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菲利普斯所有作品中最知名的一部,《渡河》不仅仅让他两次入选布莱克纪念奖,还对流散问题的探讨最为深刻,几乎囊括了菲利普斯所有流散思想的核心内容,分别是错位主题、混杂本质和超越期盼。错位是卡里尔·菲利普斯生存常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从第一部小说《最后的通道》开始,菲利普斯就不断的关注流散视阈中的“错位”。而在“错位”主题的基础上,菲利普斯流散思想的本质是提倡一种独特的混杂流散观念,不计种族、民族和性别的差异,将处于流散中的所有群族考虑在内,这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反本质主义的流散思想。而菲利普斯呼吁的是一种能够超越种族、民族和性别差异的流散观念。  相似文献   

2.
在以非洲种族为基础的种族,乃至流散研究领域中,很少有学者能够超越吉尔罗伊。这得益于他在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学习时曾追随斯图亚特·霍尔对种族问题的研究的经历,加之其拥有黑人血统的关系。吉尔罗伊总是以黑人研究为基础从更加广阔的背景中思考种族和流散问题,因此其思想总是呈现出一种宏观的、全球化的特点。其思想的核心是反二元对立的本质主义,在此基础上,吉尔罗伊致力于将黑人种族融入英国主流历史、反对种族主义,认为其是种族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同时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他提倡一种超越肤色界限的无种族状态,或者也是其所说的"行星人文主义"或"张扬的世界主义"。从时间上来划分,其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类是继承式研究、创新式的扩大研究和持续性研究3个阶段,这3个阶段之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秘符》是"流散诗人"艾布.马迪的一部经典之作。诗中场景的不断转换、诗人对万物的不停质疑体现着诗人在阿拉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对自我身份探索、认同的过程。诗人身上文化的混杂性使他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属性。作为一名流散者,他迫切地希望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两种文化的差异注定使他的心灵漂泊在对归属的寻求中而不能落脚。于是,诗人的作品中便充满了这种寻求所带来的哲学思考,这也便是《秘符》之所以"秘"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渡河》是英国黑人作家卡里尔?菲利普斯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融汇了身处不同时代的非裔流散者以及流散活动相关者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些非裔流散者与流散活动相关者受到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机制的塑型作用,在流散文化建构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贬抑性。然而,他们从不同的源头获得反塑型的力量,并在反塑型的过程中直接地或间接地为流散文化的积极建构发挥了一定的建设性的作用,为流散者的最终救赎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非洲裔美国女作家。《宠儿》是莫里森的第五部作品,曾获普利策小说奖。作为世界名著,《宠儿》是她最负盛誉也最受争议的一部力作,其现代哥特手法的运用与革新,加强了种族主题的时代感。种族主题与哥特写作手法有机地结合,颠覆了西方种族主流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6.
《大象的眼泪》是一部以动物为主题的畅销小说,展示了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下,在马戏团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伦理和道德现象。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对该作品进行解读,有助于从本质上阐释该作品所包含的伦理特性,从而否定人类对动物实施的经济伦理观念,倡导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7.
依据国外学者的看法,"主题"是指一部作品各个具体要素的含义所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如果一部作品具有唯一主题,它便具有统一性。一般文学理论所秉持的"主题"观念与这一看法基本一致。"主题"这一概念,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作品的主题有南方旧家族的没落,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上升等等,这些是他表面上的主题,笔者拟从《圣经》的角度对其作品主题进行研究。福克纳的每一部作品都弥漫着"失乐园"的哀歌、原罪的意识以及成长历程的悲歌,同人类生存的基本主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犹太流散文学的"流散性"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犹太人被迫或主动的迁徙主题,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种族与文化的跨界、交汇、认同、冲突、变化、调整、适应、对抗、稳定与失衡等流散文化形态,带有既离散又聚合、既内在又外在于犹太文化与宿国文化的双栖或多栖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坚忍的民族性;不可避免的变异性、混杂性、融合性;双向排异性、依附性;同化与反同化的矛盾性、两难性、失根性等。有关这些"流散性"特征的讨论,对全球流散时代不同国家、民族处理和调整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不仅受到西方的影响,也受到传统历史和思想的制约,研究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不能仅限于用西方的民族主义类型对之进行分析,还需要充分考虑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需要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传统"天下"观念如何同时向"世界"和民族国家观念转变。对章太炎关于种族与文明、排满与种界、民族与国家等三个层面的思想的考察充分地说明此一转变在他身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美国黑人流散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的角度重新评价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柏油孩子》同时采纳了民族主义和流散文化的理论框架,以神话模式和现实主义相混杂的写作风格建构了个人与文化身份的高度离散的叙事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意义体系,从而精确表征了美国黑人因面对种族、传统和现代性而产生的动态变化的,矛盾的意识形态体系。  相似文献   

