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吴文化的许多深层内涵与地方性特点的表征具有普遍联系,从地方性特点的角度来研究吴文化,梳理吴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对内外部社会历史的影响,对丰富吴文化研究成果、拓展吴文化研究空间大有裨益.研究平湖诗社与吴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切入点.平湖诗社具有很强的家族性,姻亲关系在结社与相关团体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时间与地点的分布上相对集中,重要而较有影响的诗社集中于清前期,地点上则相对集中于东湖、乍浦等几个人文渊薮的重要地区;诗社往往具有明显的传承性特征,初期的重要诗社,后来均有续社之举;诗社活动以寄意山水、怡养性情为宗旨,较少涉及政治与尘事.  相似文献   

2.
“洛如吟社”作为清代浙江平湖最大的诗社,扬风扢雅,诗酒风流,其文学与文化影响很大,朱彝尊当时就曾亲为编定《洛如诗钞》六卷.影响所及,当地将“洛如吟社”视为文学与文化之风标,接连有续社之举,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有“续洛如吟社”、“洛如嗣音集”等.这些续社因首倡者、主持人、参与者、规模、持续时间等与“洛如吟社”均不相同,举社时间与之亦存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后时间差,所以应被视为各自独立的不同诗社.《中国文学大辞典》所录词条“洛如吟社”不仅在举社时间上存在认识错误,而且将“洛如吟社”、“续洛如吟社”、“洛如嗣音集”三个诗社的成员混为一谈,极易误导读者,有必要略作辩正.  相似文献   

3.
月泉吟社是一个以婺州为中心,经征诗活动辐射至福建、江西等周边省份的地方性诗歌集体。此次征诗活动的顺利举行除了与主事者的声望有关外,也离不开婺州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深厚的人文底蕴。此次征诗活动不仅塑造了重视气节的地方文化形象,鼓励了婺州当地的诗歌人才,而且传承了遗民的守志不阿的人格精神,对婺州一带的地方文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清女性结社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承续北朝东魏时期“女人社”的遗风,在文人结社的风气、文学家族的教育和交际以及男性文人的支持和引导等因素影响下,女性结社现象大量出现。不同类型的女性诗社相互影响、齐头并进,各种社事活动十分兴盛,流传下来的社诗也不乏佳作。因此,女性结社对明清妇女生活史和文学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离台内渡的台湾进士、作家施士洁与海峡两岸诗社文学活动的考证,论述了施士杰对婆娑仙籁吟社、菽庄吟社、寄鸿吟社等诗社发展的贡献。以此证明台湾和祖国大陆是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从而使“文化台独”的言论,不攻自破。台湾和祖国大陆都是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南园诗社是岭南最早出现的文人群落,后世史籍对诗社活动均有著录,但史料记载的结社时间及"南园五先生"具指何人却不一致。通过考证,南园诗社当结社于元末,"南园五先生"指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五人。  相似文献   

7.
月泉吟社是规模最大,诗作最丰富的南宋遗民诗社,对月泉吟社竞赛诗作进行重新排名,是王士祯最重要的评诗活动。由于王士祯本人并未明说缘由,重新排名之举引起后人诸多的猜测。王士祯重新排名的原因既有家世的影响,也受"神韵说"诗学观的影响,还缘于王士祯本人对月泉吟社"去时文气习"革新理念的认可。对月泉吟社重新排名体现了王士祯强烈的领袖意识和革新思想,也暗合了他选诗实践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创世纪”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世纪”诗社系台湾新诗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现代诗流派之一,它的理论主张尤其是创作实践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它的嬗变演进也从某一方面昭示了台湾现代诗消长起伏的复杂轨迹。因此,探索“创世纪”诗的得失利弊对于台湾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台湾的现代诗发轫于50年代初、中期。1954年10月,“创世纪”诗社成立于台湾南部的左营,其成员主要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军人。它不同于稍前成立的、位于台北市的、有诗坛健将纪弦和覃子豪、钟鼎文(番草)领衔参与的“现代诗社”和“蓝星”诗社,“创世纪”初创之时,则地处偏僻、阵容微弱,更加之“无固定经费,出版经常脱期,且没有建立独特的风格,尚未形成气候”。因此显得颇为寂寞,更没有在当时的诗坛产生特别  相似文献   

9.
元初吴渭等人的月泉吟社征诗活动获得了当时东南诗人们的广泛响应。这次诗学活动具有鲜明的遗民性,这也是当时东南诗人在诗学活动中普遍心态的反映。笔者对月泉吟社的社长吴渭以及参与其间诗学活动的主要成员方凤、吴思齐和谢翱等人的相关诗学品格进行阐述,进而对他们的遗民性的诗学心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阐释元初诗坛摆落宋金余习,开启一代诗学格局的历史意义,从而对诗社史和诗学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吴嘉纪为主体的淘上诗社,是清初泰州遗民诗群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团体。借助于对地方文献的深入挖掘,可以对该诗群的形成背景、主要成员、形成与消亡的时间、诗学渊源、家族特征与独特诗风进行详细考证与论述。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分析出该布衣遗民诗群的独特地域文化意义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于地点上的集体记忆”为洞察社区文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记忆视角。成都社区的坝坝会之所以能够成为基层治理的抓手和工具,在于坝坝文化积淀的民情民意,易于激发参与者的集体性情感。在根本上,它属于一种不言自明的地方性“意会”文化,包含互助性、大家在一起等集体记忆特征,这类情感还具有某种神圣性特点。以成都社区治理中的坝坝文化为讨论起点,可以看到基于地点的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团结中的作用。这类集体性情感生发于人与地点之间的互动,最终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些特点,是人适应变动不居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社会在延续中有重视种群和集体的倾向,它具有两面性,就如同社区文化生发的集体感给人提供了安全感,也对个体造成了束缚,这是文明的悖谬之处。  相似文献   

