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小说虚实观的尚实一脉在强调小说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的前提下,对依循史实与虚构叙事关系的认识有所转变,对虚构的看法变得灵活通脱;而尚虚一脉发掘了小说虚写的艺术魅力。两脉既有分流发展的一面,也有交错融汇的一面,实现了对生活真实、艺术虚构和艺术真实三者关系的辩证把握,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上述新变,是明清之际小说创作推动催生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了小说创作,形成了良好互动。明清小说虚实观的演进态势表明,可以从尚实与尚虚两面去认识明清小说虚实观,但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方法将它们的持有者清晰地划分两个或更多的阵营。  相似文献   

2.
在《人间喜剧》这座艺术的金字塔中,《高老头》占着特殊的地位。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卓越才能,体现了巴尔扎克创作上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老头》巧妙新颖的艺术结构,正是从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了巴尔扎克小说的创作特色。关于《高老头》的写作,巴尔扎克曾经谈到,他想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一位象“基督教的神圣的殉道者”般的父亲,描写“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上邪路”,借此揭露巴黎衰败的世风。《高老头》的艺术结构,是服从这一创作意图的。在作品中,巴尔扎克精心设计伏盖公寓这个场景,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这两条线索作为结构的骨架,以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为情节矛盾冲突的基础,对整个情节结构作了严密的巧妙的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独具一格的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3.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阐释蒋承勇很少有人会否认巴尔扎克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高度肯定,为我们正确理解巴尔扎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是否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方法为指导,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了巴尔扎克的“伟大”...  相似文献   

4.
再现、表现和形式属于艺术领域中最广泛、最普遍的范畴,这些范畴虽然相当陈旧了,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研究它们,艺术范畴和美的范畴是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不研究它们,我们就无法揭示出美学范畴合乎规律的逻辑发展.艺术的再现性特点经常被认为是艺术最重要的方面.不过它也是最难于为人所理解的.人们对它已经说了许多,写了许多,但在取得一致性意见方面却很少有进展.  相似文献   

5.
从语用学的角度,在关联理论指导下对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些人物之间的对白进行语用分析.以从中贪图作者对人物塑造、场面描写、情节处理等的艺术手法,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奥斯汀作品的精髓,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6.
《高老头》的情节一点也不复杂,但却并不单调。它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甚至可以说还不如《欧也妮·葛朗台》和《夏信上校》涉及的广泛。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再现的是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的阶段。我们从小说人物的叙述中知道主人公高  相似文献   

7.
<正> 《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不是通过具体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而是通过具体的感受发掘人物的心灵。巴尔扎克小说中,典型的主要使命是说话和行动;罗曼·罗兰小说中,典型的主要使命是思考和感受。典型的感受既不完全是作家的感受,因为典型人物并不一定就是作家自己;又不完全不是作家的感受,因为典型不是凭空虚构,而是具有感受能力的作家塑造出来的。假如说作家塑  相似文献   

8.
刘静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135-136
符号学的翻译观为语用意义的理解和再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将解释项引入翻译过程,与其相对应的语用意义就成为翻译中意义转换的首要任务。在小说翻译中,翻译者应该分析原作语言符号,主要是句法结构所蕴含的丰富的语用意义,并在译作中忠实地再现出来,从而再现原作的社会历史现实和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9.
《皇越春秋》是越南汉文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它演述了陈、胡、黎三朝波谲云诡的社会图景 ,文化意蕴颇为丰厚 ,个中孕含着越南人的正统观、修德观、忠义观、重贤观等文化观念 ,从中可以管窥中国传统文化对越南文化的深远影响 ,也可以透视出与汉文化有别的弱小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心理。从人物塑造、战争描写、虚实处理等艺术角度观照之 ,可以明显看出它对《三国演义》的学习、借鉴与模仿痕迹。其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当时越南汉文小说受中国小说的影响程度及所达到的艺术水准 ,也可为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任芳 《兰州学刊》2009,(Z1):1-3
马克思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由就是真,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对规律的把握,对本质的探求;自由就是善,就是好的行为规范,所追求的就是和谐;自由就是美,就是追求美的一种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活动就是创造,创造就是对现实的超越,人在创造中实现自身,发现自我。自由与真善美统一于人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正确理解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对于发展和繁荣文艺创作,至为重要。它从追述“再现说”与“表现说”,深入探讨文学与现实的复杂关系,既肯定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又剖析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应宽泛地了解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与实践论相统一的美学观点,去认识文艺作为人类的创造,它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成果,是人类按照外在与内在的尺度,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成果。我们必须依此来理解和阐释各种文艺创作现象,理解和阐释文艺既源于现实又可能高于现实的原理。  相似文献   

