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生子出生是普遍存在的小概率生育事件,双生子研究逐步受到人口学界的重视。本文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的生育数据分析双生子出生的人口学特征,并与单胎生育特点进行比较。研究表明,1989年中国育龄妇女的一般生育率为78.83‰,双胎出生率为7.81‰。虽然生育率和双胎出生率都与女性生育年龄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关,但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随年龄变化模式,属于两种不同的生育事件,双胎出生率在妇女3034岁以前随着生育年龄的升高而上升,并且主要是由增加异性双生子对与同性双生子对的比例贡献的。  相似文献   

2.
生育指标与人口年龄构成有关。作生育指标的动态分析或者比较不同地方的生育指标时要考虑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一、人口年龄结构对出生率的影响 出生率说明人口出生水平,结合死亡率可分析人口自然变动情况,但用出生率说明生育水平时要考虑年龄结构的影响。出生率=育龄妇女(普通)生育率×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出生率受普通生育率和育龄妇女比例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用出生率分析生育水平时要考虑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以上海市卢湾区资料为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1960年最低(21.37%),1980年高达29.76%。用1951年人口构成算得的1960年校正出生率为28.63‰,比1960年实际出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人口出生水平取决于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以及育龄妇女比重.文章利用1980—2010年进入生育期的妇女的初育年龄对其终身生育率进行预测,并据此测算1990年、2000年以及2010年三个人口普查年份的人口出生率,结果表明,这三个年份的出生率估计值均能够以较小的误差接近由总和生育率计算得到的人口出生率真实值.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解释了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水平持续下降以及近十年来始终处于低水平的现象,是由30岁以下的年轻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标准化年龄别生育率)和占总人口比重共同下降所致.考虑到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文章还模拟了高、 中、 低三种预测情景下2011—2050年中国人口出生规模的变化,指出即使在文章设定的高生育水平方案下,人口出生规模也只能在短期内实现回升.因此,为促进未来人口出生数量渐进增加,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生育政策的调整目标仍须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4.
人口自然出生性别比是分析和评价人口出生性别比偏离的重要指标,中国对人口自然出生性别比的研究一直比较缺乏。人的出生性别比正常范围为102~107,国内一般都是以其上限作为标准判断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程度。但是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的双生子信息探讨双生子出生性别比特征。研究表明,中国1989年双生子出生性别比为104.87,在女性主要生育年龄阶段生育的双生子出生性别比是相当稳定的,比较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出生性别比。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不仅普遍偏高,而且随女性生育年龄变化的模式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生育的前提,婚姻状况及初婚年龄对育龄妇女生育率及人口出生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剖析西北地区妇女目前婚姻状况及特点,探索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初婚年龄对生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民生育观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民生育观现代化陆杰华(一)自七十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其中我国生育率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最为突出。数据资料表明,196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34.11‰,而1992年人口出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近30 年来澳门人口的出生量、出生率、生育率的演变情况,并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揭示上述变量演化的不同特点。分析表明,澳门生育模式已由70 年代的多育模式转变为90 年代的晚育少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老年妇女生育指的是既往生育史,属于历史人口学研究范畴,在生育率统计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某一批老年妇女完全生育率观察值的分析,直接描述出该批妇女经历年龄的生育水平和特点,并用以与不同时期、非同批妇女生育率和同批妇女不同时期生育率的比较研究,探索生育率变动的基本规律。本文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对60岁以上老年妇女生育状况作一初步分析。一、老年妇女生育率的基本特点生育率就其发展状态而言,大体可分为自然生育率和抑制生育率两类。所谓自然生育  相似文献   

9.
香港是世界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而人口出生率又是世界较低的地区。从七十年代以来,香港的人口再生产,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类型。以八十年代初与六十年代初比较,可看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1961年,香港的人口出生率为35‰,死亡率6.1‰,自然增长率28.9‰,总和生育率5.17。很明显,这仍然属于高出生  相似文献   

10.
新疆人口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邦戈茨生育模型中,生育水平是以总和生育率来表示的。通常我们也用一个简单的指标粗出生率来表示生育水平。在总和生育率数据资料缺乏或不准确的条件下,为了使用模型方便,我们首先要大致清楚粗出生率与总和生育率的关系。这两个指标的重要差异是前者要受实际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而后者则不然,但如果人口年龄构成在一定时期内(如五年、十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最早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城市,几十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在成都的不断深入开展,到90年代初期,该市就达到了低生育水平。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成都市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28;199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92‰,死亡率为6.33‰,自然增长率为5.59‰;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成都市妇女总和生育率为0.90;2004年底,据成都市计生委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27‰,自然增长率为0.27‰,计划生育率95.65%。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计划生育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目前全市1孩妇女占已婚育龄妇女的比例达82%。实行计划…  相似文献   

