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多种量表,从宿舍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宿舍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类型、应对方式等方面对不同学业成绩的804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宿舍生活认知方面,优生和良好生比及格生和差生更有宿舍像家、宿舍像课堂的感觉;心理健康方面,优生、良好生、及格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基本良好,而差生有些神经疲倦,心理压力较大;宿舍人际关系方面,及格生、差生的待人接物逊色于优生和良好生,差生的室友支持和总体宿舍人际交往状况显著劣于其他学生;人际交往类型方面,优生和良好生在人际交往上往往是主动的、居支配性的、开放的,而及格生和差生则相对是被动的、依从的、谨慎的、闭锁的;应对方式方面,及格生的积极应对策略较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某民族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运动量分值高的学生组,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体育锻炼运动量分值低的学生组。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尊及心理健康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体育锻炼应对策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不锻炼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每次锻炼时间的长短对大学生自尊水平差异有显著性;锻炼次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同时发现,每次锻炼时间的长短,通过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从而得出合理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促进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重庆市选取4.6年级小学生共829名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0.9%,至少有一项心理焦虑倾向的学生占52.5%;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为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其次是身体症状、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孤独倾向;学校间心理健康状况差异较明显;差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优生;孤独倾向、学习焦虑与自责倾向对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影响.教育措施上,要考虑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探讨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对不同体质健康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优秀组最低,其次是良好组和及格组,不及格组最高;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建议高校体育工作者在关注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健康引导,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通过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有9.6%的高职院校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从心理学角度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存在显著性差异。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心理疾病的体育调节方法,从而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一所农村中学初一、初二两个年级88名优、差生在智力、人格、学习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发现:①学习适应能力对学习成绩影响极显著;②人格特征方面,优生的独立性、敢为性、克制性显著高于差生,而差生的乐群性显著高于优生;③智力对学习成绩有一定影响,但与学习适应能力相关不显著,而人格特征的某些因素与学习适应能力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通过对某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出现较为严重症状的因子主要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文科类学生和理工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城镇和非城镇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解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体质现状的关系、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关系,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开展在学校体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大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长,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越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1 000名60岁以上城镇老年人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参加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影响,且女性作用明显;参加有氧运动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不参加者;以集体形式锻炼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以个人形式锻炼的老年人;以增强体质、减肥或健美为锻炼目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以治疗疾病和消遣娱乐为锻炼目的的老年人。为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建议政府关注并重视老年人的体育锻炼,社区应通过开展义务健康讲座等形式增强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马力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4):113-116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皖北3所高校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体育态度值得肯定,但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不能达到体育人口的要求;不同学生在体育行为方面存在显著行的差异,男生、大一学生、体质优生相对较好;通过回顾性调查发现,在青春期不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绩优生是大学生中较优秀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至关重要。全面分析绩优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剖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客观原因,并寻找对策,以期对提高高校绩优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全面素质教育起到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有针对性地做好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使其逐步进入合格生乃至优生行列,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经常性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减少教育转化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和针对性,使教育工作科学化,本文从差生的表现、成因及转化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影响外语学习的学习者因素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两种。针对海南大学学生进行的有关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者可控因素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优生和差生在深层动机、管理策略、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以及母语策略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通过12周的教学实验对比,跟踪研究与分析,探讨了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前后男(女)1000m(800m)、肺活量、台阶指数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实施健身运动处方是可行的、有效的,能够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个性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师专优差生的心理测试,我们发现与优生相比,差生的自我概念的得分偏低,表现为较自卑,怀疑自己的 能力,不敢充分信任自己,有心理困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8.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就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界定,以及对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应的影响因素和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阐述。旨在提示应加强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质量。  相似文献   

19.
经《DSM—Ⅲ—R》普查筛选,从有经前期症状反应的98名女大学生中随机抽取46名女生进行经前期指导性体育锻炼,一个学年后,其症状程度发生率锻炼组低于非体育锻炼组,经前期症状反应中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各两项总分经比较(x±s),存在明显差异(P<0.05).考试时间内经前期应激身心健康水平,经SCL-90测评,9个症状因素和阳性的项目数经比较(x±s),除敌对、偏执、精神病性3个因素外,其余存在明显差异(P<0.05~P<0.01).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改善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中内分泌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状态,提高由生理变化刺激应激阈值,科学地体育锻炼是女大学生对经前期紧张应激的一种有效的应对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20.
以自编男女大学生生活压力问卷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了6所高校822名大学生,其中女大学生434人为被试,调查女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中发生率最高的生活压力事件是想家、思念亲人;女大学生的总体主观生活压力与男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在自我身心方面的主观压力显著大于男大学生,九类主观生活压力平均水平都在"较轻"和"中等"之间;女大学生生活压力综合指标排序前十位,主要集中在前途与发展和个人学业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