12.
论绘画精神对鲁迅小说的影响和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和绘画作为艺术,有着共同的审美认识规律。鲁迅一生都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西方绘画艺术尽管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鲁迅的创作中都得到了恰当的运用。乡土小说以多样的形式展示了我们民族生活的风俗画面和田园风景画面,色调在文本中有精到、准确地把握;“画眼睛”、白描和速写式的勾勒等手法,成功地运用到塑造人物形象上。绘画精神之于鲁迅具有适应性,鲁迅对绘画精细的汲取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章衎 《学术研究》2022,(3):36-42
马克思对“具体”问题的解读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他曾经把“具体”当作经验具体和历史具体来理解,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他将“具体”提升为“具体总体”来加以把握。对马克思来说,只有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的具体化转变和转型,才能通过理论思维再现的方式,将具体总体观的哲学内涵理解为私有制社会内在矛盾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之总体性的具体呈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具体总体观的本质,能够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其在资本逻辑批判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人类对物质认识过程中的认识的结晶 ,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我们在理解、认识它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片面性。针对此 ,本文一方面指出现阶段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解过程中存在的片面性及其所在 ,另一方面阐述了建立实践的物质观这一问题。主要观点有 :现在人们对物质的理解仅停留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当中 ,这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实质的把握 ,人与物质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和人类的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 ;物质的产生、存在、发展与实践相统一 ,对物质的认识与改造 (包括创造 )与实践共俱进。因此 ,建立起实践物质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菡 《天府新论》2006,(Z1):224-225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小说《人间喜剧》,淋漓尽致地揭露批判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幕.作品在艺术上颇有成就善于细节描写,达到精细入微,生动逼真;成功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具有个性;服从各种人物生活和思考所必须遵循的逻辑.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6.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是反动的,作品也是反动的。但并不是一无可取,这就是他在艺术上真实地揭露了资产阶級社会金钱统治的罪恶,看出了他的本阶级的必然没落,为我们在认识历史规律时提供了丰富有用的资料;在创造典型形象等方面也有很大成就,这些都是有社会价值的,但这些价值并不能说成是进步的或革命的,因为,一部作品是进步或革命与否,是要看他站在什麼立場、宣扬什麼思想,即政治思想性怎样,巴尔扎克是頑固的站在封建貴族的立場上;在他的作品中,极力宣扬宗教和君主政体,开歷史的倒车,因之在政治上就毫无进步性或革命性可言。而我們在評价作品有无价值时,则除了政治标准外,还要看它在艺术上是否真实,即艺术性如何,巴尔扎克正是在这一点上有价值。因之,社会价值与进步性或革命性是相互联系而又彼此不同,它們之間的关系是:政治上进步的、革命的作品,一定有社会价值,而有社会价值的作品,則不一定有进步性或革命性。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本文拟从艺术构思、情节提炼和描写手段诸方面,对鲁迅小说刻划人物性格的成就和特点,略作探讨。一艺术构思,是人物性格在作家头脑中形成、深化的一个关键性的思维阶段。因此,研究作者的艺术构思,对于正确把握和深刻分析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点,至关重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归结起来,无非是那么几条。然而,体现这些规律的实际生活面貌,却是千姿万态的。文学创作的光荣任务,就是塑造个性鲜明的  相似文献   

18.
林雪飞 《船山学刊》2012,(1):153-157
晚清上海狭邪小说出现了很多使用吴方言创作的作品,《海天鸿雪记》是"在这一类小说中比较可称者"。小说以上海妓家生活为主要描写内容,近真地表现了当时上海的都市社会景象、市民生活形态和内心感受,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也反映出都市市民化的历史进程。在艺术上,小说叙述结构独特,叙事新颖,显示了由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某些特点,吴语运用精当,附加点评也别具特色,是一部颇具认识价值和艺术特色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小说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有异常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也因为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理解鲁迅小说的独创性内容,始终是和理解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的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鲁迅是一个新人。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不仅一般地体现为一种艺术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为一种人生的选择。鲁迅将小说创作理解为一种与自己的生活理想的实现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生形式,他把自己在历史和现实关系中所承受的全部负荷和追求,都转换成了艺术的追求,把自己全部人生的热情和追求都投入到焕发生命力的艺术创造活动中去。他的小说创作带着强烈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在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的长篇写实小说中存在着一种重要的建构形式:关联叙事。其特点是,通过事件的多重关系之间的交互联系和作用来呈现人物及其世界的意义。关联叙事体现了小说力图把握生活世界的差异和对立,具体而完整地认识人的形象的意识。关联叙事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形态,丰富和深化了小说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