1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中极力描绘了社会现实中的混乱和伪装,同时他在语言上也相应运用了精湛的伪装技巧.他的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主题与表现手段上都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从而超越了社会、超越了种族而获得了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卡里尔·菲利普斯《最后的通道》和《一个国家的独立》虽在题目、人物性别和内容上不尽相同,但从流散视阈中看二者堪称“家园”书写的“连环册”。《最后的通道》中雷拉的流散方向是从“移出国家园”到“移入国家园”,随之又指向“移出国家园”。《一个国家的独立》中弗朗西斯则从“移入国家园”到“移出国家园”,随之又指向“移入国家园”。二人迁徙方向首尾链接后呈现出“连环册”式的“家园”书写特点。通过其菲利普斯思考了流散群族的命运问题。同时他还就英殖民统治的特点和英国加勒比黑人在英国社会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阅读较困难但内涵又丰富的一部作品,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其实也透露出一种以往研究者所未注意到的重要思想,即明显的反“左”主题,这一主题集中体现在作品主人公蒋纯祖针对作品中所反映时代的现象以及周围“左”倾思想人物的对立中,这一新的主题提高了该部作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无声告白》探索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华裔小说的主题,讲述了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俄亥俄小镇上一个华裔教授和一个白人女性跨种族婚姻家庭里发生的悲剧故事。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立足于"华裔—美国人"双重身份,用文学的方式道出了华裔族群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逼真再现了身处文化夹缝中的"他者"困境。  相似文献   

16.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中,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分别运用"死"与"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剧中的爱情主题。在如此迥异的表现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中西方对于生死的不同观点———"乐生"与"乐死";而以"两希传统"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背景和儒家占主导的中国文化背景正是中西生死观差异的来源。此外,两部作品诞生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分别赋予了这两部作品"彰显人文精神"以及"反封建"的独特现实意义。也正是因为这种植根于不同文化的迥异的生死观念及其折射出的历史现实,成就了两部作品抒写爱情又超越爱情的深刻。  相似文献   

17.
在短篇小说《落地》中,和尚甘勤意外获得新生的独特经历,不仅表明移民固有的单一文化立场会导致华人新移民在身份认同上的错位,也预示着异质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和混杂性为人们跨越种族的界限与藩篱提供了可能,这恰好体现了哈金本人"抵达"亦即"回归"的反本质主义的、流动的身份观。  相似文献   

18.
家园书写是流散文学创作亘古不变的主题。作为最早的世界性移民地区之一,加勒比是多种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杂交和融合的十字路口,因此,其文学中的家园书写在全球化流散背景下极具前瞻性意义。加勒比文学中的家园书写形成过程经历了较长历史时期的变迁,时间跨度约四百年,前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真实的家园再现为特点的殖民书写、以真实与想象混杂中的家园镜像为特点的后殖民书写和以想象中的家园梦想为特点的流散写作等。  相似文献   

19.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小说《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以多米尼加共和国遭受的殖民侵略与独裁统治为背景,描写了多米尼加流散群体受到的历史与现实的创伤。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替、人物的"缺失"与"再现"并存,不仅重塑了多米尼加共和国历史以及奥斯卡家族历史,还展现了流散者在美国遭遇的文化冲突与边缘化境遇。种族、阶级与文化差异以及无法逾越的他者身份造成流散者的文化归属与认同陷入困境,而多元的文化背景使杂交性的文化认同成为渴望寻找自己文化定位的流散者的一种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20.
《无名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独特的文本,追寻意识贯穿作品始终。"追寻",作为作品主题和结构模式,将《无名书》置于超越时代氛围的更深广的领域中,彰显了看似疏离时代话语实则回应时代精神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