12.
社科学报评鉴意识具有整体性、自省性、层递性、恒久性、细微性特点 ;社科学报评鉴意识的增强是从理论学术上反映、阐释和解决社会问题 ,以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社科学报与外国文化碰撞和融合、使社科学报自身得到净化的现实所需要的 ;社科学报评鉴意识要以实践作为支撑 ,这种实践可称为 :群体实践、交流实践、评比实践、自修实践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与吴宓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陈、吴二人的诗作 ,反映了他们人生哲学、文化观念、思想感情。武汉大学中文系已故教授刘永济的诗、词遗作中 ,留存了一批与陈、吴交往的作品 ,这对于深入认识陈、吴的诗作有重要意义。此文首次对这些交往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爬梳与考订。  相似文献   

14.
万历三十六年(1608)夏,闽中荔枝大熟,绛囊挂树,夕阳照射,满天红云,谢肇淛与徐火勃结餐荔会,组织红云诗社,徐火勃作《红云社约》。社友频繁聚会城中名胜,遍尝佳品,作品甚多。荔枝,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唐宋以来文人津津乐道,蔡襄为作《荔枝谱》,到明代已形成荔枝文化。《红云社约》是一篇有特色的小品。红云社是一个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很能体现文人雅兴的诗社。  相似文献   

15.
《月泉吟社诗》为元初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遗民诗社——"月泉吟社"所创作的作品,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社总集"。其作者大都为故宋遗民,由于处于特殊的时代,他们的诗歌创作不敢直言心声,只能以隐晦曲折的方式流露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他们借歌颂田园风光以抒发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通过对忠臣义士的追慕和对现实的关注揭露,以表明自己不为元廷的官爵利禄所诱惑的孤介情操,表现自己隐逸抗节的志向,从而使文本内容具有深远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韵。  相似文献   

16.
明代活跃于文坛的文学社群主要为诗社和文社.明万历以前主要为诗社,明万历以后主要为文社,天启四年应社的成立则标志着文坛诗社的衰落与文社的兴起.明代初年的文人结社比较冷清,较为著名的社群仅有高启的北郭十友诗社、孙(黄)广东南园前五子诗社、林鸿闽中十子社等,社群文人多追求“汉魏盛唐”的“道劲”文风,以改变元末纤弱文风.自明天顺以后,社会变得稳定,经济开始繁荣,到嘉、隆之际,社会发展至鼎盛.这一阶段的诗社没有了明初的隐逸色彩,怡情养性的怡老色彩增加,社内诗歌创作活动成为致仕官员和其他高年文人士大夫悠游林下以终老的消遣方式,怡老性诗社变得十分盛行.从明代中叶的嘉靖年间起,至明万历初年,怡老性诗社仍然盛行文坛,纯粹之诗社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开始崛起文坛,并参与文坛论争,其门户观念增强.纯粹之诗社以明万历二十年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期.王世贞、汪道昆、吴国伦等复古派人物在明万历二十年前后相继去世,代表新思潮的公安派领袖袁宏道于是年中进士.明万历二十年成为“复古”旧思潮衰落与“创新”新思潮兴起的分水岭.以万历二十年为界,前期以后七子诗社余波为主,后期主要以公安派结社为主.受李贽狂禅思想影响,以怡老为目的的诗社不再活跃文坛,代之而起的是具有狂浪色彩的豪饮“酒社”和避世色彩的宗教“禅社”.他们多立帜标新,宛然以一个“改革家”的姿态强调文学的独创精神,甚而把复古派诗社成员也拉入“革新派”社群中进行“思想改造”,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接纳一切可以接纳之成员.在公安派诸子广结诗社盛行文坛之时,文社却作为明万历间不受重视的另类社群悄然兴起,但与诗社相比,文社仍然处于发展过程.明天启四年文坛发生巨大变化,先是竟陵派领袖钟惺被劾归乡,其次是应社?  相似文献   

17.
耆老会是传统诗社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清代结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香山九老会""洛阳耆英会"对后世影响深远,其集会形式、创作体裁、乐天精神等都是清代耆老会效仿的典范.有赖于结社传统、结社经验和结社环境等多方面的条件,耆老会在清代得到高度发展,同时促进了社诗总集的大量编纂.清代耆老会类型多样,其中以九老会最为普遍,社集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非正式制度与制度绩效———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有四个主要视角:社会结构视角、社会心理视角、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非正式制度是嵌入社会结构的地方性知识,它具有嵌入性和地方性两个特点。非正式制度是影响制度绩效的重要因素,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契合关系,以提高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19.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的《湖海诗社开征引》注释中说:“诗社,诗会或诗歌团体,此处所指不详。”现据阿英同志的回忆(见《人民文学》一九七八年第一期),“诗社”为陈毅同志亲自组织的一个文艺团体。一九四二年,陈毅同志提出,把到苏北来的文化人士集中起来,在盐阜区亭子港附近的卖饭曹设置一个文化村。当年十月二十七日,他约集当时参加盐阜区参议会的文化人士,指示起草诗文社缘起。三十一日陈毅同志亲自到文化村,决定了诗  相似文献   

20.
“海南诗社”是在84年中秋节,在原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施均同志的牵头带动下成立的,于今已整整一年了。诗社的宗旨是:交流诗歌创作情况,增强海南诗歌界的联系和友谊,促进海南诗歌创作的繁荣,努力开拓琼岛一代新诗风。(见“诗社”章程)一年来,诗社以这一宗旨为目标向前行进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过去海南也有过诗社,但参加的仅限于少数骚人墨客,活动时间短,且都是写旧体诗的;而现在的海南诗社是以探讨新体诗为主,把海南新老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团结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