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GIS的宁夏人口经济压力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分析是深入探索空间特征的重要技术,因此作者利用空间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宁夏人口经济压力分类及其分布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结果表明,宁夏人口经济压力从北部向南部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关系上人口经济压力呈现明显的组团模式,北部区域以银川为核心呈低—低关联模式,南部区域以原州区为核心呈高—高关联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欢  黄健元 《南方人口》2013,28(3):17-25
人口死亡特征不仅具有时间和区域属性,同时也具有年龄属性,多重属性决定了人口死亡规律的复杂性。在研究儿童少年期、青壮年期以及中老年期人口死亡模型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构建了基于局部人口死亡模型的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并对江苏省人口死亡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基于局部人口死亡模型的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能够细致刻画人口死亡过程依年龄变化的特点;江苏省儿童少年期、青壮年期和中老年期人口死亡模式可以分别采用威布尔对数线性模型、三次多项式模型和罗吉斯蒂模型来描述;近年来江苏省人口死亡水平不断下降,但各年龄层死亡水平下降特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模型生命表为基础,对最近3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各省份人口死亡数据进行修正,并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修正后的人口死亡水平(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表示)的时空变异进行研究,以辨明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0年中国各省份的死亡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现象,但自相关程度随时间变动有所降低;死亡水平较高或较低省份与其周围同样较高或较低省份,在空间上更多地趋于集聚而非随机分布.研究结果为引导有限的社会卫生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人群和地区可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口死亡水平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各国的人口资料,使用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这两个关于人口死亡的重要指标,比较中国和世界 人口的死亡水平和变动趋势。根据各国的人均收入,揭示人均收入和平均寿命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磊 《人口学刊》2014,(6):81-88
分家是影响家庭生命周期的重要事件,它对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使用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双城(CMGPD-SC),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技术考察晚清(18661913年)东北双城旗人移民的分家与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发现:分家增加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与女性老人相比,分家对男性老年人死亡机会比率的增加更为明显;儿子数量越多的老年人其死亡机会比率越低,传统社会中儿子在提供父母养老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户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户代际结构的分布则能从直观上认识家庭户结构。本文基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代家庭户数据及相关资料,以空间自相关分析为基础,对五普数据中的分代家庭户比例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空间分布,采用GIS方法得到分代家庭户比分布图,分析发现:二代户仍然是中国家庭户的主要模式;不同地区分代家庭户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的二代户比例最高;三代户与四代以上户分布特征相似,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分代家雇户的分布与绎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人口分形的时空演化与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文章以人口分形理论为基础,在介绍分形与测度、人口重分形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测算了上海市和典型区县以乡、镇、街道微地域单元为基础的人口分布分形的盒子维数和相关维数,讨论了上海市和典型区县的人口分形特征,研究了人口分布时空演化特征与规律的分形机制,分析了人口演化的经济、社会驱动力,旨在为制定上海市新时期的人口有关政策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定义与内涵出发,选取流出人口比重、城镇化率、014岁少儿人口比重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四个指标,采用综合测评法从县域尺度对中国1 995个县(市、旗)的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ESDA-GIS等方法对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0年、2010年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指数均值分别为14.22、23.45,呈现时间上的动态大幅上升趋势,高值区主要为胡焕庸线以东区域以及黑—蒙北部,低值区集中于胡焕庸线附近、滇—藏南部以及川西地区;200014岁少儿人口比重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四个指标,采用综合测评法从县域尺度对中国1 995个县(市、旗)的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ESDA-GIS等方法对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0年、2010年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指数均值分别为14.22、23.45,呈现时间上的动态大幅上升趋势,高值区主要为胡焕庸线以东区域以及黑—蒙北部,低值区集中于胡焕庸线附近、滇—藏南部以及川西地区;20002010年1 892个县(市、旗)农村人口空心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103个县(市、旗)农村人口空心化有所改善。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呈现西—东、南—北加剧的空间格局,南北向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差异大于东西向。2000年、2010年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全局Moran’s I分别为0.615 2、0.616 5,存在全局空间强自相关特征,空间集聚趋势有所加强,区域差异正逐步拉大。高—高型集聚区域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川渝地区、皖豫交接区域扩展,北部高—高型集聚趋缓,不同聚类区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内部异质性有所加强。地方政府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就业扶持、信贷支持、宅基地使用、社会保障及教育医疗等方面多管齐下,破解农村人口空心化困局。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口分布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2008-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包括广东及广西共11市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且地区差异显著;低、中、高值地区人口密度的年均增长量上升,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扩大;人口分布具有不断集中的趋势,且不均衡状态加剧;Moran’s I值不断增大,珠江—西江经济带地区人口密度不断集聚,分布的空间相关性也不断强化。在分析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职工平均工资、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水平都对经济带人口分布产生正向影响。因此,要想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人口合理分布,可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带内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4,(5):5-17
现有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数据在全国层面缺乏连续性,在省级层面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参考国际成熟方法和国内成功经验,使用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得到1982~2010年全国及各省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对数据的分析发现,1990~2000年是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最快的阶段,2000~2010年增长速度有较大下降,整体呈"鞍形"走势;30年间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经济欠发达、原有教育水平较低的省份,省际水平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是这种差距仍然显著,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条从东北到华中再到华南的高水平分布带,处于分布带东侧省份的水平次之,西侧省份的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1.
