特的隐喻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泽者应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原則,把原语隐喻承载的文化信息失真降低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降,科学隐喻的地位在科学哲学研究领域的诸多子课题中逐渐凸显出来,相关研究在20世纪后半叶形成了一种具有转向性质的运动。文章在梳理科学隐喻凸显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科学隐喻转向的成因、内涵、影响及其意义,对转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隐喻分析作为一种有前途的研究范式,必将对科学哲学的深入发展作出积极而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