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复杂的身份背景、寻找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方面的难题,都反映在其作品中。其作品《米格尔大街》展示了后殖民地人真实的生活状况;《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反映了后殖民地人对个人独立与身份的追求。在多部作品中,奈保尔以犀利的笔锋描述了殖民地制度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2.
V.S奈保尔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作家,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文化身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身份的边缘性,他身份的边缘性又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边缘性特征。同时,奈保尔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最适合表达自我的"杂糅式"的边缘性文体。  相似文献   

3.
以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基础,对奈保尔2004年新作< 魔种>与此前的作品<半生>进行比较分析来探寻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所导致的双重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危机.对奈保尔的创作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介,指出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也没能突破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局限.对于奈保尔创作陷入瓶颈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和探求的空间 .  相似文献   

4.
印度裔英国移民作家的身份、移位的生存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令诺贝尔文学奖得者奈保尔始终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文章通过对奈保尔印度之行及其作品的分析,试图解答在多元文化相互冲突杂交的后殖民语境中移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 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是被东西方两种文化撕裂、造就和定义的人,其作品反映了第三世界人民的灵魂痛苦和像他这样的“无根人”在寻找文化归属、精神家园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他也是“被写的”。奈保尔的故事,其实就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撤离后的前殖民地人民的故事,其内涵已远超出文学。  相似文献   

6.
V.S.奈保尔在其写作生涯里始终面临两个世界的双重困境,无法完全认同其中任何一方,游离于两个世界之间,在边缘写作。与大多数后殖民作家一样,由于复杂独特的文化身份因素的影响,导致作家主要以叙述个人移民史、家族迁移史、族群苦难史作为对抗主流文化、文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奈保尔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中主人公的分析,揭示出移民及其后裔在后殖民主义阶段面临的身份困惑、文化错位和权利失衡。透过奈保尔文学经验总结出正如奈保尔代表着全球化时代英语离散文学的世界性一样,后殖民主义时代文化他者的出路是世界身份。  相似文献   

8.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和身份叙事等方面探讨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结合对法侬、奈保尔等后殖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身份在批评理论中之挪用的分析,指出身份本身就与社会、文化、民族、种族等重大问题不可分割,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身份混杂,处于"无根"的生存状态。奈保尔既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宗主国文化不能完全地认同。奈保尔的这种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创作出许多渴求寻找家园的无根边缘人形象,《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比斯瓦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奈保尔认为作为边缘人的殖民地人民追求身份、社会地位的努力以及对"中心"的渴望都是徒劳的。无根边缘人对家园的寻找,实际上就是奈保尔对文化归属的不断追求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典型人物——费尔迪南和因达尔,在后殖民时代背景下,他们为消解身份困境、寻找文化认同做出了方向迥异的尝试,但最终都走向失败,这些失败的尝试折射出奈保尔对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的探索和态度。  相似文献   

11.
作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奈保尔的作品总逃不了流亡,身份,文化置换等诸多代表性主题。但他在2001年出版的《浮生》却试图摆脱这些窠臼。在这部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主人公抛开文化悬垂的尴尬,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并关注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奈保尔试图走出身份迷谭的一种努力。从而,这也为那些为文化身份不确定而苦恼的移民们指出了一条积极的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12.
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之旅”中,奈保尔以后殖民社会为主要写作对象,以想象与纪实为写作手段,以尖锐的批评为写作目的。他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呈现为虚构作品日渐衰落与非虚构写作日益加强的过程。虽然其右翼立场决定了他的写作难免失之偏颇,但是他的作品也确实展示了后殖民社会的部分真相,使之成为在当今西方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3.
维.苏.奈保尔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研究焦点是作家的文化身份、作品的多重主题,范围则是他的几部经典作品,而对他声称的封笔之作《魔种》研究很少。《魔种》中体现出双重文化背景,这与作者的经历有关,而作品中的房子和性的意象及"局外人"式的主人公等都能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4.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5.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被誉为环球文学的旅行者,他的生活和创作之生命力都源于不断的旅行。不断的行走和旅行成为他寻求灵魂和肉体栖居家园的重要方式。奈保尔近五十年的创作无疑是一部行走的历史、旅行的记录,旅行是其创作的源泉,灵感的催化剂。可以说没有旅行就没有奈保尔,旅行成为他人生和艺术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叶芝的现代性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叶芝的现代性,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叶芝虽然不处于以艾略特、庞德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中心,但其对现代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叶芝对现代主义的态度是否定的,然而叶芝诗歌中的意象、思想无疑有着深刻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V.S.奈保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久发表了《浮生》。这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虚构小说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表现了主人公威利生活的虚无,身处宗主国的文化无力感,对文化身份无根的困惑。但与之前小说不同的是,奈保尔试图通过主人公威利告诉我们,他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努力地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寻找上述等问题的答案,他试图要给自己的精神流亡生活找到一个圆满的归宿,但最终失败了,所以,流亡知识分子要想获得文化无根的安全感和完整的人生是很艰难的,小说中,威利的前半生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