The rise in human life expectancy has involved declines in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rtality processes associated, respectively, with senescence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actors driving this rise, we apply a two-process vitality model to data from the Human Mortality Database. Model parameters yield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cumulative survival curves from which we deriv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expected life spans (ELS). Intrinsic ELS, a measure of longevity acted on by intrinsic, physiological factors, changed slowly over two centuries and then entered a second phase of increasing longevity ostensibly brought on by improvements in old-age death reduction technologies and cumulative health behaviors throughout life. The model partitions the majority of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before 1950 to increasing extrinsic ELS driven by reductions in environmental, event-based health challenges in both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In the post-1950 era, the extrinsic ELS of females appears to be converging to the intrinsic ELS, whereas the extrinsic ELS of males is approximately 20 years lower than the intrinsic ELS.  相似文献   

12.
13.
14.
China??s oldest old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to quadruple by 2050. Yet, poverty rate for the oldest old has been the highest among all age groups in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stress, quality of life, and mortality among the oldest-old in China. Both objective economic hardships and perceived economic strain are examined. We base our investigation on data drawn from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onducted between 2000 and 2005. Our sample includes 10,972 men and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80 and 105 in 2000. The data show that about 16% of these oldest-old lived under economic stress in 2000. The risk factors that make one vulnerable to economic stress include age, being male, being widowed or never married, being a minority member, having no education, having no living children, and not having children as main source of income, and having no pension. Economic stress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dicators of quality of life, such as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and mental well-being. The poor quality of life contributes to the higher mortality rate for the oldest old who are under economic stress. Results also show that perceived economic strain increases the risk of mortality by 42% in rural areas,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basic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life style factors, and major health events.?For the rural oldest-old, having children as a main source of income and having access to pension alleviat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conomic hardship on mortality hazard by 23 and 66% respectively. However, in urban areas, economic stress has no direct impact on the hazard of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2002~2007年上海市人群死亡资料,计算不同节气的每天死亡数,采用圆形统计分布和超额死亡比,分析不同人群和死因的节气分布。得出:人群死亡的节气超额死亡比从立冬以后增长明显,至小寒、大寒节气达到一年的最高峰。男性和女性死亡节气的分布特点相似,而不同年龄组死亡节气分布不同。研究显示,节气能较准确地综合反映一年中不同时间气象的变化,对在时间上预警某些疾病的死亡危险,保护和干预高危人群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Mortality in China 1964-20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uses data from censuses and surveys to re-estimate mortality levels and trends in China from the 1960s to 2000. We use the General Growth Balanc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completeness of death reporting above the youngest ages in three census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1982 to 2000, concluding that reporting quality is quite high, and revisit the completeness of death recording in the 1973-75 Cancer Epidemiology Survey. Estimates of child mortality from a variety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ources are reviewed, and best estimates arrived at. Our estimates show a spectacular improvement in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from about 60 years in the period 1964-82 to nearly 70 years in the period 1990-2000, with a further improvement to over 71 years by 2000. We discuss why survival rates continue improving in China despite reduced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and increasing privatization of health services, with little insurance coverage.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年人口的规模与比例急剧上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死亡率变动趋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数据,选用10种参数模型分析比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累计死亡概率。研究发现逻辑斯蒂模型、冈泊茨-麦克汉姆模型、威布尔模型和广义极值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老年人口累计死亡概率。通过比较模型拟合结果与观测值之间的差异发现逻辑斯蒂模型整体上能较好地体现中国老年人口死亡模式;冈泊茨-麦克汉姆、广义极值、逆高斯、对数-逻辑斯蒂、对数-正态和威布尔六种模型的拟合结果在低龄老年阶段和高龄老年阶段低于观测值,在中龄老年阶段高于观测值;冈泊茨模型的拟合结果在低龄老年阶段和高龄老年阶段高于观测值;指数模型和伽玛模型的拟合结果在整个老年阶段均低于观测值。将最高年龄组由100岁拓展到130岁,发现逻辑斯蒂模型和威布尔模型预测结果较好。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拟合不同老年阶段死亡模式选择合适的模型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死亡率随机预测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中国男性人口死亡率历史数据基础上,利用贝叶斯信息准则与似然比检验,比较了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几个随机死亡率模型,结果表明Cairns-Blake-Dowd两因素模型的一个扩展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在最优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男性人口死亡率进行了预测,并作为实例,对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领取阶段的长寿风险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19.
孕产妇死亡健康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斌  高燕秋 《人口研究》2007,31(5):66-74
文章利用2000~2005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中孕产妇死亡情况有关资料,计算了以孕产妇死亡率为基础的一系列健康公平性指标,分析了2000~2005年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健康公平性。研究结果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集中指数、集中曲线等指标反映出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存在分布的不均衡。2000~2005年我国孕产妇死亡在地区间及省际的差距没有明显变化,即不公平现象6年间没有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人口高死亡率论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俄罗斯的人口死亡率转变与世界趋势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介绍俄罗斯人口死亡率的测量指标,分析对其产生影响的变量,得出几点结论。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口死亡率高首先是外生变量作用的结果,当代俄罗斯人口死亡率高,内生变量的因素上升为第一位,但是外生变量作用的结果也不容忽视。尽管俄罗斯国内普遍认识到高死亡率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危害程度并不亚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行的"休克疗法",但是,这种高死亡率的人口态势是俄罗斯无法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