12.
石扇区是梅县地区和梅县市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较好、出生率和多胎率较低的一个先进单位。修正后的《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公布后(以下简称《条例》)、区党委和区公所针对计划生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执行《条例》中,抓住五个环节,全面落实《条例》。实施半年多来,取得明显效果。1986年全区出生231人,出生率为11.2‰;计划生育率为93.94%。计划外生育14人,计划外生育率为6.06%,其中多孩出生2人,多孩率为0.87%。他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计划生育对生育率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举世瞩目。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还在6左右摆动,粗出生率高于30‰,这两个指标都位于世界的高水平。根据国家计生委的调查资料,我国80年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2.5左右,粗出生率低于20‰,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中国的生育率在短短十几年内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到更替水平,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由于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迅速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宣武区共有五十三万人口。近几年人口出生面临急剧回升的趋势。一九七六年是该区出生人口最少的一年,全区共出生3,065人,人口出生率为6.38‰,自然增长率为0.06‰,基本上达到了生死相抵。但从一九七七年开始,人口出生出现了回升的趋势,到一九七九年,出生人口增加到5,269人,人口出生率为10.26‰,自然增长率为4.44‰。由于一九七九年四月以来,大抓提倡和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工作,有部分夫妇取消了一九八○年生育第二个孩子的计划,但预测一九八○年出生人口将增加到7,060人,人口出生率为13.86‰,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口转变与生育转变的理论,人口学家曾作过许多不同学科角度的研究和探讨。从人口学的角度看,“人口转变”是指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经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的过渡阶段),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的转变。而“生育转变”则不仅是由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的转变,而且还包括生育作为三位一体的社会现象,所具有的数量、时间和性别特征的转变,即由以早生、多生和择生(生男)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生育向以晚生、少生和生男生女顺其自然为基本特征的生育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6.
章锡贵 《人口研究》2001,25(2):72-75
山东省是全国人口大省之一。自 70年代初期以来 ,全省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比按 1970年出生率推算的人口数少增长 50 0 0多万人。 90年代妇女的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1994年人口再生产类型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1999年山东人口出生率为 11 0 8‰ ,自然增长率为 4 81‰。如何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 (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指导 ,做好山…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这完全符合我们广东省顺德市基层的实际情况。 顺德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十年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各项任务。近几年来,顺德的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基本分别稳定在11‰、6‰、90%左右,2000年度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1‰,计划生育率为90.8%,人口的总和生育率维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但…  相似文献   

18.
在不断完善对时期生育率的测量指标中,人口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基于对生育行为各个方面进行控制的生育率指标,以便获得更为准确的生育水平度量。对生育率的数量成分和进度成分的分解,使得我们对时期生育率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针对递进生育率和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的缺陷,澳大利亚学者提出了内在总和生育率的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它能更准确测量生育率的数量效应和进度效应。内在总和生育率是对生育的年龄、胎次和间隔同时进行控制的生育率指标,反映的是生育行为内在稳定的生育水平。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介绍,并利用我国1988年2‰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数据,说明该指标的构建和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有所回升,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资料估计,1986年出生率约为20.77‰,1987年为21.2‰,比1985年的出生率分别上升了2.97个千分点和3.4个千分点。出生率的回升除了育龄妇女比重上升这一重要因素外,妇女生育率的上升,特别是多胎率的上升,不能说不是一个主要因素。我国人口变动中的这一回潮究竟说明了什么?是我国现行生育政策超过了人民的承受能力?还是过去基本上行之有效的手段现不那么灵了?还是两者兼有之?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在假设2010年普查漏报率与1990年普查漏报率相同的条件下,再次估计了2005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普查同队列人口的比较计算表明,1990年0~5岁人口漏报率高达7.7%。以此漏报率调整了2010年0~5岁人口,进而推算相应年份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同时,又通过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率,间接估计了2005年以来的生育率。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虽有差异,但可以认为存在一致性,也进一步证实了以往一些研究使用不同数据和方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估计结果表明,中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会低于1.5,很有可能在1.6左右的水平上。文章亦对研究假设和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